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敗家子楊廣
天幕亮起,眾多早已等候多時的古人紛紛找舒適的地方坐下,準備觀賞物各朝物種多樣性的敗家子。
上一期唐姑娘講了秦朝的胡亥,可給他們看夠了笑話,也不知道今天會講哪個敗家子呢?
【哈嘍大家早上好呀,我是唐水,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啦~】
要說現在最緊張的是誰,那肯定屬隋文帝楊堅無疑了。他可沒忘記之前天幕視頻里有說到隋朝有個隋煬帝,他有預感這次唐水要說的肯定是隋煬帝。
【本期讓我們來盤點和大秦一樣二世而亡的隋朝,隋煬帝!】
隋文帝提着的心終於是死了。
不僅是“煬”,還是二世而亡啊!到底是哪個逆子嚯嚯了他的大隋?是勇兒亦或是廣兒?
和隋文帝同樣悲痛的還有獨孤皇后和群臣。只有另一個時空已經造反的李淵尷尬的摸摸鼻子,如若隋文帝知道隋煬帝的“功績”,應該也不會怪他們造反了吧?
【要說敗家子,隋煬帝可和胡亥不相上下啊!他不僅殺兄屠弟,得位不正,還疑似殺害隋文帝!】
唐水的話像一顆響雷,炸得整個隋朝的人都震耳欲聾。
“得位不正?”還是太子的楊勇惡狠狠的看向面帶慌張的楊廣。
他是太子,但隋煬帝得位不正,那這隋煬帝肯定不是他。眾多兄弟中唯有楊廣最會偽裝,野心也最大,這隋煬帝肯定是楊廣無疑。
此時的楊勇心中又是慶幸又是遺憾。慶幸他不是和胡亥齊名的隋煬帝,又遺憾自己最終還是沒能繼位。
不過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這隋煬帝不僅得位不正、荒淫無道,還疑似殺害父皇,不管這隋煬帝是誰,父皇都不會放過他。
【隋朝創立於公元前581年,因創建者為隋國公楊堅,因此得名為隋。公元前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了中原,結束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大地長達4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首先是改革了政治經濟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后又開創科舉制度,結束了朝堂只有貴族子弟的局面,給許多農門學子改換門庭的機會。】
【科舉制是一個非常宏偉的制度,是隋朝後的唐、明、清等朝代選用人才的制度。隋朝在隋文帝的治理之下飛速發展,給隋煬帝後面敗家的行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文帝登基不久就將長子楊勇立為太子,大力培養。可楊勇為人不僅生活奢靡、驕奢淫逸,還寵妾滅妻,導致原配夫人抑鬱而死。】
【楊勇的作風問題引起了獨孤皇后的不滿,他奢靡的性子也與隋文帝勤儉節約的理念相悖。於是公元前600年十月,隋文帝正式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而楊廣就是後世聞名的隋煬帝!】
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也實屬沒有想到,千辛萬苦廢大兒子改立的二兒子竟然是這樣一個貨色。
他們要是早知道,就不費這個心機了。
【隋文帝和獨孤伽羅有好幾個兒子,為什麼會選擇楊廣作為繼承人呢?】
隋之前的朝代也很疑惑,難道這隋煬帝有什麼特殊的長處嗎?
【因為楊光很懂得偽裝。他知道獨孤伽羅在感情上眼裏容不得沙子,於是便假裝很愛重原配,讓獨孤伽羅對他刮目相看。知道隋文帝不喜奢靡玩樂,重視節儉,於是府上所有的樂器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塵。隋文帝一看,嘿,這小子比他哥強,很懂得勤儉節約,未來一定是個愛百姓的好君主。】
隋文帝的拳頭硬了,既恨自己看走眼,也恨楊廣不爭氣辜負了他的期望。
而楊廣此時只覺得自己的臉皮被唐水生生撕下來丟在地上,整個人又氣又惱,都紅溫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公元前604年,隋文帝楊堅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63歲。】
聽到隋文帝離奇去世,獨孤伽羅再也忍不住一巴掌扇在楊廣的臉上,“逆子!是不是你做的!”
此時的獨孤伽羅哪還有皇后的樣子,現在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在教訓不知死活的兒子而已。
【關於隋文帝楊堅的死,史書記載得十分迷糊,有的說他在病中揭穿了楊廣想要篡位的陰謀,卻被楊廣先一步封鎖仁壽宮,隨後便傳出死訊;也有的說他在病重之時把皇位傳給楊廣,最終才閉上眼睛。可從楊廣登基后所做的事情來看,人們反而覺得前者更加真實一些。】
現在打楊廣的不止是獨孤皇后了,還有隋文帝。而楊堅的其他兒子則是在一旁冷冷的看着這一場鬧劇。
【那麼楊廣登基后都有哪些騷操作呢?首先,對自己幾個兄弟完全不顧念舊情,只要是阻礙他登上皇位的,全部通通殺掉。此時的楊廣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管他什麼兄弟。】
【登上皇位后,楊廣各種迷之操作令人費解。比如說每年冬季樹木凋零時他會命宮女將新鮮的花朵和樹葉綁在樹上,以保證景色秀麗如春;月圓之夜時和成千上萬的宮女在後宮尋歡作樂,然後稍有不滿就殺人。】
“唉,有此等荒淫無道的皇帝真是苦了老百姓了。”諸葛亮搖頭嘆息。
“誰說不是呢?這隋朝的隋文帝也是慘,有個這樣的兒子。”劉備一邊酌酒一邊嘲諷道。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隋煬帝為了南下遊玩,征了大量的徭役挖掘大運河。多少百姓因徭役而死,隋煬帝不在乎,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隋煬帝也不關心,他只知道享受,只知道尋歡作樂。】
【這時候是不是有人想問,難道就沒有臣子勸誡隋煬帝嗎?唉……敢勸阻他的,墳頭上的草都有三米高了……殺光了敢說話的人,留下來的自然都是和隋煬帝一樣貨色的臣子了!】
【後世有一個很好笑的說法,說隋煬帝是被人誤會的千古一帝,他修建大運河雖然耗盡了國力,害死了很多人,但大運河的修建是連接了南北,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是一件過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