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脈經
在吃過午食,稍作休憩后宋芷便開始製作艾草皂來。
她先將準備好的新鮮艾草細細地洗凈,嫩綠的葉片在清水的沖刷下更顯生機勃勃。
接着,她將艾草放入熱水中,先抄一遍水,隨後撈出用木棍搗出汁水。
隨後,宋芷拿來一塊乾淨的紗布,將搗碎的艾草包裹其中,然後使勁擠壓出碧綠的汁水備用。
後續便是用草木灰準備鹼水以及熬豬油,將準備好的鹼水多次少量的兌入熬好的豬油之中,不停攪拌。
待其發揮造化反應變的粘稠狀后,宋芷便將接下來裝入竹筒靜置的活計交給了幾個小的。
她則拿上書本去了鄭大夫家中。
這一段時間因為夏季搶收,鄭大夫便將宋芷下晌的課業暫時停了,現在既是夏收已經結束,學醫一事自是不好再怠慢。
至於鄭大夫家裏在此處並無置田產,一方面當初鄭大夫逃難至此本以為等到兒子消息便可離開,卻哪裏想的到,這一等就是三年也無兒子的消息。
另一方面,當時逃跑時匆忙,身上本就沒帶多少錢出來。
買了地,砌了房子已是花去了大半,好在他們當初買的宅基地還算夠大,去年又將隔壁的荒地買下來。
除了種一些尋常的菜蔬,剩下的地全都種植了草藥。
平常給附近的幾個村子百姓看看病,日子雖說不上多富裕,但是養活一家三口也不是什麼問題。
再加上今年宋芷幫忙出售的草藥,這手頭上就更寬裕了幾分。
宋芷來到鄭家的時候,鄭大夫也是午睡剛起身,這會子正坐在廊檐下,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着明日去縣衙納糧一事。
“你這身子骨可擔不動百石斤的糧食,待會我去問問族長家的牛車可拉糧食進城。”
鄭大夫淺啜了一口茶道:“村子裏頭有好幾戶缺少勞力的人家,咱們就別去麻煩人宋族長了!”
宋芷走到門邊,正好聽到這一句話。
她忙出聲道:“師傅明日的糧食與我們家放一道吧!我今日正好買了板車,再多上師傅的糧食也沒多少!”
鄭大夫尋聲見是宋芷,高興的朝她招招手,“快進來,家中活計都忙完了?”
宋芷連連點頭,“都料理清楚了!師傅明日就與我們一道吧!”宋芷再次請求。
小徒弟的一片心意,自是不用再同從前那般客道來,客道去。
鄭大夫點頭應下,“那明日就辛苦你們了!”
說罷,他站起身,領着宋芷走到從前的教習位置上
已經停了好一段時日的教學,鄭大夫沒有立即教授宋芷新的知識,而是先考察一番宋芷這一段時日可有懈怠。
也不拘於何時學過的草藥,鄭大夫報出草藥名稱,由宋芷說出其藥物習性,以及功效。
這樣的考校一直持續了小半個時辰。
坐在廊檐下的王氏看着對答如流的宋芷,滿是欣慰同一旁的孫女道:“你阿爺可是找到了一個好徒弟。”
“肯吃苦,又肯用功學習,我瞧你阿爺臉上都笑出了褶子。”
鄭慧下意識的就看向阿爺,見她一邊捋着稀疏的鬍子,一邊點頭,顯然是對宋芷的對答頗為滿意。
她的嘴角也不由露出笑意,“阿爺覺得開心就好!”
她其實知曉,阿爺為何要收徒,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她。
阿奶從前催促阿爺收宋芷為徒,最主要還是想給她將來找一個依靠。
阿芷聰慧又仁義,收這樣的人為徒弟,將來若是自己所託非人,對她的事,宋芷自是不會視而不見。
她不想阿爺是為了她而選擇收徒,至少收徒弟一事,是阿爺從心裏認可的。
現在看着阿爺這般欣慰的模樣,鄭慧的心頭也算放下心來。
在考校了宋芷小半個時辰后,見宋芷都能回答出來。
雖說有幾處回答的不夠詳盡,但無一處錯漏,這就叫鄭大夫很滿意了。
鄭大夫淺啜了一口茶水,隨即開口道:“不錯,不錯,這些草藥須得常看常記,不可懈怠,如此待你用時,才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
宋芷恭敬的應是。
見她應下,鄭大夫繼續道:“今日,我將剩餘的十幾味草藥教與你,接下來重點將轉向辨識脈象,這是診斷病情的基礎前提。”
他稍作停頓,語重心長的道:“要知道啊,治病救人可絕非易事,必須要在望、聞、問、切這四個方面狠下功夫才行。”
“而在這當中,切脈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整個診療過程中的精髓所在。”
“所謂望聞問切,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神色神態,聞其氣息,詢問病症表現和感受,最後觸摸脈搏來判斷脈象。”
“只有將這四項診斷方法相互結合參考,才能精確無誤地判定出病情。”
“其中切脈尤為關鍵,《脈經》之中詳細記載脈象一共分為二十四種。”
“不同的脈相下,揭示着患者體內氣血的盈虧、寒熱的偏頗、虛實的狀態。唯有精準掌握這些脈象,方能洞察病情,洞悉病症所在的關鍵。”
“現在你已經能記住藥材的功效,以及用法,待再懂得不同脈細對應的癥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診斷時你便能更加得心應手!”
鄭大夫介紹的詳盡,同時更是闡述了後續學習脈相的重要性。
宋芷心中高興的同時更是不敢懈怠,很是鄭重的應是。
她先前雖然識得過一些草藥,但是把脈號脈一事卻是早就忘到了九霄雲外。
在這個醫療條件極為落後、一場小小的風寒就足以奪走人們性命的古代。
她深深地明白,想要生存下去,她能做的唯有多學一些自保的本事。
為了自己,為了她在乎的家人,提供多一份的保障。
接下來的時間,宋芷便跟着鄭大夫將剩下來的草藥識別完。
再同鄭慧一道將之書畫成冊,如此一來,無論是日後溫習還是隨時查閱參考都方便許多。
因為她深知,學習知識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時常反覆誦讀和記憶才行。
她本也不是過目不忘之人,能做的不過是勤能補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