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氮磷鉀化肥
【後世的中國有多達十四億的人口。
但卻只擁有全世界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九。
就是靠着這百分之九的耕地,中國養活了佔全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但同時也用掉了百分之三十三的化肥。
言外之意便是,在有限的耕地上,正是化肥支撐着中國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農業最主要的三種化肥,便是氮、磷、鉀。
氮肥能促進植物莖、葉的生長。
它是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和葉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足的氮肥可使植株枝葉繁茂,葉色濃綠,光合作用增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例如,對於小麥等糧食作物,適量的氮肥能增加分櫱,使植株生長健壯。對於蔬菜,可使葉片肥大,提高產量。
而當植物缺氮時,植株便會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嚴重時葉脈呈淡棕色。
影響了葉綠素合成,植株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維持自身生命,自然會萎靡脆弱導致減產,甚至枯死。
不過氮肥的來源多種多樣。
人糞中含有機物約20%,含氮量約1%,人尿含有機物約3%,含氮量約0.5%。
其中的氮素主要以尿素、尿酸、氨等形式存在。
這些都是良好的天然氮肥來源,經過腐熟處理后便可施用於土壤,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另外還得注意要經過加水稀釋。
比如直接往植株上撒尿會燒死植株。
因為尿液濃度過高,滲透壓原理下,植物細胞內的水分會被吸出,使植物脫水死亡。
氮肥的另一種來源。
可以利用各種有機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雜草、樹葉等堆積發酵而成。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質分解,釋放出氮素等營養元素。
堆肥過程中,含氮的有機物質如蛋白質、氨基酸等逐漸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銨態氮和硝態氮。
不過僅靠這兩種氮肥來源終究還是太少了,龐大的農業體系下,所需的氮肥是天文數字。
這時便需要通過化學合成或從相關礦物中獲取了。
比如硝石礦就是一種可作為氮肥來源的礦產資源。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有的硝石礦中還含有硝酸鈉等成分。
這些含硝態氮的礦物質,可以經過破碎、除雜后直接用於農業生產。
是早期氮肥的重要來源之一。
硝酸鉀的含氮量約為百分之十三。
而每生產1000千克稻穀,水稻全生育期大致需要吸收純氮16-25千克。
每生產1000千克小麥籽粒,一般需要吸收純氮30千克左右。
肥力低下的土壤中,合理施用氮肥可以使作物產量增加30%-40%,甚至更多。
如果土壤原本就比較肥沃,不施氮肥的作物產量下降幅度可能相對較小,但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減產。
農業至關重要的第二種肥料,磷肥。
磷是植物細胞核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細胞分裂和新細胞形成。
充足的磷肥能刺激作物根系生長,使根系更加發達,增強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從而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
在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下,磷肥便具有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加快作物成熟進程,提高作物產量的能力。
磷肥的來源可以取自於海鳥糞便。
這是因為海鳥食用富含磷的海洋生物,其糞便經過長期堆積和分解后形成。
尤其在一些沿海地區或有海鳥棲息地的島嶼上大量存在。
比如我國西沙群島中的第三大島,東島。
島上森林茂密、綠草如茵,為海鳥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場所。
這裏聚居着40多種鳥,長期以來,海鳥在此棲息繁衍,留下了大量的鳥糞,有的地方鳥糞堆積達幾米厚。
同時我國的南沙群島和東沙群島部分島嶼也有豐富的鳥糞資源。
甚至因此還曾被日本商人進行竊取販賣。
(天幕公佈出鳥糞島嶼分佈圖。)
後世也有部分國家靠着售賣海鳥糞便得以全民致富,不過等到鳥糞資源枯竭后,便失去了重要的財富來源,重新回歸貧困。
除了海鳥糞便外,動物的骨頭與磷灰石礦也是重要的磷肥來源。
將動物骨頭經過蒸煮、乾燥、粉碎等加工處理后得到骨粉。
骨粉中含有大量的磷酸鈣,是一種常見的天然磷肥來源。
磷灰石礦可以磨碎后直接使用於酸性土壤,不過,這樣的肥效相對較低。
要提高磷灰石的使用率,則需要經過與硫酸發生反應,使磷灰石中的磷轉化為水溶性的磷酸鹽,從而得到各種水溶性磷肥和磷酸鹽產品,過程稍有些複雜。
(天幕公佈出磷灰石礦的分佈圖。)
使用磷肥的水稻增產率約為5%-20%,數值差異與土地含磷量相關。
小麥對磷肥的需求較高,土壤過份缺磷會使產量下降20%-30%左右。
每生產1000公斤稻穀,所需吸收的磷肥約為20-30公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每生產1000公斤小麥籽粒,所需吸收的磷肥約為10-15公斤。
而第三種鉀肥,也是中國極為緊缺的一種肥料。
中國有約百分之五十六的耕地需要補鉀。
總體上越是平原耕地,缺鉀就越嚴重。
就是因為中國連續不斷長達數千年的耕種歷史,使得土地的肥力被嚴重透支。
除了近現代因為工業能力的提升,使得北大荒的黑土地和新疆土地得以開發利用外,其餘多數自古以來的耕地都嚴重缺鉀。
鉀在植物體內參與多種生理過程。
缺鉀時作物生長速度減慢,葉片焦枯、捲曲、根系減少。
使得抗災害能力與產量嚴重下降。
而中國之所以缺鉀。
一個是因為天然便於獲取的鉀肥稀少,只有草木灰這一種,含鉀量一般在6%-12%左右。
而植物生長所需鉀元素,比前兩種植物所需的氮、磷元素要多得多。
一般每生產1000千克稻穀,需從土壤中吸收的鉀在20-45千克。
每生產1000千克小麥籽粒,需鉀30-50千克。
如此真正要滿足作物所需的鉀元素,僅靠草木灰提供鉀,需要的草木灰量便極大。
而草木灰本身又呈鹼性。
正常使用適量草木灰時,土壤自身的緩衝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酸鹼平衡。
但如果大量使用草木灰,超出了土壤緩衝能力,土壤的pH值就會逐漸升高,導致土壤鹼性化,進而影響作物不利於生長。
如此,真正要解決中國缺鉀的問題,便只有從鉀肥礦入手。
可偏偏中國的可開採鉀礦,僅佔全世界鉀礦的百分之五,比中國的耕地佔比還要少。
且這僅有的百分之五鉀肥礦,還分佈在新疆羅布泊、青海柴達木盆地、西藏藏北鹽湖區。
荒漠、戈壁、高原雪山。
這三個地區的自然氣候與地形,一個比一個惡劣,哪怕在後世工業科技發達的時代,他們的開發和運輸難度依然猶如登天。
這便是中國缺鉀的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