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魏惠王
一、簡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通“?”[1]),戰國時期魏國第3任君主,後世亦稱梁惠王。他在位期間,魏國經歷了從鼎盛到逐漸衰落的轉變,其治國理念和軍事決策對魏國乃至整個戰國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惠王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挫折,他的故事是戰國時期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人物生平
1.奪得君位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是魏武侯之子。在魏武侯去世后,魏國內部爆發了激烈的王位爭奪戰。魏罃與其兄弟魏緩成為了主要的競爭者。這場爭鬥不僅考驗着兩人的智慧和勇氣,還牽動了周邊國家的神經。韓國和趙國趁機干涉魏國內政,意圖削弱魏國的實力。然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魏罃最終憑藉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政治手腕,成功登上了魏國的君位,是為魏惠王。他的即位,為魏國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標誌着魏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抵禦齊秦
魏惠王即位后,面臨著齊國和秦國的強大威脅。為了保衛國家,他重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將領,如龐涓等,加強軍事力量,積極抵禦外敵。在他的領導下,魏國軍隊多次與齊、秦等國交戰,取得了不少勝利。這些戰役不僅鞏固了魏國的領土和主權,還提升了魏惠王在諸侯國中的威望和地位。
3.遷都興國
為了更好地應對外部威脅和拓展魏國的疆域,魏惠王決定遷都大梁。這一決策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大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便於魏國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和管理。遷都后,魏惠王在大梁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使得大梁逐漸成為魏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一舉措為魏國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交好諸侯
在戰國紛爭的時代,魏惠王深知結交諸侯、建立聯盟的重要性。他積極與周邊國家進行外交活動,通過聯姻、會盟等方式加強與諸侯國的聯繫。這些努力不僅為魏國贏得了寶貴的盟友,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魏國的外部壓力。然而,魏惠王在外交上的努力並未能完全阻止魏國的衰落,但他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值得肯定。
5.推行改革
為了增強魏國的實力,魏惠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產量;同時,選拔武卒,加強軍事訓練,提升軍隊戰鬥力。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魏國的發展,為魏國的強盛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改革觸及了部分貴族的利益,也引發了一些內部矛盾。
6.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
在魏惠王的統治時期,魏國與齊國之間爆發了着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戰役都是魏國與齊國爭奪中原霸權的重要戰役。在桂陵之戰中,魏國軍隊在龐涓的帶領下與齊國軍隊激戰,最終因戰術不當而敗北。而在馬陵之戰中,魏國軍隊再次遭遇慘敗,龐涓自刎而死。這兩場戰役的失敗對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使得魏國的霸權地位開始動搖。
7.徐州相王
為了緩解外部壓力並提升魏國的國際地位,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並相互承認對方的王號。這一事件被稱為“徐州相王”。然而,這一舉動並未能完全改變魏國的困境,反而引起了秦國、楚國等國家的敵意和不滿。徐州相王事件標誌着戰國七雄格局的進一步形成和對抗的加劇。
8.秦取河西
在魏惠王統治後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對魏國的領土構成了嚴重威脅。秦國趁機發兵攻佔了魏國的河西地區,使得魏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了嚴重損害。這一事件對魏惠王和魏國都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也加速了魏國的衰落。
9.合縱連橫
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魏惠王採取了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他試圖通過結交其他國家來制衡強敵,並維護魏國的利益。然而,由於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和紛爭不斷,合縱連橫的策略並未能完全奏效。魏國在戰國紛爭中逐漸陷入了被動和困境。
10.張儀初為連橫、公孫衍、惠施的合縱
在戰國時期的外交舞台上,張儀和公孫衍等人是重要的縱橫家。他們分別代表了連橫和合縱兩種不同的外交策略。張儀初為連橫,試圖通過結交強國來制衡弱國,並維護魏國的利益。而公孫衍則主張合縱,即結交弱國以共同對抗強國。惠施作為魏國的重臣,也積极參与了合縱連橫的外交活動。然而,由於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紛爭不斷,這些策略並未能完全改變魏國的困境。
11.張儀相魏連橫、公孫衍再行合縱
隨着戰國局勢的不斷變化,張儀和公孫衍等人的外交策略也發生了轉變。張儀後來相魏,繼續推行連橫策略,試圖通過結交其他國家來維護魏國的利益。而公孫衍則再次行合縱之策,試圖聯合弱國共同對抗強國。然而,由於各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和利益衝突,這些策略並未能完全奏效。魏國在戰國紛爭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12.壽終正寢
在經歷了長達五十餘年的統治后,魏惠王於公元前319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一說八十二歲)。他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挫折,見證了魏國從鼎盛到衰落的轉變。魏惠王的去世標誌着魏國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着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他的功過是非、是非曲直,都成為了後世人們評說和研究的對象。
三、為政舉措
1、政治
遷都大梁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為了更有效地統治東部地區、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並確保國都的安全,魏惠王決定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這一決策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遷都后,魏惠王投入大量精力建設大梁,使其成為一座宏大而堅固的城市,擁有12個城門,城高七仞(17米),並設有宮城、市場、手工業作坊、居民住宅區等分區。此外,他還多次與韓、趙交換土地,使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連成一片,並控制了軹道(今河南濟源一帶),從而形成了十分有利的戰略形勢。
惠王稱王
在魏惠王統治時期,禮崩樂壞的現象進一步加劇。魏惠王在逢澤之會時稱王,成為了第一個稱王的中原諸侯,這一舉動標誌着周禮秩序的進一步解體,也反映了魏國在當時中原地區的強勢地位。
2、經濟
興修水利
魏惠王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他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開鑿了一條大溝(運河),使黃河的水流入圃田,又從圃田開鑿運河,歷經多年開鑿完成了鴻溝。鴻溝的主幹與濟水、潁水、淮水、泗水等自然河流相互貫通,在黃淮平原形成了以鴻溝為主幹、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完整的運河網。這條運河不僅對當時的航運起了重要作用,還灌溉了農田,使鴻溝流域成為重要的農業豐產區。
施惠於民
魏惠王大力鼓勵墾殖,把大梁城南的逢忌澤藪讓農民開發經營,改變了統治者獨佔山林川澤專利的局面。這一舉措既改善了民眾的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緩和了階級矛盾,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稅收。此外,他還通過移粟、遷民的手段賑濟災民,並推行寬仁的經濟政策。在魏惠王的統治下,白圭和惠施等賢臣相繼為相,他們制定了減輕人民負擔的田稅政策,得到了魏惠王的認可和支持。
3、文化
折節下士
魏惠王在接連遭遇戰敗后,開始折節下士、奉以重幣,吸引各國人才前來魏國。這一時期,陰陽家的鄒衍、儒家的孟軻、名家的惠施、道家的莊周等名士都來到大梁,使得魏國出現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此外,魏國天文學家石申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觀測了數百顆恆星並發表了《石氏星經》,在我國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4、軍事
訓練武卒
魏惠王沿用了魏文侯或魏武侯時期吳起開創的武卒制度。他採用按一定標準考選的辦法來選拔“武卒”,並給予他們免除全戶賦役和田宅賦稅的優待,從而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然而,武卒退伍后仍然享有這些福利,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很大負擔。
修築長城
在魏惠王年間,魏國修建了西長城、南長城和北長城來防禦外敵。其中,西長城最早修建,主要是為了防禦秦國。南長城則主要位於魏國西南邊境,用來防禦韓國。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魏國還有一條北長城,或為卷長城的延伸部分,建在魏、趙邊境的從太行山支脈山脊上,用來防禦趙國。
軍事活動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惠王在位時期對外戰事較為頻繁。他經歷了多次戰役,如魏與韓趙濁澤之戰、石門之戰、少梁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雕陰之戰、陘山之戰以及楚魏襄陵之戰等。這些戰役中,魏國雖然敗多勝少,但魏惠王仍然堅持對外擴張和防禦的策略,試圖維護魏國的霸權地位。
5、外交
合縱連橫
魏惠王在外交上採取了靈活多變的策略。他即位之初,因與韓、趙兩國存在矛盾,而試圖團結三晉共同抵禦秦國。然而,由於利益衝突和摩擦不斷,這一策略並未能完全實現。後來,魏惠王又嘗試了多種外交策略,如秦韓魏連橫、魏齊楚合縱、五國相王合縱等,以求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保全魏國。這些策略雖然未能完全改變魏國的困境,但體現了魏惠王在外交上的靈活性和深謀遠慮。
四、軼事典故
1、魏國選相
公叔痤擔任魏國國相時,發現手下的中庶子衛鞅才華出眾。在病重之際,他向魏惠王推薦衛鞅接替自己的位置。然而,魏惠王對此並未表態。公叔痤又私下裏對魏惠王說,如果不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以免他為別國所用。魏惠王雖然口頭答應,但並未採取行動。公叔痤死後,衛鞅並未逃離魏國,而是選擇留下。後來,他聽說秦孝公招賢納士,便前往秦國,最終被封於商地,成為著名的商鞅。這一事件展示了魏惠王在人才選拔上的猶豫和錯失,也凸顯了衛鞅的膽識和決心。
2、惠王問寶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與齊威王一同打獵。在交談中,魏惠王自豪地炫耀自己擁有的夜明珠,而齊威王則表示自己的珍寶是能臣賢相。齊威王的話讓魏惠王深感慚愧,認識到自己對於國家真正的寶藏——人才——的忽視。這一故事反映了魏惠王在治國理念上的局限,也彰顯了齊威王的智慧和遠見。
3、讓國惠子
魏惠王與惠施關係親密,曾贈予他大葫蘆種子和糧食。據《呂氏春秋》記載,魏惠王甚至認為惠施比自己更賢能,多次表示要禪讓王位給惠施。然而,惠施堅決拒絕了這一提議,認為自己拒絕王位更能教化民眾。後來,當張儀成為魏相併推行連橫策略時,惠施因主張合縱而遭到追捕。他不得不易冠變服,乘車逃跑,才勉強逃出魏國。這一事件展示了魏惠王對惠施的器重和惠施的高尚品德。
4、問政孟子
魏惠王曾向孟子詢問治國之道。他自稱在治國上盡心竭力,但魏國的人口並未增多,對此感到困惑。孟子指出,魏惠王所做的只是表面功夫,並未真正解決民眾的問題。他建議魏惠王遵循農時自然規律,讓人民衣食無憂,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此外,孟子還向魏惠王闡述了行“王道”、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並告誡他作為一國之君應講究仁義道德而非利益得失。這一對話反映了魏惠王在治國上的困惑和孟子的智慧與遠見。
5、惠王認錯
淳于髡是一位博聞強識的學者,有人把他推薦給魏惠王。然而,在兩次單獨會見中,淳于髡都一言不發。魏惠王感到奇怪並詢問原因。淳于髡解釋說,前一次見魏惠王時,他的心思全在相馬上;后一次則全在聲色上。因此他選擇沉默。魏惠王聽聞后驚訝不已,並誠懇地向淳于髡道歉。之後,兩人專註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這一事件展示了魏惠王的誠懇和淳于髡的直率與智慧。
五、後世紀念
1.歷史記載與評價
魏惠王作為戰國時期的重要君主之一,他的事迹被後世廣泛記載和評價。在《史記》、《戰國策》等歷史文獻中,魏惠王被描述為一位有雄心壯志但又充滿矛盾的君主。他既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有過失敗的經歷。後世對魏惠王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昏君導致魏國衰落,也有人認為他努力治國只是時運不濟。無論如何評價魏惠王都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值得深入研究。
2.文化影響與傳承
魏惠王的故事和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治國理念和軍事決策被後世廣泛借鑒和應用。同時魏惠王與孟子等人的對話和思想交流也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魏惠王的故事被後世廣泛傳頌和研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遺迹與紀念物
魏惠王作為戰國時期的重要君主之一,他的遺迹和紀念物也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對象。大梁城作為魏惠王遷都后的都城遺址至今仍然保留着許多歷史遺迹和文化景觀。此外還有一些與魏惠王相關的文物和藝術品也被後世收藏和展示。這些遺迹和紀念物不僅見證了魏惠王的歷史貢獻也為我們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魏惠王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挫折他的故事是戰國時期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魏惠王生平事迹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同時魏惠王的故事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