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開業大吉
但見林香香縮在葉大哥的懷裏,臉上儘是驚恐,眾人哪裏捨得再給這小姑娘壓力。
孫婉上前,目光堅定地望着葉家兄妹:“既然聚在一起,咱們就是自家人了,家人之間哪能互相逼迫呢?”
想了想,她又提議:“我看葉姑娘的松子,那些除了一些額外調料,主要還是炒制的。不如我們親自動手試試?”
“松子、瓜子聽起來類似,都是炒的,做法也許相近呢?”
眾人的勸慰和孫婉誠懇的眼神讓葉大哥鼻尖一酸。
他眼圈泛紅,略顯局促地轉過頭,強忍淚水,終是抬頭笑言:“好!”
“我來生火,咱們動手炒炒,看可不可以成功。”
安排好林香香,眾人點燃院中的爐灶,清洗乾淨大鍋,架於其上。
朱秀琴剝去了松子殼,小心地投放兩把入鍋。
火力始終保持文火,孫婉仔細翻炒,生怕這批細小的松子焦糊。
幸而,這個松子比預想中更耐炒。
不久,鍋中飄出了熟悉的味道。
急性子的朱秀琴迫不及待嘗了兩粒,眼睛猛地一亮:“對!就是這味兒!”
眾人紛紛嘗試,連連點頭:“雖不及葉姑娘的手藝,但也夠香了,竟然比瓜子花生還香!”
見大家如此反饋,孫婉心中更添幾分自信。
她品了兩顆,覺着火候稍過了,連忙將炒好了的松子盛出,攤在籮筐里冷卻。
接着,孫婉讓朱秀琴再加半鍋松子,緩緩翻炒。
很快,第二鍋也好了。
眾人再次品嘗,讚不絕口:“比第一次的還好吃!”
孫婉的信心倍增。
開頭最難,既然已啟程,後續自會順暢許多。
女人們接力似地握起鏟子,翻動鍋中的松子,而男人們則忙於將木柴劈成細塊,確保火候溫和,免得火勢太旺,炒焦了松子。
這一番忙碌,直持續到夜色深深。
可誰也沒喊一聲疲憊,眾人盯着那口勤勉工作的鐵鍋,眼裏閃爍着期待的光芒。
即便到了深夜,也才炒完了帶回松子三分之一。
大榕村的人們隨意歇息了一宿,天剛破曉便起身,將炒好了的松子裝載上車,啟程前往清水鎮。
清晨的啟程,卻直到日上三竿時分,孫婉一行人才抵達清水鎮。
畢竟攜帶的貨物不輕,加之路程頗有些遙遠。
幸虧有了結實的板車和健壯的兩匹馬,再加上他們這杏花村離清水鎮相對不遠。
其他更偏遠的村落想要來鎮上交易,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有輛可靠的車,真是必不可少。
孫婉心中剛閃過一個念頭,就被鄰近小販的吆喝打斷了。
“背簍出售啦!路過的瞧一瞧,自家手藝,結實耐用地很!”
渾厚響亮的叫賣聲,很快吸引了眾人圍觀。
孫婉也隨之望了一眼。
那些背簍確實編得精細,竹條潔白密實,一看就知道結實耐用。
遺憾的是囊中羞澀,只能無奈離去。
此行與孫婉同行的還有見識廣博、擅長買賣的遲娘子,以及力氣大的蘇容澤和因林香香而來的寇鍾。
孫婉對同樣擁有神秘空間的林香香總懷着幾分憐愛。
加上林香香發現松子的烹飪法以及地窖中長出的蒜苗,讓孫婉相信林香香的病情並非無藥可救。
於是決定帶她一起來鎮上,若松子能換成錢,就給林香香看看鎮上的大夫。
提到林香香,葉家的三兄弟如今在孫婉面前又是一陣動容。
隨着隊伍前行,四周的攤位逐漸增多,叫賣聲與行人車輛交織,迫使幾人下車步行,蘇容澤牽着馬緩緩穿行於街道。
可惜的是,因來得晚了些,好位置都被佔滿了。
無可奈何下,他們在一處偏僻之地擺開攤位,擺放鬆子籮筐。
由於沒有秤,葉三哥則是主動貢獻出自己的銀錢,於是攤位甫一搭好,遲娘子便迅速到附近雜貨店購置了秤回來。
這是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脆炒松子,熱賣中!”
“先嘗后買,不滿意不收錢!”
一切就緒,眾人依循遲娘子的指導,放聲吆喝起來。
“免費”二字一出,立即引來周邊人群的圍觀。
遲嬸子敞亮得很,拎了個小籃子裝滿松子,熱心得挨個兒請大伙兒品鑒。
眾人一嘗,孫婉一干人等眼巴巴地等着反饋。
“滋味還真不錯,你這價錢咋說?”有人問道。
遲嬸子暗暗咽了下口水,心裏直打鼓,面上卻一副波瀾不驚的模樣:“八十個銅板一斤!”
“八十文!你這搶錢呢!”問價的那個大娘立刻叫起來。遲嬸子卻不慌不忙,回道:“大娘,您看這玩意兒,多精巧多輕便?”
“一斤也是實打實的分量,再說,這年頭,一擔糙米還得一百五十文呢!”
“咱這可是山貨里的瑰寶,吃了身強體健,老少皆宜,好處多多!”其實,遲嬸子也不清楚這松子有多神,但生意嘛,就得這麼有模有樣地吆喝。
她報出的價,本就留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果不其然,大娘聽后,神色微微動容。
不過,大娘依舊不樂意地比劃出三根手指:“三十文,反正不惡意再多了!”
“哎喲大娘,您這砍價也太狠了,最低七十五,反正不能再降了!”
這一來二去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刻鐘,最終以六十六文錢一斤成交。
過秤時,大娘還不放心地踮腳查看,硬是要遲嬸子附贈個小背簍。
遲嬸子一臉苦笑,最終妥協:“得嘞得嘞,衝著我開張大吉,背簍就送您一個吧!”
大娘這才滿意地點點頭,提着整整三斤的松子離開。
遲嬸子轉身,迎上眾人欽佩的眼神:“遲嬸子,您真有一套!”
孫婉也滿是驚訝,盯着松子輕聲道:“我還以為一斤能賣三十文就頂天了。”
畢竟這松子成本幾乎為零,無非是上山撿的,燒點火而已。
如今竟能賣到六十六文錢一斤!
遲嬸子頓時抿嘴一笑,淺淺的酒窩浮現:“這地界和咱老家大不同。”
“就像那背簍,在老家最多值兩個銅板,這兒能賣六個呢!”
“當然,人家的質量是好些,但也翻了三番價。”
遲嬸子環視四周:“這裏的人,手頭比咱們那兒寬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