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郝將軍真“好” 陳倉城姓“陳”(中)
(本章的梗有點多)
一連幾日,攻城士兵都按照我的方法,去針對陳倉城的城門做破壞。從前線反饋回來的報告是,東城門生鏽、破壞的的範圍最為密集和嚴重。
我在中軍營帳提出,“丞相,各位將領,現在是時候發動總攻了。”
“難道靠着生鏽就能弄到倒城門?”魏延提出質疑。
“當然還不夠,那麼厚的鐵門,怎麼能光靠生鏽就能摧倒。那必須要靠火將它燒毀才行。此前,我第一次拿下陳倉城,僅憑着子龍將軍帶着我們一行五六個人,燒毀了城門,鄧芝將軍率軍沖入城內,才讓我們成功奪城。”我說道。
“可是溢之,當時陳倉城四周城門都是木門,現在郝昭都給換成了鐵門。陳倉城鐵門更換之日,郝昭還自信地立下揚言說,讓陳溢之有本事再來燒燒看。
他可不是盲目自信,那麼厚的鐵門,別說燒毀,點都點燃不了。那得放到熔爐裏面,才能將鐵給融化。”楊儀說道。
“我知道,不過我能燒它第一次,也能燒它第二次。光靠火把上火焰的溫度確實恐怕難以燒毀,但是.......”我示意讓部下將一桶紅褐色粉末提了上來,繼續說道,“只要將其鋪撒在城門上,用火點燃,必然能掀起熊熊烈火,將鐵門燒毀。”
各位將領間那紅色的粉末分明就是鐵鏽,鐵鏽又如何燒的起來。
諸葛亮饒有興緻,輕搖扇羽,雖然諸葛亮也覺得十分神奇,好奇鐵鏽如何燃燒的起來,但還是不假思索,用人不疑,說道,“依計行事吧。”
我在士兵臨行出征之前,在自己營帳之中,拎出另外一桶亮閃閃的物質,大概那桶鐵鏽三分之一的量,將兩種物質混合。
兩年前,我在擔任典農校尉時期,作為都江堰的堰長,一些農業上的工作,遠沒有軍隊和城市建設來的繁瑣。我賦閑的時間還是有不少的,閑極無聊的時候,見江水每日東奔而去,就想起三峽大壩的工程,當然,我還沒有那個本事能搞出一個都江堰發電站。
磁石早在春秋時期就被發現,中國勞動人民在找礦時就發現了天然磁鐵礦,即磁石,並發現了這種神奇的黑色石頭具有吸鐵特性。
三國時期,磁石已經普及了,成都的商店之中就有的賣。於是我就搞來了不少磁石,銅線找不到,我就拿了幾枚金子去做成了金線,用作導電用。
《神話》裏面易小川在秦朝末年就是這麼乾的,給自己的手機充電。
複習一下高中的知識,工業發電的原理就是,通過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現象。
法拉第發現了磁與電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關係。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這種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作感應電流。
只要通過不斷地切割磁感應線,就可以產生源源不斷的電流。
通過一些物理改造,將線圈切割磁感應線的方式,改成旋轉的圓形模式。就可以通過水流,帶着發電機旋轉而產生電流。
這就實現了將水能轉化為了電能。
舉個例子可以更加形象一點,將家中那種隨處可夾的微型電風扇,插頭不接電,打開開關,一手握住插頭,另外一隻手輕輕轉動扇葉,是能感覺到電流的。(不要輕易嘗試)
通過幾個月的精心設計,可算把發電機給搞出來了,但是生產出的這些電力也沒什麼用,我沒有辦法儲存,也沒有辦法運輸使用,只能白白浪費掉。
但在後來在分派工程隊修堤挖堰的時候,找到了一些礦田。其中找到不少氧化鋁的礦產,這讓我靈機一動,可以使用電解鋁的方式,製造鋁器。
這樣就將電能轉化為了化學能。
我還找工匠,打造了鋁器餐具,向劉禪進獻。劉禪十分開心,竟然能使用上如此珍貴的鋁器千百年後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每次宴請賓客時,賓客用的是銀碗,惟有他一人用鋁碗,以顯示尊貴。
而今日為了攻破陳倉城,兩年前制鋁技術竟然派上了大用場。
我將支撐的鋁片表面打磨乾淨,鋁的表面一層容易被氧化,然後將鋁片製作成鋁粉,與鐵鏽按照大約1:3的比例混合,製作成鋁熱劑!
這個破門技術的思路,是阿爾伯克基的一位化學老師和他的學生偷甲胺的時候,打開防盜門的時候用過。
鋁熱劑是鋁粉和三氧化二鐵粉末按比例配成呈粉紅色的混合物(比例約為1:2.95),當用引燃劑點燃,反應猛烈進行,得到氧化鋁和單質鐵並放出大量的熱,這就是着名的鋁熱反應!
鋁熱反應甚至不需要氧氣的參與,其反應發生時的溫度可到2500℃,併發出耀眼的光芒,鐵的熔點是1535℃。?純鐵的熔點為1535℃,所以鋁熱劑的溫度可以使鐵熔化。
2Al+Fe?O?→2Fe+Al?O?(點燃)
而我之所以要偷偷摸摸地配置鋁熱劑,是為了不讓這個軍事科技泄露,要始終保持對魏國的科技領先。在外人來看,我們只用了鐵鏽就能燃起熊熊烈火了。要是模仿,必然失敗。
攻城士兵在大軍的佯攻下,潛伏到甬道之中,將大量的鋁熱劑,潑撒在城門上,尤其是鐵門之前被破壞的坑窪處,門縫中,門軸上等等,都佈滿了鋁熱劑。
士兵將火把扔在上面,瞬間燃起來耀眼的光芒,烈焰四起,熔燒着鐵門。鐵門上的銹跡,也參與着反應。
我用望遠鏡觀察着戰況,見鋁熱反應成功,命令後續衝車部隊,立刻進攻。這是僅剩的最後一台衝車了,其他的在之前的戰鬥中都被郝昭用石盤砸壞了。
郝昭正在指揮魏軍防守,但突然收到城下士兵的報告,“城門竟然燒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