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擴張趨勢
古人們看着視頻中各類令人食指大動豆腐菜肴和豆製品,不自覺地咽了口唾沫。
豆腐雖然很早就誕生了,但成為百姓餐桌上常見的菜肴還要等到宋朝時期。
而且論樣式和味道,不如經過充足開發和有大量香料佐味的後世。
鑒於實在饞人,製作方法又極為簡單,沒有現成豆腐的古人當即就上街買黃豆磨豆漿了。
像宋朝有現成豆腐的,便學着後世諸多花樣做起了菜肴解饞。
劉邦吩咐人去做豆腐備膳后,說道:
“一直以來我等都只知道吃肉能長高長肉變壯實,原來區區豆子也有能與肉相媲美的作用。
只是豆子產量不高,一畝地朕記着只能出幾十斤豆子,上好的水澆地也不過能出上百斤。
不過豆子既然如此有用,待化肥產出多了以後,多勻出一些化肥給百姓種豆子也好。”
韓信注意到磨完豆子后剩的豆渣,說道:
“豆子能叫人長肉,那做完豆腐后剩的豆渣拿來喂馬,想必也能讓馬長膘。
到草原上打匈奴,只有火藥可不夠,還是得要有精銳騎兵才行。”
劉邦笑道:
“好見解,待練出了能以少勝多與匈奴人野戰的騎兵,偌大的河套地區跟草原就是我大漢的牧場。
有豆腐還不夠,我大漢的百姓缺了肉吃可不行。”
……
沒過多久,幾碟豆腐佳肴和熱騰騰的豆漿被端上了曹操的餐桌。
吃上一塊煎得金黃的豆腐。
喝上一口加了蜂蜜的豆漿。
曹操感嘆道:
“好吃食啊,外焦里嫩果真如有肉味,耗費又不貴,今後將士們還有尋常百姓也能吃上這等吃食,那可真算得上一件美事。”
曹操命人將佳肴端去與眾大臣們一一嘗嘗,又與荀彧問道:
“北上征胡的大軍開拔已有一個月了,公孫康來信說願出兵與孤一同討剿胡虜,永固大漢邊疆。
大耳賊和孫十萬那邊有何動靜?”
荀彧回道:“據諜探來報,劉備尚在經營西南,靠着廣施仁政收攏人心統合各蠻族。
孫權則在大造戰艦,預備出海征討倭奴。
但是他們在長江、荊襄、漢中的駐防兵力並未有明顯減少,對我軍的提防從未減輕。”
曹操呡下一口豆漿,道:
“應該的,我軍也沒有減少對他們的防備嘛,不過我軍的防線太長,抽調不出太多兵力開疆拓土。
我北方雖有充裕的煤礦、硝礦、硫磺礦,但氣候不適宜不好種甘蔗啊。
孫權可以經營海上,大舉攻佔各處海島,源源不斷從海上獲取資源。
大耳賊可以一路向西南開進,移民屯墾,佔領大片氣候溫熱又礦產豐富的地區。
唯獨我北方,能在陸上攻取的只有北方苦寒草原和西域。
目光再放遠一點,倒是西邊的那個貴霜帝國平原廣袤、氣候溫暖,最適合我軍大舉擴張。
只是實在太遠了些,如此漫長的距離光是運輸糧草和火藥軍械都是極其龐大的消耗。
如今又人口凋敝,若是那貴霜武力不弱,不能用火藥速戰速決,到頭來徒做嫁衣讓大耳賊有機會奪取了貴霜,那可就極為不妙了。
只能耗費時間經營西域開荒屯田,才能穩妥圖謀貴霜。”
曹操沉思許久道:
“如今三國都有了火藥火器,再要內鬥的話傷亡實在難以承受。
唯有向外擴張,誰能迅速奪取更多地盤,獲得更多資源看的就是接下來十幾年。
地盤固然重要,但也要有人口去開採資源變成國力。
國內人口不足,那就只能打外面那些人口的主意了,用他們的人力為我們種糧挖礦。
後世不是管這個叫殖民嗎?那孤就管這叫推行王化。
貴霜要打,倭寇也不能讓孫權一個人給剿了。
讓青州增造能夠航海的戰艦,孫權一有出海征討倭奴的動向,我們就以協同討賊的名義跟上搶佔地盤。
北伐討胡的大軍也不要斬盡殺絕,願意臣服做我僕從軍的就留下,膽敢不臣的絕不放過,盡量縮小損耗,戰事打完就移民屯田。
視形勢而定,大耳賊若是不急着攻取貴霜,那我們也有更多時間經營自己。
若是形勢緊急,那便自西域進取貴霜,決不能讓那片沃土落入大耳賊手裏。”
……
【在古代,遠洋航海一直以來都伴隨着高風險和高回報。
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絲綢、瓷器、茶葉等高價值商品遠銷東南亞、南亞、中東乃至歐洲。
同時從其他地區換回香料、珠寶、藥材等稀缺物品,極大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繁榮。
中國漸漸開闢了與世界的交流,傳播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從各地帶回來從未見過的新奇事物與農作物。
同時也在遠洋的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出各地的人文地理知識,一點點探索出了地球的輪廓。
依靠航海,中國不斷更新在同時期內與自己並存的世界諸國,諸國也在此間認識到東方還有那樣一個古老而強大的國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遠洋航海一直以來都是極其危險和困難的。
除了要熟悉航線的水文情況、季風規律,更要有足夠可靠的航海艦船。
即便解決了這些,仍然還要滿足以下三個重要條件。
如何確定航行的正確方向。
如何利用海水提取必需的淡水。
如何在海上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保證食物不發霉。
而要着手一一解決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建造一艘可靠的航海船。
古代的製造能力有限,海船的驅動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裏都是依靠的自然風力。
中國古代從漢朝時期便有了遠洋航海的經歷。
到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到達鼎盛。
以鄭和遠洋時所使用旗艦為例。
《明史·鄭和傳》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按照明朝的長度單位換算,1丈約為3.1米,所以這種大型寶船長約136米、寬約56米,能容納上千人,排水量至少兩千五百噸。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帆船,沒有之一。
船帆設計分外獨特,九桅可掛十二張帆,能夠根據不同的風向和風力進行調整,保證多面受風持續前進,風浪過大或逆風時,也能快速收上風帆停止受風。
即便是無風時,也能依靠划槳保持航行。
就連寶船的船錨都有幾千斤重。
反觀比鄭和航海還要晚幾十年的哥倫布,艦隊中最大的船長僅有23.66米,船寬7.84米,排水量一百二十噸,而鄭和的寶船排水量至少兩千五百噸。
體型遠不及寶船的十分之一。
麥哲倫的旗艦就更小了,還不如哥倫布。
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都在人以上。
而哥倫布的艦隊最多的一次不過一千五百人。
雖然對於寶船如這樣的海上巨無霸,建造所需的耗費太大,但作為木製風帆船的巔峰,它的優秀構型和建造方式卻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