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控制故事的緊張度
一、懸念的解開與再設
技巧分析
在小說創作中,懸念是吸引讀者持續閱讀的關鍵元素之一,而結尾處對懸念的處理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合理解開前文精心佈置的懸念,就像是為讀者解開一道道謎題,能給予他們極大的滿足感。這個過程需要有條不紊,將隱藏在故事深處的線索、因果關係以及背後的真相,按照邏輯順序一一呈現出來。不能簡單粗暴地直接公佈答案,而是要讓讀者順着情節發展的脈絡,自己能夠清晰地梳理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彷彿他們也參與到了這場解謎之旅中。
另一方面,巧妙地再設新懸念則如同在故事結尾處拋下一顆種子,讓讀者的思緒在故事結束后依然能夠生根發芽。新懸念要基於現有的故事框架和情節發展,不能脫離整體的敘事邏輯,要讓它看起來是故事自然延伸出的一種可能性,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暗示、一個未被完全解答的疑問或者一個人物模稜兩可的舉動,都能引發讀者進一步的遐想,使故事在看似畫上句號的同時,又留下悠長的餘韻,讓讀者在合上書頁后仍沉浸其中,不斷回味與思索。
佈局步驟分析
-前期鋪墊:
從小說開篇伊始,作者就要有意識地埋下各種懸念的種子。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比如塑造行為舉止怪異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對其動機和背後隱藏的故事產生好奇。例如,在紫金陳的《壞小孩》中,張東升這個人物一出場就帶着一種神秘的氣息。他外表文質彬彬,是個看似普通的數學老師,但在故事開篇,他就把岳父母推下山崖這一驚人舉動,瞬間讓讀者的好奇心被點燃。讀者會忍不住去猜測,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和岳父母之間究竟有着怎樣不可調和的矛盾?是為了錢財,還是有着更深層次的緣由?
同時,神秘的物件也是構建懸念的有效手段。像書中那部記錄了張東升犯罪過程的相機,落在了三個孩子手裏,它就像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讀者會時刻擔心它是否會被發現,又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另外,不合常理的事件也能為懸念添磚加瓦,比如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偶然目睹了這起謀殺,卻選擇了隱瞞並以此來和張東升周旋,這一系列情節都顯得十分蹊蹺,讓讀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後續的發展,懸念也就此在故事中牢牢紮根。
-逐步推進:
隨着故事的徐徐展開,不能讓懸念就此擱置,而是要圍繞着它們不斷製造新的衝突和情節,讓懸念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持續保持讀者的緊張感。在《壞小孩》裏,三個孩子意外錄下張東升殺人過程后,他們與張東升之間便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智斗勇。張東升察覺到了孩子們的異樣,開始試圖拿回相機、消除隱患,而孩子們則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張東升周旋,同時還要應對來自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問題。
例如,朱朝陽在學校里本就因為性格內向、成績太好等原因受到一些同學的排擠,在捲入這件事後,他內心的掙扎和壓力更是與日俱增,這不僅讓讀者擔心他是否會在與張東升的對抗中露出破綻,也好奇他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會如何成長、做出怎樣的選擇。而張東升這邊,他一邊要維持自己在旁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一邊又要想盡辦法對付幾個孩子,他後續是否還會繼續殺人滅口,又能否成功拿回相機等疑問,不斷縈繞在讀者心頭,使得懸念進一步加深,整個故事的緊張氛圍也越發濃烈。
-結尾處理:
到了結尾部分,就是揭曉核心懸念的關鍵時刻。在《壞小孩》的結局中,朱朝陽日記的真相被揭示出來,原來他在整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遠比讀者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他看似是一個被脅迫的受害者,實則利用了身邊所有人,精心謀劃了一系列事件,借刀殺人,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個真相的解開,讓前面故事裏的諸多情節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讀者彷彿在這一刻才真正看清了整個事件的全貌,之前積累的疑惑一下子豁然開朗,獲得了強烈的閱讀滿足感。
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把所有的問題都解答完畢,而是巧妙地留下了一些讓人回味的小懸念。比如朱朝陽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后,他未來的人生走向會如何?他是否真的能擺脫過去的陰影,像表面上那樣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下去?又或者他內心深處的陰暗面是否會在未來再次爆發?這些未被完全解開的疑問,就像故事結束后留下的裊裊餘音,讓讀者在感嘆故事精彩的同時,也對朱朝陽這個人物以及整個故事背後所折射出的人性、社會等問題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得故事在結束后依然有着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再比如,在《長夜難明》這部作品中,故事開篇便是侯貴平之死以及多年後江陽等人執着翻案的情節,充滿了各種懸念。侯貴平到底因何而死?他的死背後隱藏着怎樣龐大而複雜的黑幕?為什麼他的案子在當時會被草草結案,而江陽等人又為什麼要不惜一切代價去重新調查,他們在翻案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難以想像的阻礙?這些疑問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隨着調查的深入,各種新的線索不斷湧現,但同時也伴隨着更多的阻礙和危險。每一次看似接近真相,卻又被新的勢力或意外情況所干擾,使得懸念持續發酵。例如,江陽等人找到了一些關鍵證人,可證人卻相繼離奇死亡或者失蹤,這讓案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讀者的心也隨着他們的調查進展而時刻緊繃著,緊張感不斷攀升。
到結尾時,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原來是那樣一個涉及到官場腐敗、黑惡勢力勾結等龐大且黑暗的權勢網絡導致了這一系列悲劇的發生,把主要懸念一一解開了。但作者並沒有讓故事就此戛然而止,而是留下了如那些黑暗勢力後續是否真的被徹底剷除,江陽等人的犧牲是否真的換來了完全的正義等讓人深思的新懸念。讀者在感慨故事中人物命運的同時,也對故事外的後續發展心存牽挂,這種對懸念的巧妙處理,很好地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讓故事既有結局感,又不失回味的空間,使讀者在讀完后久久不能釋懷。
舉例
以周浩暉的《死亡通知單》系列為例,整個系列圍繞着神秘的“Eumenides”(復仇女神)展開,他以正義之名發出死亡通知單,對那些逃脫法律制裁的罪人進行懲罰。從第一部開始,“Eumenides”的真實身份就成了最大的懸念,讀者跟隨着刑警羅飛的視角,試圖在各種複雜離奇的案件中找出這個神秘殺手的真面目。
在每一個案件中,“Eumenides”總是能提前知曉罪人的行蹤,以巧妙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實施犯罪,而現場留下的線索又少之又少,這使得羅飛等警方人員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也讓讀者對“Eumenides”的身份越發好奇。隨着故事的推進,一個個嫌疑人浮出水面,又一個個被排除,每一次看似接近真相,卻又被新的證據或情節推翻,懸念不斷疊加,緊張氛圍愈發濃厚。
到了系列的結尾部分,當“Eumenides”的真實身份最終被揭開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一直隱藏在暗處的人物與羅飛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所作所為背後有着複雜的情感和理念支撐。這一懸念的解開,讓讀者對前面眾多看似零散的案件和情節有了全新的認識,所有的疑問都在這一刻得到了解答,那種撥雲見日的感覺讓讀者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然而,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在簡單的真相大白上,作者又巧妙地留下了新懸念。比如“Eumenides”雖然被警方抓獲,但他所代表的那種以暴制暴的觀念是否真的就此消失在了人們的思想中?社會上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的人,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去執行所謂的“正義”?羅飛在經歷了這一系列事件后,他對正義和法律的認知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這些新懸念讓讀者在故事結束后,依然會去思考故事所涉及的關於正義、法律、人性等深層次的問題,使整個故事的影響力得以延續,結尾的緊張度也在這種懸念的延續和轉化中得到了巧妙的把控,讓讀者沉浸其中,難以忘懷。
二、衝突的爆發與緩和
技巧分析
衝突是小說情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而結尾處衝突的爆發與緩和更是塑造故事緊張度的關鍵環節。當衝突在結尾處爆發時,就像是一場積蓄已久的風暴瞬間席捲而來,能夠將故事的緊張度瞬間拉到最高值,讓讀者的心提到嗓子眼,完全沉浸在緊張刺激的情節之中。這種爆發並非憑空而來,它必須基於之前情節的層層鋪墊和矛盾的不斷積累,是故事中各種矛盾激化到頂點的必然結果。
例如,人物之間長期存在的利益糾葛、觀念分歧或者情感矛盾等,經過一系列事件的催化,最終在結尾階段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從而引發激烈的衝突。但僅僅只有衝突的爆發是不夠的,一味地讓緊張氛圍持續下去可能會讓讀者感到過於壓抑和疲憊,所以在衝突爆發之後,需要合理地緩和衝突,給故事一個妥善的收尾。
緩和衝突的方式要自然流暢,不能顯得突兀生硬,可以通過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抉擇、意外出現的轉機、雙方的相互妥協或者某種更高層面的力量介入等方式來實現。讓緊張之後的鬆弛符合故事的整體邏輯,使讀者在經歷了高度緊張的情節后,能夠逐漸平復情緒,在一種相對平和的狀態下接受故事的結束,同時又能從這種衝突的起伏中深刻體會到故事所蘊含的意義和情感。
佈局步驟分析
-矛盾積累:
在小說的構建過程中,作者需要精心設計不同人物、勢力或者理念之間的矛盾衝突,並讓這些矛盾隨着情節的發展逐漸加深。以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為例,地球人類與三體文明之間從最初的互相試探、威懾,就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地球人類出於對自身生存的擔憂和對未知外星文明的恐懼,試圖通過建立威懾系統來制衡三體文明;而三體文明則懷着對地球這個宜居星球的覬覦以及對自身生存環境惡化的焦慮,一心想要征服地球。雙方在科技水平、生存理念、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了矛盾的基礎。
隨着故事的推進,這種矛盾不斷被各種事件所激化。比如三體文明派出的智子對地球科技的封鎖,讓地球人類陷入了科技發展停滯的困境,加劇了雙方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地球人類內部對於如何應對三體文明也產生了不同的派別和理念分歧,有主張強硬對抗的,有希望通過妥協求和的,還有想要藉助外星力量制衡三體的,這些內部矛盾又進一步影響了與三體文明對抗的整體局勢,使得雙方之間的衝突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讀者也能明顯感受到那種一觸即發的緊張氛圍在故事中不斷蔓延。
-衝突高潮:
在結尾階段,要讓這些長期積累的矛盾徹底爆發,形成劇烈的衝突場面,將故事的緊張度推向極致。在《三體》中,太陽系面臨二維化打擊時,那種末日般的景象堪稱衝突爆發的典型呈現。人類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幾乎無法抵禦的災難時,陷入了極度的掙扎與絕望之中。
整個太陽系彷彿變成了一座即將崩塌的大廈,人們四處奔逃卻無路可逃,原本繁華的星球、璀璨的文明在二維化的進程中逐漸瓦解、消逝。地球上的人類社會陷入了混亂,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有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有對命運不公的怒吼,有對未竟之事的遺憾,而這一切都在這宏大而慘烈的衝突場景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讀者彷彿置身於這場宇宙級別的災難之中,完全被緊張到窒息的情節所吸引,深切地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所面臨的絕境以及整個宇宙的殘酷無情。
-緩和收尾:
在衝突達到高潮之後,需要通過一些巧妙的方式來緩和這種緊張到極致的氛圍,給故事一個相對平和且合理的結局。在《三體》裏,程心和關一帆進入小宇宙,這一情節為故事帶來了一絲緩和的餘地。小宇宙雖然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角落,但它卻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延續的希望,象徵著生命在絕境中依然有着頑強的求生欲和延續的可能性。
此外,宇宙最終的回歸運動暗示着一種秩序的重建,彷彿在經歷了這場慘烈的衝突和毀滅之後,宇宙又在以一種更高層次的、神秘的力量引導着一切回歸正軌。這種對衝突的緩和處理,讓讀者在經歷了高度緊張的情節后,能夠慢慢平復情緒,從對末日的絕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接受故事的結束,同時也會對宇宙的奧秘、生命的意義等深層次的問題產生更多的思考,使整個故事的結尾既有強烈的衝擊力,又不失溫情與深意。
同樣,在貓膩的《將夜》結尾部分,人間、道門、佛門以及天外來客等多方勢力的衝突在最後全面爆發,大戰一觸即發,整個世界彷彿都要被毀滅,緊張度爆表。
在故事前期,各方勢力就因為不同的利益、信仰以及對世界主宰權的爭奪等原因,矛盾日益加深。人間的修行者們不滿道門的長期統治,佛門也有着自己的盤算,而天外來客更是帶着征服的目的闖入這個世界,各方之間的摩擦不斷,小規模的衝突時有發生,為最終的大戰埋下了伏筆。
到了結尾,當所有矛盾匯聚到一起,大戰正式拉開帷幕,戰場上刀光劍影、法術紛飛,天地都為之變色。強大的修行者們施展着威力驚人的絕學,各種法寶神器相互碰撞,每一次交鋒都可能決定着無數人的生死和世界的命運,讀者的心也隨着戰場上的局勢而起伏不定,被這緊張刺激的情節深深吸引。
然而,隨着寧缺等人的殊死抗爭,以及夫子化月等一系列壯舉,局勢逐漸緩和。寧缺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勇氣以及與夥伴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在戰場上力挽狂瀾,一次次化解了危機;而夫子化月這一情節更是有着深遠的意義,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改變了天地間的力量平衡,為世界爭取到了一線生機。
最後,雖然世界在這場大戰後滿目瘡痍,但也迎來了新的和平與秩序。各方勢力在經歷了這場慘烈的衝突后,都意識到了和平的可貴,開始重新審視彼此之間的關係,共同努力重建家園。故事在這種跌宕起伏中走向終點,讓讀者的情緒也隨之經歷了大起大落,印象深刻,通過衝突的爆發與緩和巧妙地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使整個故事充滿了張力和感染力。
舉例
以烽火戲諸侯的《雪中悍刀行》為例,在小說結尾處,北莽百萬大軍壓境北涼,北涼鐵騎在徐鳳年的帶領下與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戰,這就是衝突爆發的高潮部分。
此前,北涼與北莽之間因為領土、資源以及天下局勢等諸多因素,矛盾不斷積累。北涼作為離陽王朝的西北門戶,肩負着抵禦北莽入侵的重任,但同時也面臨著朝廷內部的猜忌、各方勢力的掣肘以及自身兵力、物資等方面的壓力。北莽則一心想要南下擴張,吞併北涼,進而逐鹿中原,雙方之間的衝突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在這場大戰中,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北涼鐵騎以少敵多,卻毫不退縮,他們與北莽的各路軍隊展開了慘烈的廝殺。徐鳳年更是身先士卒,與北莽的頂尖高手們過招,每一次交手都生死攸關,整個戰局瞬息萬變,讀者彷彿能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血腥氣息和緊張氛圍,心都緊緊揪在了一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在衝突達到白熱化階段后,故事開始出現緩和的情節。諸如中原各方勢力在關鍵時刻意識到北涼的重要性,紛紛伸出援手;一些江湖高手也趕來助陣,改變了戰場上的局部局勢;再加上徐鳳年憑藉著自身的氣運、智慧以及身邊眾多謀士、高手的輔佐,逐漸穩住了陣腳,扭轉了戰局。
最終,北涼雖然贏得了這場大戰,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整個北涼大地一片蕭瑟。不過,戰爭結束后,天下迎來了新的和平局面,各方勢力開始重新劃分地盤、休養生息,故事在這種衝突從爆發到緩和的過程中走向了結局,讓讀者的情緒經歷了從極度緊張到慢慢平復的過程,也讓人們對戰爭與和平、家國情懷以及江湖俠義等主題有了更深的感悟,結尾的緊張度把控得恰到好處,使整個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三、節奏的加快與放慢
技巧分析
節奏在小說創作中猶如一首樂曲的節拍,對讀者的閱讀體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臨近結尾時,節奏的把控更是塑造故事緊張度的關鍵技巧之一。加快節奏能夠營造出一種緊迫的氛圍,讓故事如同脫韁的野馬般快速沖向高潮和結局,使讀者目不暇接,沉浸在緊張的情節推進之中,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裹挾着,急切地想要知道後續的發展。
這種節奏的加快通常是通過讓關鍵事件接連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敘述和鋪墊來實現的,讓故事的情節密度增大,信息快速傳遞,讀者的注意力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然而,適時放慢節奏同樣不可或缺,它能讓重要的情節、情感等得以細膩地展現,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給讀者留出回味和感受的時間,讓緊張后的舒緩更具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
要根據故事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合理切換節奏,不能讓節奏的變化顯得生硬突兀,而是要讓加快與放慢的節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一種富有韻律感的閱讀體驗。比如在緊張刺激的情節之後,適當放慢節奏去展現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內心感悟,或者對故事場景進行細緻入微的描繪,能讓讀者在經歷了情緒的大起大落後,有一個緩衝和平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接受故事的結局,也更深刻地領悟故事所蘊含的意義。
佈局步驟分析
-前期節奏鋪墊:
在小說主體部分,作者需要根據情節的發展需求來安排適中的節奏,做到有張有弛,為結尾處的節奏變化做好充分準備。就像搭建一座大廈,前期要把基礎打得紮實穩固,讓整個故事的節奏框架合理有序。
例如在余華的《活着》中,前面講述福貴的一生時,節奏的把控就十分精妙。故事裏既有平淡日子裏的家長里短,如福貴年輕時作為富家子弟荒唐度日,在賭場裏肆意揮霍錢財,與家珍的日常相處等情節,這些部分的節奏相對舒緩,讓讀者能夠慢慢了解福貴的性格特點以及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鄉村生活之中,感受着生活的煙火氣。
但同時,也不乏遭遇變故時的緊張時刻,比如福貴家道中落,父親被他氣死,自己被迫過上了窮苦的生活,後來又被抓去當壯丁,經歷戰爭的殘酷洗禮等情節,節奏在這些地方明顯加快,讀者的心也隨之揪起,為福貴的命運擔憂。通過這樣錯落有致的節奏安排,使得故事在前期就已經牢牢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並且為後續結尾處節奏的進一步變化埋下了伏筆。
-加快節奏階段:
在接近結尾時,為了營造出緊張緊迫的氛圍,讓故事快速沖向高潮和結局,需要讓關鍵事件接連發生,使情節的推進如疾風驟雨一般。在《活着》的結尾部分,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先是兒子有慶因為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死,緊接着女兒鳳霞在生孩子時難產去世,妻子家珍也沒能承受住這接連的打擊,最終撒手人寰,隨後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喪命,就連年幼的外孫苦根也因為吃豆子被噎死。
這些悲劇事件如同密集的雨點般不斷快速襲來,幾乎沒有給福貴和讀者任何喘息的機會,節奏在這裏陡然加快,讀者能深刻感受到福貴所經歷的苦難以及那種命運的緊迫感,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無盡的悲傷和無奈之中,被故事的發展緊緊牽引着,急切地想知道福貴接下來該如何面對這殘酷的人生。
-放慢節奏結尾:
在經歷了高潮情節帶來的緊張節奏后,結尾處適時放慢節奏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細膩地展現一些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意的畫面,讓讀者在情緒的劇烈波動后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故事所傳達的情感和主題。
在《活着》裏,最後呈現出福貴和老牛相依為命的畫面,作者用一種舒緩、平靜的描述來收尾,“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樣的描寫沒有了前面的那種緊張和悲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奈卻又堅韌的態度,讓讀者在經歷了前面緊張壓抑的節奏后,能慢慢平復情緒,靜下心來思考福貴這一生的起起落落,以及生命的脆弱與頑強,體會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使故事結尾更有韻味,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priest的《殺破狼》在結尾部分,當各方勢力針對大梁的陰謀徹底浮出水面,戰事一觸即發之時,節奏明顯加快。各種軍情傳遞、戰鬥部署等情節快速呈現,信息量大且節奏緊湊,讀者彷彿能看到戰場上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緊張場景,各方勢力你來我往,局勢瞬息萬變,緊張感十足。
長庚作為大梁的守護者之一,要迅速做出各種決策,調兵遣將應對外敵;顧昀則身負重傷卻依然堅守在前線,與敵軍展開殊死搏鬥。他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簡短而急迫,一切都圍繞着如何抵禦外敵、保衛大梁展開,整個故事在這裏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錶,一刻不停地向前推進,讀者的注意力被牢牢鎖定在這緊張的局勢上,為大梁的命運揪心不已。
但在大戰結束,塵埃落定后,作者的筆觸開始放慢節奏,轉而描寫長庚和顧昀之間的感情互動,對未來太平盛世的展望等情節。比如描寫兩人在戰後的某個寧靜夜晚,坐在庭院中,看着天上的明月,輕聲訴說著對彼此的牽挂和對未來的期許,那些平日裏未曾說出口的愛意和感激在這一刻都自然流露出來。同時,通過他們的視角展望大梁在經歷這場浩劫后,將如何休養生息,走向繁榮昌盛,百姓又會過上怎樣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樣的描寫讓讀者在緊張的戰爭氛圍后,感受到那份來之不易的溫情與安寧,通過節奏變化巧妙地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使故事層次豐富,讓讀者既能沉浸在緊張刺激的劇情中,又能在結尾處體會到故事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閱讀感受。
舉例
以天下歸元的《扶搖》為例,在小說臨近結尾時,隨着無極國、太淵國等各國之間的局勢愈發緊張,扶搖為了守護天下蒼生以及自己所珍視的一切,踏上了與反派帝非天最終對決的征程,這時節奏開始加快。
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升級,各方勢力紛紛捲入這場關乎天下命運的大戰之中。扶搖一路上不斷遭遇各種危險和挑戰,先是被帝非天的手下設下重重陷阱,陷入絕境,而後又要在短時間內集結各方正義之士,共同對抗強大的帝非天。每一個情節的轉換都十分迅速,幾乎沒有太多喘息的機會,讀者彷彿跟着扶搖一同在這緊張的局勢中穿梭,心始終懸在嗓子眼,急切地想知道她能否成功戰勝帝非天,拯救天下。
而當扶搖與帝非天展開最終對決時,節奏更是達到了極致的緊張。兩人施展出威力驚人的功法,天地間風雲變色,強大的靈力碰撞產生的衝擊波讓周圍的山川河流都為之顫抖。這場對決的勝負關繫着整個天下的命運,每一個回合都生死攸關,讀者完全沉浸在這緊張刺激的情節之中,被故事的發展牢牢吸引。
然而,在扶搖最終戰勝帝非天,天下重歸太平之後,作者放慢了節奏來結尾。描寫了扶搖與無極在歷經磨難后終於能夠長相廝守,他們攜手漫步在曾經戰火紛飛如今已恢復生機的山河之間,感受着百姓安居樂業的喜悅。文中細緻地刻畫了他們之間的深情對視、輕聲細語,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如“扶搖靠在無極的肩頭,看着那夕陽下的村落,裊裊炊煙升起,孩童們在田間嬉笑玩耍,她輕聲道:‘這便是我們守護的天下,真好。’無極握緊她的手,微笑着點頭,眼中滿是溫柔。”
通過這樣的節奏變化,讓讀者在經歷了緊張刺激的大戰後,能夠靜下心來感受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與安寧,體會到故事中所傳達的關於守護、愛情以及和平的主題,使結尾既有高潮迭起的緊張感,又有溫馨舒緩的餘韻,整個故事的節奏把控十分到位,給讀者帶來了極佳的閱讀體驗。
四、人物命運的抉擇與定局
技巧分析
人物在結尾處的命運抉擇往往是決定故事緊張度走向以及最終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因素。當人物面臨艱難的抉擇時,讀者會不自覺地代入角色,為其揪心,從而製造出強烈的緊張感。這種抉擇之所以能牽動讀者的心,是因為它通常涉及到在不同的價值觀、情感、利益等維度之間進行權衡,比如正義與邪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情感與理智的衝突等,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而讀者會急切地想知道人物最終會走向何方。
而抉擇后的定局則要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發展的邏輯,不能讓讀者覺得突兀或牽強。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在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塑造起來的,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應該是基於自身性格、過往經歷以及所處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只有這樣,當人物做出抉擇並迎來定局時,讀者才會覺得合理且能從中體會到故事更深層次的深意,或感慨命運的無常,或讚歎人性的光輝,或反思生活的無奈。
例如,一個一直秉持正義、重情重義的人物,在面對可以通過犧牲他人來獲取巨大利益的抉擇時,大概率不會選擇違背自己的原則,哪怕這個利益對他個人來說極具誘惑力。他的最終定局可能是堅守了正義,卻也因此失去了某些東西,但這正是符合他性格的發展,讀者看到這樣的結局也能從中領悟到故事所傳達的關於道德、人性等方面的內涵,使緊張的抉擇有了一個讓人回味且富有意義的結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佈局步驟分析
-人物塑造與鋪墊:
在小說前面的部分,作者需要充分且細緻地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心理活動以及與其他人物之間的互動等多方面的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價值觀以及內心深處的慾望等,為結尾處的命運抉擇埋下堅實的伏筆。
例如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經歷了種種生活磨難,從一個農村出身的窮學生,到外出攬工,在艱苦的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他的每一段經歷都在不斷塑造着他的性格。他在學校時就熱愛讀書,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展現出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攬工過程中,儘管身體承受着巨大的勞累,卻依然保持着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工友們相處時又體現出他的善良、重情重義。
同時,他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探索,也讓他不甘心一輩子困在農村。這些性格特點和內心的慾望,都為他後面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表現做了充分的鋪墊,讀者通過前面的故事已經對孫少平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後續他面臨抉擇時,會更加關注他的決定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從而使故事充滿緊張感。
-抉擇困境營造:
在結尾階段,要巧妙地將人物置於艱難的抉擇情境之中,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矛盾,進而使故事的緊張感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平凡的世界》裏,孫少平在經歷了煤礦事故后,身體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面臨著諸多複雜的問題。
一方面,他的身體狀況可能不再適合繼續留在煤礦工作,回到家鄉或許能得到家人的照顧,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煤礦對於他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理想的地方,他在這裏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也收穫了工友們的友情以及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他與田曉霞之間有着深厚的感情,曉霞的犧牲對他打擊巨大,留在煤礦似乎也是他繼續堅守與曉霞共同的理想,紀念這份感情的一種方式。
此時的孫少平就在個人健康、未來發展、情感寄託等多方面陷入了艱難的抉擇困境,讀者也會隨着他的猶豫和思考而緊張,揪心於他最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整個故事在這裏的緊張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彷彿命運的天平就在這一念之間搖擺不定。
-抉擇結果與定局:
當人物做出抉擇后,要通過展現其後續的生活定局來讓故事走向結局,並且這個定局要與人物性格以及之前的故事發展邏輯相契合。孫少平最終還是選擇堅守他所熱愛的煤礦事業,儘管身體受傷,但他憑藉著那份對生活的執着和對理想的堅持,決定繼續在煤礦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個定局是符合他一直以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以及不服輸的性格特點的。他從一個渴望走出農村、見識更廣闊世界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即使歷經磨難也依然堅守初心的男子漢,讀者看到這樣的結局也能從中領悟到平凡人在面對生活時那份堅定和對理想的執着,體會到生活雖然充滿艱辛,但只要有信念,依然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人生。這樣的結局讓緊張的抉擇有了一個讓人回味的結尾,使整個故事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笛安的《西決》裏,西決這個人物在面對家族中的種種糾葛、親人的錯誤以及自己的感情等複雜情況時,在結尾處面臨著要不要原諒、要不要繼續守護家族的艱難抉擇。
西決生長在一個充滿故事的家族中,他目睹了長輩們之間的愛恨情仇,自己也經歷了感情上的挫折,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善良、包容卻又內心敏感的性格特點。在故事的最後,當家族再次陷入危機,親人的一些行為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同時他又割捨不下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他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掙扎之中。
讀者會隨着他的猶豫和思考而緊張,因為他的每一個選擇都牽扯到眾多人物的命運和整個故事的走向。而當他最終做出選擇,決定原諒親人,繼續守護這個傷痕纍纍的家族時,故事的結局也隨之確定。那種人物命運抉擇帶來的緊張感在定局中得到了釋放,讀者也能從他的這個決定中看到人性中的善良與寬容,對故事中的親情、愛情等主題有了更深的思考,使整個故事在人物命運的抉擇與定局中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令人難以忘懷。
舉例
以桐華的《步步驚心》為例,女主角若曦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宮廷中經歷了諸多愛恨情仇,與各位皇子之間有着複雜的感情糾葛,而在結尾處,她面臨著一個關乎生死和情感的艱難抉擇。
若曦深知宮廷鬥爭的殘酷以及自己所愛的人面臨的危險,她一方面深愛着四爺胤禛,兩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經共同經歷了許多美好時光,也一起面對了諸多困難;但另一方面,她又清楚地看到了四爺在爭奪皇位過程中逐漸變得冷酷無情,宮廷中的權謀鬥爭讓許多人都陷入了悲慘的境地,包括她的朋友和親人。
隨着康熙皇帝的駕崩,局勢愈發緊張,四爺登上皇位后,宮廷中的氣氛變得壓抑而危險。若曦夾在對四爺的感情和對宮廷殘酷現實的恐懼之間,內心痛苦不堪。她面臨著是繼續留在四爺身邊,陪伴他度過這充滿權謀的帝王生涯,還是選擇離開這個讓她心力交瘁的宮廷,去過一種相對平靜的生活的艱難抉擇。
這個抉擇困境讓讀者為若曦揪心不已,因為無論她選擇哪條路,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留在四爺身邊,她可能要不斷面對宮廷鬥爭帶來的痛苦和危險,甚至可能失去自我;而如果離開,那就意味着要割捨與四爺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這對她來說同樣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最終,若曦選擇了離開宮廷,她的這個抉擇既體現了她對自由和寧靜生活的渴望,也反映出她無法忍受宮廷中那種壓抑和殘酷的現實,符合她一直以來善良、嚮往純粹感情卻又害怕被宮廷鬥爭所吞噬的性格特點。
然而,離開宮廷后的若曦身體每況愈下,她在思念四爺的痛苦中度過了最後的時光,最終香消玉殞。這個結局就是她抉擇后的定局,雖然令人惋惜,但也正是這種悲劇性的定局,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了若曦在那個特殊時代、特殊環境下的無奈與掙扎,對愛情、命運以及宮廷生活等主題有了更深的思考,故事也通過人物命運的抉擇與定局營造出了強烈的緊張感和感染力,使眾多讀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五、真相的揭示與掩蓋
技巧分析
結尾時真相的揭示與掩蓋是控制故事緊張度的一種巧妙手段,二者都有着獨特的作用和效果。揭示真相往往可以是對整個故事謎題的解答,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點亮一盞明燈,一下子打破讀者之前的種種猜測,帶來強烈的衝擊感,瞬間提升故事的緊張度。
這種揭示需要注意方式和時機,不能過於直白和倉促,要通過巧妙地梳理線索、安排情節,讓讀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感受到故事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真相的呈現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是基於前面故事中埋下的各種伏筆、暗示逐步推導出來的,這樣讀者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撥雲見日的快感,並且對整個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有時適當掩蓋部分真相,則能製造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讓讀者在結束閱讀後依然會去琢磨,同樣能維持一定的緊張氛圍。掩蓋真相併非是故弄玄虛,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讓讀者覺得故事中確實存在一些尚未被完全知曉的隱秘角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故事在結束后依然有着一種引人探究的魅力。
例如,在一些懸疑推理小說中,可能會把兇手的部分作案動機或者背後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幕後主使等關鍵細節有所保留,讓讀者在知曉了主要的案件經過和表面的真相后,仍會去思索故事背後可能蘊含的更神秘的東西,彷彿故事還有諸多隱藏的線索未被發掘,這種若有若無的神秘感會讓讀者久久沉浸在故事營造的緊張氛圍之中,難以釋懷。
佈局步驟分析
-真相隱藏與誤導:
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作者需要巧妙地把真正的事實隱藏起來,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氛圍,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重重迷霧之中,難以輕易猜到真相。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其中一種常見的手段就是通過一些表象或者人物的誤導性敘述等,引導讀者產生錯誤的判斷。
例如在那多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中,文秀娟之死一開始就被各種假象掩蓋,身邊的同學、老師似乎都有着不同的秘密,每個人的行為和言語都充滿了疑點,但又都不足以讓人直接看清背後的真相。文秀娟表面上是一個努力上進、渴望擺脫原生家庭束縛的優秀學生,但隨着故事的展開,讀者會發現她的人際關係遠比想像中複雜,身邊的同學對她似乎懷着複雜的情感,有嫉妒、有怨恨也有害怕。
比如她的舍友們,時而表現出對她的關心,時而又做出一些讓人覺得奇怪的舉動,像是暗中阻止她去參加某些重要的活動,或者在她生病時的反應也頗為微妙。而老師們對待文秀娟的態度也有些耐人尋味,有的老師看似對她格外關照,可背後又好像隱藏着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些表象和人物的複雜表現,讓讀者在一開始就陷入了錯誤的判斷方向,很難猜到真正的兇手和背後的真相,為故事增添了濃厚的神秘感和緊張感。
-揭示準備與鋪墊:
隨着情節的不斷推進,雖然真相依然隱藏在深處,但作者需要逐漸給出一些指向真相的線索,為結尾的揭示做準備,不過這些線索又不能過於明顯,要始終保持一定的懸念,讓讀者在迷霧中慢慢接近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尋找出口一樣,雖然能感覺到方向,但完全確定。
在《十九年間謀殺小敘》裏,不斷有新的關於文秀娟過往以及身邊人異常行為的細節浮現。比如文秀娟曾經給家裏寫的一些信件內容被透露出來,從中可以看出她與家人之間存在着很深的矛盾,而且這些矛盾似乎和她在學校里的遭遇有着某種聯繫。還有她曾經參加過的一些神秘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結識的人,這些看似零散的細節,一點點拼湊起來,讓讀者在疑惑中慢慢察覺到,文秀娟的死可能並非簡單的意外或者普通的校園糾紛導致,背後有着更為複雜的緣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再比如,一些同學在回憶某些關鍵事件時的細微表情變化、言語中的猶豫等,都在暗示着他們知道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這些秘密極有可能就是解開真相的關鍵所在。通過這樣不斷地鋪墊線索,雖然讀者還未完全知曉真相,但已經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最終的謎底,故事的緊張感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攀升。
-真相揭示或掩蓋結局:
到了結尾處,作者可以根據故事的整體構思和想要營造的效果,選擇完全揭示真相,讓讀者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疑惑和猜測后,終於能夠看清整個事件的全貌,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同時也被故事的深刻所震撼。就像《十九年間謀殺小敘》最後把兇手以及整個謀殺的複雜緣由都呈現出來,原來文秀娟的死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涉及到多個同學之間複雜的利益糾葛、嫉妒心理以及人性中的陰暗面,背後的真相遠比想像中更加殘酷和令人震驚。
讀者在知曉真相的那一刻,會對前面故事裏那些看似平常卻又暗藏玄機的情節有了全新的認識,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解答,也深刻感受到了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的複雜和生活中的黑暗角落,這種真相的揭示讓故事的緊張度在結尾達到了一個高峰,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也有一些小說會選擇在揭示了大部分真相后,對某些關鍵細節有所掩蓋,讓故事保持一種開放性。比如同樣在一些懸疑小說中,在揭示了案件的主要過程和兇手身份后,對於兇手背後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幕後主使,或者某些關鍵證據背後隱藏的更深含義等未完全說明,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暗示。
這樣讀者在結束時依然保有好奇心和緊張感,會在讀完故事後還不斷去思索那些未被完全解開的謎團,彷彿故事的世界依然在他們的想像中延續着,使緊張氛圍延續到了故事結束之後,讓讀者對整個故事難以忘懷,總是想要去探尋那背後可能隱藏的更多秘密。
舉例
蔡駿的《謀殺似水年華》結尾部分,圍繞着多年前的那起謀殺案,真相一點點被挖掘出來,從田小麥的回憶以及各種物證等線索中,讀者逐漸了解到當年事件的全貌,那種隱藏多年的真相被揭示的過程,讓故事的緊張度不斷攀升,直到最後完全呈現,給讀者一種震撼的感覺。
故事一開始,田小麥在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條神秘的紫色絲巾,這條絲巾成為了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也引出了多年前那起發生在小鎮上的謀殺案。隨着田小麥田小麥,她不斷回憶起小時候的一些模糊片段,那些曾經看似平常的人和事,都漸漸變得可疑起來。
她曾經的鄰居、同學,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每個人在回憶中的表現都好像隱藏着什麼秘密。比如她的父親,每當提到那起案件時總是欲言又止,神色有些不自然,這讓田小麥越發覺得父親知道一些重要的事情卻不肯告訴她。而她小時候暗戀的男生秋收,似乎也與這起案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秋收的突然消失以及多年後再次出現時身上帶着的那種神秘氣息,都讓整個案件更加撲朔迷離。
在調查的過程中,田小麥找到了一些當年的物證,比如在案發現場附近發現的一個帶有特殊標記的打火機,通過這個打火機,她逐漸追蹤到了一些與案件相關的人物線索。隨着這些線索越來越多,真相也在慢慢浮出水面。
原來,當年的謀殺案背後涉及到了一段複雜的感情糾葛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衝突。兇手是出於對愛情的嫉妒和對自己社會地位的不滿,才策劃了那起殘忍的謀殺。當真相被完全揭示出來時,讀者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前面故事中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其實都是指向真相的關鍵線索,也被故事中所展現的人性的複雜和命運的無常所震撼。
同時,又對一些關於命運、輪迴等深層次的元素保留了些許模糊性,比如田小麥和秋收之間的感情在經歷了這麼多磨難后是否真的能夠走向圓滿,那起謀殺案雖然真相大白,但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否真的就此消散,整個小鎮似乎依然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氛圍之中,讓讀者在知曉主要真相后,還會去思索故事背後可能蘊含的更神秘的東西,使緊張氛圍延續到了故事結束之後,讓讀者對這個充滿懸疑和情感糾葛的故事久久難以忘懷。
又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在結尾處雖然很多真相已經呈現在讀者面前,桐原亮司和唐澤雪穗之間那種複雜而扭曲的關係,以及他們多年來為了掩蓋曾經的罪行所做的一系列令人震驚的事情都被揭露出來。讀者明白了他們從童年時期開始就陷入了黑暗的泥沼,為了生存和所謂的“追求”,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淵。
然而,作者並沒有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對於雪穗在亮司死後的內心世界,以及她未來是否還會繼續隱藏着更深的秘密等方面都有所保留。讀者只能通過雪穗那冷漠的背影以及她最後留下的那句“我不知道,雇傭臨時工都由店長全權負責”這樣看似平淡卻又意味深長的話去猜測她的真實想法。
這種對部分真相的掩蓋,讓《白夜行》在結尾處依然充滿了神秘感,讀者在被故事中所展現的殘酷真相震撼的同時,也對雪穗這個人物以及整個故事背後可能隱藏的更多內容充滿了好奇,使得故事結束后緊張的氛圍依然縈繞在心頭,讓人不斷去回味和思考,也正是這種獨特的處理方式使得這部小說成為了經典之作,深受讀者喜愛。
六、情感的高潮與平復
技巧分析
情感在結尾處的變化對於塑造故事緊張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極大地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將讀者的情緒捲入故事之中,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把人物之間的情感衝突、愛意、仇恨等推到高潮,能讓讀者深陷其中,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情緒張力,彷彿自己也置身於故事人物的情感漩渦之中,緊張地關注着情感的走向。
情感高潮的營造需要建立在前面情節對情感的充分鋪墊基礎之上,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人物之間的互動等不斷積累情感元素,讓情感在結尾階段如同火山噴發一般集中爆發出來。而之後對情感的平復處理,則是讓故事回歸一種相對平靜的狀態,給讀者一個情感上的緩衝,使結尾既有感染力又不至於過於濃烈而難以收場。
平復情感要自然過渡,不能顯得生硬突兀,可以通過一些如人物之間的對話、回憶過去的美好或者對未來的無奈展望等方式,讓強烈的情感逐漸舒緩下來,讓讀者在經歷了情感的高峰體驗后,能夠帶着那份對故事中情感的深刻感悟,接受故事的收尾,並且從這種情感的起伏變化中體會到故事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
佈局步驟分析
-情感鋪墊與積累:
在小說中,作者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不斷積累情感元素,為結尾處的情感高潮做準備。人物的相處、經歷的事件等都是情感積累的重要途徑,通過細膩地描寫人物之間的日常互動、情感交流以及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相互扶持或者矛盾衝突等,讓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人物之間情感的深厚程度以及複雜性。
例如在張愛玲的《半生緣》中,曼楨和世鈞之間從相識、相戀到被命運捉弄而分離,他們之間的愛情經歷了諸多波折,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他們最初在工廠里相識,曼楨的溫柔善良、獨立堅強吸引了世鈞,而世鈞的憨厚老實、體貼入微也讓曼楨心生好感,兩人開始偷偷地戀愛,一起漫步在街頭巷尾,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樂,這些美好的相處時光讓讀者感受到了他們之間純真而深厚的愛情。
然而,命運卻開始對他們進行捉弄,曼楨的姐姐曼璐為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設計陷害了曼楨,讓她陷入了絕境,與世鈞也被迫分離。在分離后的日子裏,兩人都經歷了各自的痛苦和掙扎,世鈞在無奈之下娶了別人,卻始終無法忘記曼楨;曼楨則在受盡磨難后,依然對世鈞懷着深深的眷戀。這些經歷不斷加深了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也讓讀者對他們的愛情充滿了惋惜和同情,情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為結尾處的情感高潮埋下了伏筆。
-情感高潮營造:
在結尾階段,要讓這些積累已久的情感集中爆發,形成高潮,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人物內心那種強烈的痛苦、遺憾、愛意等複雜情感,使故事的緊張感來自於這種情感的強烈衝擊。在《半生緣》最後,曼楨和世鈞多年後重逢,那種物是人非、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瞬間噴涌而出,兩人心中壓抑多年的情感在這一刻全部釋放。
當他們再次見面時,眼中滿是震驚、感慨、痛苦和無奈,曾經的戀人如今已各自歷經滄桑,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世鈞看着曼楨,彷彿看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他的手微微顫抖,想要說些什麼,卻又覺得任何言語都無法表達此刻內心的感受;曼楨則強忍着淚水,她的心中既有對世鈞的思念,又有對命運不公的怨恨,還有對這段錯過的愛情的深深遺憾。
他們之間簡短的對話,每一句都飽含着無盡的情感,讓讀者也能深切感受到他們的痛苦、遺憾等情緒,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令人心碎的場景之中,緊張地關注着他們的情感走向,整個故事在這裏的緊張感達到了極致,讀者的心也隨着他們的情感起伏而被緊緊揪住。
-情感平復結尾:
隨後通過一些方式慢慢平復這種強烈的情感,讓故事在一種略帶哀傷卻又歸於平靜的氛圍中結束,使讀者在經歷了情感高潮后,能帶着那份對命運、愛情的感慨接受故事的收尾。在《半生緣》中,曼楨和世鈞最終還是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他們沒有再去試圖挽回什麼,只是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通過一些對話,如曼楨對世鈞說的“我們回不去了”,這句簡單卻又沉重的話,道出了他們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去的釋懷。之後,他們回憶起曾經的一些美好時光,那些一起走過的街道、一起看過的風景,雖然帶着淡淡的哀傷,但也讓他們的情感在回憶中得到了些許慰藉。最後,兩人各自轉身離開,故事在一種平靜而略帶惆悵的氛圍中結束,讓讀者在經歷了情感高潮后,能靜下心來品味這份愛情的無奈與珍貴,體會到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滄桑,使故事結尾更有韻味,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再比如匪我思存的《佳期如夢》結尾處,佳期、東子和孟和平之間複雜的愛情糾葛達到了情感的最高潮,東子的病情、佳期的糾結以及孟和平的遺憾等情感因素交織在一起,讓讀者看得揪心不已,緊張地關注着他們的情感走向。
在故事中,佳期曾經與孟和平有着一段純真而美好的愛情,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兩人被迫分開,佳期的心中始終留着孟和平的位置。後來她遇到了東子,東子用自己的熱情和真心逐漸走進了佳期的心裏,可就在佳期慢慢愛上東子的時候,東子卻被查出患有絕症,這讓整個故事的情感氛圍變得沉重而緊張起來。
佳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她既放不下對東子的感情,又對孟和平心懷愧疚,而東子一方面希望佳期能夠幸福,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她,孟和平則依然深愛着佳期,看着她和東子在一起心中滿是遺憾。在東子病情日益加重的情況下,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愈發複雜,那種愛而不得、生死離別等情感因素不斷累積,直到最後東子生命垂危之時,情感達到了高潮。
讀者能深切感受到佳期的痛苦、東子的不舍以及孟和平的無奈,整個故事的緊張感來自於對他們情感走向的高度關注,彷彿自己也身處其中,為他們的命運和情感揪心。
而最後東子的離去,佳期慢慢走出傷痛,開始新的生活,情感逐漸平復。佳期在經歷了巨大的悲痛后,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她把對東子的愛深埋在心底,帶着那份回憶努力向前。通過一些描寫,如佳期在東子去世后獨自漫步在曾經和他一起走過的地方,回憶着過去的點點滴滴,心中雖然依然悲傷,但也漸漸明白生活還要繼續,她要學會放下,去迎接新的人生。
故事以一種略帶遺憾卻又讓人釋然的方式結束,通過情感的起伏變化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也讓讀者對愛情的無奈與珍貴有了更深的體會,感受到了在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去時,人們需要的那份堅強和勇氣使整個故事充滿了感染力,令人難以忘懷。
舉例
以辛夷塢的辛夷塢們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結尾部分,當鄭微面臨鄭微情、生活等多方面的抉擇和告別時,校園裏那些熟悉的環境,如曾經充滿歡笑的操場、承載回憶的宿舍樓道等,在回憶的筆觸下顯得既美好又帶着一絲傷感,烘托出人物內心的緊張和不舍,同時也將故事的情感氛圍推向了高潮。
鄭微在大學裏經歷了兩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先是與陳孝正的熱烈相戀,他們一起在校園裏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一起在圖書館學習,在操場跑步,在食堂互相分享美食,那些青春年少時的純真愛情讓鄭微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以為自己會和陳孝正一直走下去,然而陳孝正為陳孝正的前途選擇了出國,這段感情最終以遺憾告終。
後來,鄭微在職場上又遇到了林靜,林靜是她從小就喜歡的鄰家哥哥,兩人之間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礎,再次相遇后,他們之間的感情逐漸升溫。但此時的鄭微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天真的小女孩,她經歷了愛情的傷痛,對生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面對林靜時,她心中既有對過去感情的懷念,又有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兩人之間的感情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當故事走向結尾,鄭微站在校園裏,回憶着過去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歡笑和淚水彷彿就在眼前,她看着操場上奔跑的學弟學妹們,想起了自己和陳孝正、林靜在這裏留下的足跡,心中滿是感慨。此時,她面臨著是選擇和林靜一起走向未來,還是繼續獨自追尋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抉擇,這種對愛情和生活的雙重思考,讓她內心十分緊張和不舍。
而校園裏的這些熟悉環境,就像是一個個情感的觸發器,每一處角落都承載着她的回憶,讓她的情感不斷累積,最終達到了高潮。讀者也能深切感受到鄭微的這種複雜情感,彷彿自己也回到了那個充滿青春氣息卻又略帶苦澀的校園時光,為鄭微的抉擇揪心不已,整個故事的緊張感在這種情感高潮中被充分體現出來。
然而,最後鄭微走出校園,融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外面的車水馬龍、城市的繁華景象等新環境描寫,象徵著她告別青春,走向新的人生階段。她在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思考後,選擇了勇敢地面對生活,去擁抱新的未知,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她與林靜或許有着遺憾,或許有着對未來的期許,但都隨着她邁出校園的那一步,化作了心底一份珍藏的記憶。
她看着街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釋然了許多,那些曾經在校園裏糾結的情感、放不下的過往,此刻都漸漸淡去。她明白青春終究是要逝去的,而生活還在繼續向前,就像這城市裏川流不息的車輛,永不停歇。鄭微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一抹堅定的微笑,朝着遠方走去,那背影雖略顯孤單,卻充滿了力量。
通過這樣情感從高潮到平復的過渡,故事在一種略帶惆悵卻又充滿希望的氛圍中結束了。讀者在經歷了前面緊張揪心的情感糾葛后,也能隨着鄭微的心境慢慢平復下來,接受故事的收尾。同時,也會從這個故事裏深深體會到青春的美好與無奈,以及成長所需要的勇氣和對生活的豁達態度,使得整個故事結尾的緊張度把控得恰到好處,讓人回味無窮。
再比如八月長安的《你好,舊時光》結尾處,在大家都以為余周周和林楊會順順利利地開啟美好的大學生活時,余周周卻在高考後出現了一些心理上的迷茫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這一意外情況讓讀者原本輕鬆的預期被打破,擔心兩人的感情以及余周周的狀態,緊張感上升。
在整個故事中,余周周和林楊的感情發展是一條溫暖又令人期待的主線。從兒時的相識,林楊就像個小太陽一樣圍繞在余周周身邊,儘管中間經歷了諸多磕磕絆絆,有年少時的懵懂誤會,也有成長過程中的各自煩惱,但他們始終心繫對方,一路相互陪伴着走過了中學時光。高考的結束本應是他們邁向美好未來的新起點,讀者也滿心期待着看到他們在大學裏繼續甜蜜的相處,續寫浪漫故事。
然而,余周周在經歷了高考這場人生大考後,內心世界卻陷入了一種複雜的狀態。她開始思考自己過去這些年的成長經歷,那些曾經的遺憾、獲得的成就、經歷的離別與重逢,都讓她對自己的人生意義和未來方向產生了迷茫。她會想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到底是什麼,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全新生活,這種迷茫讓她在面對林楊時,也多了幾分猶豫和不確定,兩人之間原本和諧美好的氛圍也因此出現了一絲微妙的變化。
讀者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由得為他們揪心起來,緊張地關注着余周周能否走出迷茫,兩人的感情又是否會受到影響。故事的緊張感就在余周周內心的掙扎以及讀者對他們感情走向的擔憂中不斷攀升,彷彿一團迷霧籠罩在他們的未來之上,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後續的發展。
但隨後通過余周周自我的思考、和朋友老師的交流等情節,她慢慢走出迷茫,和林楊一起邁向新的階段。余周周在與朋友們的聊天中,聽着大家分享各自對未來的憧憬和規劃,突然意識到人生本就是充滿未知和變化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探索的心態。她回想起過去那些美好的瞬間,無論是和林楊一起在校園裏度過的時光,還是和其他朋友共同經歷的成長故事,都成為了她內心的力量源泉。
她主動找到林楊,坦誠地說出了自己這段時間的困惑和現在的想法,林楊一如既往地給予她理解和支持,兩人相視一笑,那份默契和深厚的感情又重新回到了他們之間。他們手牽手,一起憧憬着大學裏豐富多彩的生活,準備去迎接新的挑戰,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意外被化解,故事在有驚無險中結束,通過這種情感由緊張到舒緩的變化很好地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也讓讀者對成長中的迷茫與堅定有了更深的感受。大家彷彿跟着余周周一起經歷了這場心靈的洗禮,明白了在人生的重要節點上,出現迷茫是正常的,但只要積極面對,與身邊的人相互支持,總能找到前行的方向,讓故事在充滿溫情與感悟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七、環境的烘托與轉變
技巧分析
環境描寫在結尾對緊張度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是故事的背景畫布,能夠巧妙地烘托出故事的危急氛圍,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所處的緊張情境,增強故事的代入感和感染力。緊張的環境可以通過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壓抑的空間氛圍、混亂嘈雜的場面等方面的描寫來實現,使讀者在閱讀時不自覺地繃緊神經,與故事中的緊張節奏同頻共振。
而環境的轉變,則象徵著故事走向結局,緊張感的消散,給人以希望或者感慨等不同的感受。從惡劣到平和,從黑暗到光明,從喧囂到寧靜等這樣的環境變化,往往意味着故事中矛盾的化解、人物命運的轉折或者情感的釋懷,讓讀者在經歷了緊張的情節后,從環境的變化中體會到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同時也能更深刻地領悟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使結尾更具層次感和韻味。
環境描寫要與故事情節、人物心境相契合,起到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不能脫離故事本身而孤立存在。比如在人物面臨生死抉擇、激烈衝突時,相應的環境就應該營造出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而當人物內心逐漸平靜、故事走向緩和時,環境也應隨之變得安寧祥和,這樣才能讓環境描寫與故事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故事緊張度的塑造和情節的演進。
佈局步驟分析
-環境引入與契合:
在小說中,根據情節需要適時引入環境描寫,讓環境與故事發展緊密相呼應,成為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莫言的《蛙》中,描寫鄉村的環境,那些田間地頭、簡陋的診所等場景,都與故事中關於生育、人性掙扎等情節緊密相連,營造出一種質樸卻又暗流涌動的氛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故事圍繞着鄉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展開,田間地頭是村民們日常勞作、交流的地方,在這裏人們會談論起哪家又添了新丁,哪家因為超生面臨著罰款等與生育相關的話題,展現出鄉村生活中最普通卻又至關重要的一面,也為故事中關於生育政策推行的情節做了鋪墊。而簡陋的診所則是許多孕婦生產、進行節育手術的場所,診所里那陳舊的設備、略顯昏暗的燈光以及瀰漫著的消毒水味道,都讓人感受到一種緊張和不安,暗示着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裏,即將發生的或是新生命的誕生,或是女性身體和心靈上所承受的痛苦,與故事中人物在生育問題上的掙扎、無奈等情感相契合,使得環境描寫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之中,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感染力。
-烘托緊張環境:
在結尾處面臨關鍵情節時,通過對環境惡劣、壓抑等特點的描寫來烘托緊張感。比如在故事裏涉及到一些非法接生等危險場景時,描寫夜晚的黑暗、診所的破舊雜亂等環境,讓讀者感受到人物所處情境的危急,增強故事的緊張度。
在《蛙》中,當有些村民為了超生而選擇偷偷找沒有資質的接生婆進行接生時,往往是在夜晚,外面漆黑一片,只有幾點微弱的星光在雲層中若隱若現,彷彿整個世界都被黑暗籠罩着,預示着這場接生充滿了未知和危險。而接生的場所——那些偏僻的農家小屋或者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子裏,環境十分簡陋雜亂,昏暗的燈光在風中搖曳,時不時還傳來老鼠跑動的聲音,讓人感覺毛骨悚然。產婦痛苦的呻吟聲在這狹小的空間裏回蕩,更增添了緊張的氛圍,讀者彷彿能看到接生婆緊張的神情和手忙腳亂的動作,也為產婦和即將誕生的孩子的安危揪心不已,故事的緊張度就在這樣的環境烘托下達到了一個高峰。
-環境轉變結尾:
隨着故事走向結局,改變環境描寫,呈現出一種環境的轉變,可能是迎來了新的曙光,或者是回歸到平靜祥和的狀態。在《蛙》的結尾,隨着時代的發展,鄉村有了新的面貌,環境描寫上體現出一種變化后的生機,暗示着故事裏人物經歷種種後生活也在向前,讓讀者在經歷了緊張的情節后,從環境的轉變中體會到故事的結束和一種新的開始。
曾經那些簡陋的診所可能經過翻新,變得寬敞明亮,醫療設備也更加齊全先進,象徵著鄉村的生育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田間地頭不再只是人們談論超生罰款的地方,更多的是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村民們辛勤勞作,看着茁壯成長的莊稼,臉上滿是對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的憧憬。整個鄉村在環境上呈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生機的狀態,讓讀者感受到故事裏的人物雖然經歷了過去生育問題上的種種波折,但生活終究是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環境的轉變中,故事在一種溫暖而平和的氛圍中結束,使讀者在緊張之後能從環境的變化中體會到希望和生活的延續,對故事的結尾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辛夷塢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結尾部分,當鄭微面臨著愛情、生活等多方面的抉擇和告別時,校園裏那些熟悉的環境,如曾經充滿歡笑的操場、承載回憶的宿舍樓道等,在回憶的筆觸下顯得既美好又帶着一絲傷感,烘托出人物內心的緊張和不舍。
操場邊的老槐樹依舊靜靜地立在那裏,枝繁葉茂,夏日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彷彿還能看到曾經鄭微和同學們在這裏上體育課、舉辦運動會的熱鬧場景,可如今,鄭微卻要告別這一切,那光斑就像是她即將逝去的青春時光,美好卻又抓不住,讓她心中滿是惆悵。宿舍樓道里,牆壁上貼着的那些已經有些褪色的海報,記錄著曾經大家一起追過的明星、舉辦過的活動,每走一步,都能喚起一段回憶,而鄭微知道,這次走過之後,也許就很少有機會再回來了,這種熟悉又即將告別的感覺,讓她的內心愈發緊張和不舍,同時也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了她此刻的心境,增強了故事的緊張感。
而最後鄭微走出校園,融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外面的車水馬龍、城市的繁華景象等新環境描寫,象徵著她告別青春,走向新的人生階段。街道上車來車往,行人匆匆,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霓虹燈閃爍,展現出一種充滿活力和機遇的現代都市氛圍。鄭微看着這一切,意識到自己已經離開了那個相對單純、充滿回憶的校園世界,要去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面對新的挑戰,雖然心中有對青春的留戀,但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環境的這種轉變讓故事在緊張又略帶惆悵的氛圍中結束,使讀者也不禁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歲月,感同身受,彷彿跟着鄭微一起完成了這場青春的告別,從校園環境的美好與不舍到社會環境的陌生與期待,通過環境的烘托與轉變巧妙地控制了結尾的緊張度,讓整個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回味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舉例
以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為例,在故事的結尾部分,當那場突如其來的火災降臨,整個城市彷彿都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危險之中,環境描寫在這裏對緊張度的烘托起到了關鍵作用。
外面的夜空被火光染得通紅,濃煙滾滾,遮天蔽日,原本繁華的街道上人們四處奔逃,尖叫呼喊聲此起彼伏,汽車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喇叭聲、碰撞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極度嘈雜而混亂的場面。高樓大廈在火勢的蔓延下顯得搖搖欲墜,玻璃破碎的聲音不時傳來,火星四濺,彷彿世界末日一般。而故事中的主角們被困在那座燃燒着的大樓里,樓道里瀰漫著刺鼻的濃煙,燈光在忽明忽暗地閃爍着,牆壁被熏得漆黑,周圍的溫度越來越高,讓人呼吸困難,每走一步都充滿了危險,讀者彷彿能切身感受到他們的恐懼和絕望,緊張感被推到了極致。
然而,在故事的最後,當一切塵埃落定,通過對一些場景的描寫展現出了環境的轉變。比如曾經那座被大火肆虐過的大樓遺址,雖然滿目瘡痍,但在廢墟之上,已經有工作人員在進行清理和重建的準備工作,旁邊的街道也逐漸恢復了秩序,有行人開始駐足觀望,談論着這場災難,陽光灑在這片土地上,彷彿在預示着新生。
同時,對於那些主角們曾經生活過、留下過美好回憶的地方,如他們常去的咖啡館、公園等,依舊有着人們在享受着生活,咖啡館裏飄出的咖啡香氣,公園草坪上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都呈現出一種生活還在繼續,即便經歷了巨大的傷痛,依然會有希望和美好的感覺。這種環境從災難的混亂緊張到災后的平和有序、充滿希望的轉變,讓讀者在經歷了故事中那場驚心動魄的火災以及主角們的悲慘結局后,能從環境的變化中體會到一種故事結束后的釋懷和對生活延續性的感慨,使整個故事的結尾在緊張與舒緩之間找到了平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桐華的《雲中歌》結尾處,當雲歌歷經重重磨難,失去了摯愛劉弗陵,又在宮廷鬥爭等複雜局勢中掙扎過後,故事來到了收尾階段,環境的烘托與轉變也為結尾的緊張度塑造增添了色彩。
在故事高潮部分,宮廷內一片血雨腥風,政變引發的戰亂讓整個皇宮籠罩在黑暗與恐懼之中。夜晚的皇宮裏,火把搖曳,卻照不清那隱藏在暗處的刀光劍影,喊殺聲、慘叫聲回蕩在宮牆之間,地上滿是鮮血,原本莊嚴華麗的宮殿此刻宛如人間煉獄,雲歌身處其中,看着身邊熟悉的人一個個倒下,她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絕望,而讀者也被這種緊張殘酷的環境氛圍所感染,為雲歌的命運揪心不已。
但隨着故事走向結局,雲歌選擇了離開這個讓她傷心的地方,走向了大漠。此時,環境描寫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大漠那廣袤無垠的黃沙在陽光下閃耀着金色的光芒,天空湛藍如寶石,偶爾有幾縷白雲飄過,顯得格外寧靜祥和。雲歌騎着駱駝,在大漠中緩緩前行,微風拂過,帶起她的髮絲,她看着遠方的地平線,心中雖然依舊有着對過去的傷痛,但也在這開闊的天地間慢慢釋懷,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這種從宮廷的黑暗血腥到大漠的寧靜開闊的環境轉變,象徵著雲歌告別了過去的痛苦,開始了新的生活,讓讀者在經歷了緊張刺激的宮廷鬥爭情節后,能從環境的變化中感受到故事的結束以及雲歌命運的轉折,體會到一種歷經滄桑后的豁達與對未來的期許,使故事結尾的緊張度在環境的烘托與轉變中得到了巧妙的把控,也讓整個故事更具韻味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