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匈奴的來源
【唯一遺憾的一點就是沒能在自己喜歡的專業領域裏,發表一篇好論文】
視頻里,張炘煬只要一提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問題就一臉沮喪,“在學習方面,至少從科研上來看我是完全失敗的,按照那些西方高校的標準,我就不應該畢業。”
【12年前他對成功的定義是有錢有房有車,最好還能有一個北京戶口,如今卻覺得四海為家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90年代他想上一所985,以及再等一年就能去德國留學讀研的機會,還有2011年在北京買一套房。他錯過了人生這三個重要的轉折點,最後乾脆選擇躺平】
此時的張炘煬的志氣已經完全被磨平,對父母也沒有絲毫感情,反而充滿了嘲諷和不滿。他氣憤的說“我不太清楚其他家長的控制欲怎麼樣,但我感覺他們對我的控制欲超出了我認為合理的範圍。就比如我職業發展的事,他們明明什麼都不懂,卻還要指點江山”
(父母相信你是全國最聰明的人,但你不是全家最聰明的人)
(作為父母,生個天才壓力很大,沒為他選好路,埋沒天才)
(文曲星下凡到這家,結果給這家玩廢了[淚奔])
(父母的認知趕不上孩子的認知,卻還總要控制他的人生)
(他看的太遠了,遠到當時主流媒體都看不懂)
(父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害了孩子一輩子嗎?)
(文曲星的燒了三把火到這家,卻被父母全澆滅了[流淚])
視頻結束后,整個天幕都被後世的評論佈滿。
天幕下的眾人也是可惜的搖頭嘆息,一位老學士惋惜道:“此子之才,驚世駭俗。若生於吾世,必能引領時代風騷,為天下謀福祉。奈何吾等無緣得見,痛哉惜哉!”他捋着鬍鬚,眼神中流露出無盡的悵惘。
在這古老的天地間,老學士久久佇立,心中對那個從未謀面的少年充滿了敬佩與遺憾。
始皇帝終於抬起頭顱,眼神冰冷的望着天幕里頹廢的少年,他冷冷的扯了下嘴角,似是嘲笑張炘煬最終走向了和甘羅一樣的道路,也似是嘲笑天意弄人。
良久,他低下頭繼續批閱奏摺,不再想這件事。
……
【天選之子霍去病的戰神之路】
在眾人還在回味剛才的視頻時,新的視頻開始播放。
霍去病看着金色奪目耀眼的標題,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個攝人心魄的笑。那笑容似有魔力,能瞬間照亮整個世界。
未央宮內,漢武帝和衛青激動萬分,來了來了!天幕終於要講講他的冠軍侯了!
視頻開始,一道感嘆的聲音從天幕傳來:“你就是霍去病?果然兩眼如炬,貴不可言啊!”
【想要知道霍去病有多強,就得先知道匈奴有多狂。首先匈奴的來歷很神秘,他們彷彿就像從草原上憑空出現一般。通過查閱史料,匈奴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對於他們的來歷,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些人的來歷進行了極為詳細的描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面裔也,日淳維,居於北方,隨草畜牧而轉移”。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本來就是中原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隨着夏朝的衰落,這些人開始向北遷移,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胡人”】
一座古樸而莊重的庭院中,月光灑下斑駁的光影。年紀尚小的司馬遷和家人齊聚一堂觀看天幕,
突然聽到天幕提起自己,小司馬遷不可思議的指着自己的鼻子:“啊?我嗎?”
而司馬遷,這位歷經滄桑、筆耕不輟的史學家,此刻眼中閃爍着淚光,那是欣慰與自豪交織的光芒。他的雙手微微顫抖,彷彿還不敢相信自己被尊稱為“太史公”這一至高的榮譽。回想起那些在昏暗油燈下奮筆疾書的夜晚,那些為了收集史料四處奔波的日子,一切的艱辛都在這一刻化為了無比的甘甜。
他的妻子輕輕握住他的手,眼中滿是溫柔與驕傲,她的聲音略帶哽咽:“夫君,你多年的心血終究沒有白費,這是你應得的榮耀啊!”孩子們也圍在他身邊,眼中充滿了崇敬,嘰嘰喳喳地說著:“父親,您是我們的驕傲,太史公,多麼了不起的稱呼!”
司馬遷望着家人,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份榮譽不僅僅屬於他個人,更是家人一直以來默默支持與陪伴的結果。他微微仰頭,深吸一口氣,平復內心的澎湃,再次認真的觀看起天幕。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與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並逐步脫離了中原文明。自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與南方王朝之間的衝突和戰爭就從未停息過。這些生活在遼闊草原上的民族以其驚人的移動速度和靈活的戰術着稱。相傳大多數匈奴兒童3歲時,就會被父親用彎刀殘忍的劃過臉,其目的就是教會他們學會忍受痛苦的滋味】
隨着視頻里莊重嚴肅的男主播聲音緩緩道來,天幕下的古人們卻陷入了震驚中,內心久久無法平靜。他們難以理解匈奴人的想法,天底下居然還有如此殘忍地父親嗎?為了鍛煉孩子的忍耐力居然用刀劃破孩子的臉,明明鍛煉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種,卻非要選擇最殘忍的一項,不愧是匈奴人,真的殘忍至極!
封建社會時期,有句話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它強調了人的身體、頭髮和皮膚等都是父母給予的,寓意着我們應當珍惜和愛護自己的身體,因為這不僅是對自身的尊重,更是對父母的敬重和感恩的一種體現。
在傳統的儒家文化觀念中,這種思想深入人心,它引導人們在行為上要謹慎行事,避免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以不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
而且大部分朝代在選官這方面是非常嚴謹的,如果身體有非常嚴重的傷疤或者是長得丑,也會影響考生的成績或錄取結果。例如明朝,朱元璋就比較注重官員的形象。明朝第一次開科取士時,原定狀元就因長相不盡如人意,被朱元璋剝奪了狀元之位,而讓長相風流俊逸的吳伯宗成為了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