第90章 真·十萬大軍
西曆1630年,6月。
崇禎發現一件非常令他頭疼的事,用於徵伐山東澳宋人的軍費超了,本來之前內閣向他上書說200萬兩白銀就可以武裝起10萬大軍。
現在輔兵加戰兵的真·十萬大軍是武裝起來了,但是預算超了,為了先把大軍拉起來糊弄崇禎。
這十萬大軍已經欠餉幾個月了,戰兵的兵甲也沒有齊備,只有崇禎親自關注的兩萬火槍兵算是有了戰鬥力。
其他的軍隊還得往裏面投錢才能形成戰鬥力,不然這樣貿然出兵只會給澳宋人送人頭。
然後內閣又重新核算了一下,還要至少60萬兩才能把欠餉和兵甲給補足。
看見預算超支,崇禎大發雷霆砍了好幾個負責此事的官員,內閣首輔周延儒也受到池魚之禍直接被崇禎開了,趕回了老家。
現在內閣工作都是次輔溫體仁在主持,不出意外溫體仁將成為下一任內閣首輔。
本來財政壓力就大,現在又出來60萬兩的缺口,連大軍開拔打仗的錢都還沒湊出來的崇禎都不知道哪裏去湊這些錢。
但是崇禎征討澳宋人的決心非常堅定,他決定再苦一苦百姓,進一步加征更多的澳餉。
這時崇禎不知道從哪裏聽了個餿主意。
大軍的財政不是有虧空嗎?那麼就解散一部分有欠餉的士兵,這些士兵滾蛋以後,欠餉也不用給了,缺的兵甲也不用補了。
那麼缺的士兵從哪裏來?從九邊抽調不就行了,那些邊軍戰鬥力還更強,也有兵甲,這不就兩難自解了嗎?
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個餿的不能再餿的主意,但是走投無路的崇禎決定試一試。
但是他也沒有昏庸到敢抽調關寧防線的兵馬,不然年底韃子來了就壞菜了。
於是崇禎決定從除了關寧防線的其他九邊防線抽調人馬,反正韃子也沒從那些地方入過寇,少點兵馬也不礙事。
當崇禎把這個事拿出來討論后,朝臣自然大多都持反對意見,但是崇禎堅持己見,又反問朝臣從哪裏可以搞錢出來填窟窿。
為了不沾上麻煩事,也為了不丟官丟命,朝臣們最後都只有順從了崇禎的一意孤行。
但是袁崇煥得知崇禎想抽調九邊兵馬後立馬上書表示反對,但對於袁崇煥的專業意見,崇禎像極了那些外行指導內行的領導一樣,直接無視了袁崇煥的反對。
遠在寧遠的袁崇煥得知自己連發數封奏摺全部石沉大海以後也只能掩面嘆息。
崇禎已經執政幾年了,他的剛愎自用已經被這些大臣熟知,袁崇煥知道從九邊調集兵馬的事已經無法阻擋了。
他只能向上天乞求韃子今年仍然來打關寧防線,而不是去其他關口,作為薊遼督師他對於關寧防線的弱點清楚的很。
那就是關寧防線沒法移動,也不夠長,不能完全防禦來自整個大明北方的進攻,只要韃子繞過關寧防線,完全可以找個九邊的薄弱點入關。
而袁崇煥最擔心的就是薊鎮,那裏本就兵力空虛,而且適合韃子大規模入侵,所以他己經兩次向崇禎上書加強薊鎮的防禦。
但是崇禎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的怎麼可能再增加“不必要的”軍事開支?
現在崇禎不僅不加強薊鎮防禦,反而還要從這些關口抽調人馬,袁崇煥怎麼能不心憂呢?
而京城的崇禎還在為自己的精彩微操而竊喜,通過這一招他至少可以省下接近四十萬兩用於補發欠餉和兵甲的錢。
崇禎再從內帑撥出部分銀兩補發欠餉,等秋糧收上來以後,大軍就可以開拔征伐澳宋人。
澳宋人已經成了崇禎的心病了,一日不除,他一日睡不好覺,比韃子還讓他心憂。
畢竟韃子雖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十分野蠻,但是不會像澳宋人那樣會噁心人,搞精神攻擊。
崇禎已經不知道看了多少本有關皇家的艷文了,雖然看完讓他很憤怒,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去“批判”。
你想像一下,你作為皇帝,你和你妃子的艷文天天被人用來品鑒,甚至有些屌絲還會用它沖,只要是個心理正常的人都受不了好吧,巴不得把寫和看的人碎屍萬段。
其實不是煙台根據地的艷文寫手們有意想寫大明皇家的小故事,這純是市場決定的,只能說“太偉大了哈耶克”(每日哈耶克)。
人們總是對於大人物和知名人物的緋聞軼事感興趣,只要你敢寫就會有人買,就有錢賺。
在金錢的刺激下,大把人寫這種艷文迎合市場,而且人家又不針對你老朱家一家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寵幸妃子的小作文也沒少被寫。
還有更過分的甚至有人開始寫努爾哈赤是“賣鉤子”的,第一個買主就是李成梁,李成梁帳下其他官兵也是努爾哈赤的常客,而且這種扯淡的內容居然還有不少受眾。
就在崇禎為自己天才般的操作高興,袁崇煥為崇禎窒息操作而高血壓時,皇太極正在制定今年入寇大明的計劃。
世界上有個定理叫做墨菲定理,就是怕什麼來什麼。
袁崇煥怕女真人繞路,皇太極就真的準備繞路了。
蒙古人已經給皇太極回信了,願意和女真人結成鋼鐵同盟,共同對付大明,今年後金繞過關寧防線的計劃蒙古人表示全力支持。
蒙古人向皇太極保證只要女真大軍到了九邊,他們一定幫忙找到九邊上最薄弱和最適合大軍入關的關口,到是時候幫女真人帶路。
回答一個問題,有書友提出一個問題,說澳宋可以負擔移民幾十萬庫爾蘭人去南非的費用,卻不能移民幾萬大明人去南非不太合理。
這裏作者回答一下,澳宋確實有這個能力,但是成本上划不來,大家打開地圖一看就知道大明離南非有多遠了,本書沒有亞空間傳送門技術。
這是17世紀,移民是一項死亡率極高的活動,而且這個死亡率跟距離成正比,即使澳宋的條件好一些有基礎的藥物,但是損耗仍然很大,又不是後世坐豪華游輪。
要是從大明移民到南非到時候產生的損耗有多大?恐怕死船上的人比到目的地的人還多,可以不拿土着和其他國家的人當人,還能把大明人不當人,當耗材嗎?
所以這是作者選擇澳洲開局的原因之一,方便移民減少損耗,之前作者一直沒寫損耗的事,不是作者忘了,是作者故意忽略的,但沒寫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了。
而且再說一遍澳宋的戰略重心在太平洋地區,要是實控南非必然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拖慢本土的發展速度,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等本土強大起來體量大了不要說一個南非,就是兩個,三個南非也可以拿下,反正本書結束都不會到現代社會,可以隨便吃地了,目光要放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