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居正和小萬曆
楊繼盛不滿嚴嵩和他的兒子嚴世蕃禍亂朝政,憤然上書彈劾嚴嵩十條大罪。結果遭到了嚴嵩父子的殘忍迫害,在獄中受盡酷刑而不屈服,最後被當眾處斬。
自此以後嚴嵩父子氣焰更加囂張,但是隨着倭寇被戚繼光打得抱頭鼠竄,不敢再犯,朱厚熜對嚴嵩父子也厭煩起來。加上嚴世蕃要為母守孝,暫時離開官場,已經80多歲的嚴嵩也有些力不從心了。這時候司禮監徐階也抓住皇帝的心理,找來道士藍道行為朱厚熜占卜,表示上天的意思,只有除掉奸臣,任用賢臣,才能天下大治。而奸臣自然是指嚴嵩父子,朱厚熜深以為然。嚴嵩父子聰明一世,最終卻因為玄學而走向末路。1562年嚴嵩被勒令退休,三年後嚴世蕃被處斬,嚴嵩被剝奪所有家產,靠着在墓地撿貢品度過餘生。
然而嚴嵩父子倒台並沒有讓明朝的社會矛盾緩和多少。皇帝依然煉丹修道,土地兼并依然嚴重,百姓生活也日益艱難。這時候海瑞的一封奏疏戳破了朱厚熜的美夢,他在治安疏中列舉了朱厚熜如何荒廢朝政,導致各種弊政叢生,繼而又寫了一句在當時看來大逆不道的話:“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餘財也”。朱厚熜大怒,下令把海瑞打入天牢。但是還沒來得及判決,朱厚熜就死了,終年60歲,廟號世宗。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即將閃亮登場。
【一口氣看懂明朝首付張居正的一生#明朝#歷史#張居正】
我非相,乃攝也。他是中國歷史課本上的釘子,大明王朝最後的大腿。推行改革,強行為明朝續命70年,然而在他死後家人卻被抄家迫害,甚至被活活餓死。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明朝第一首府張居正的一生。
張居正出生在湖廣(今北湖省)JZ市的一位秀才家中,因出生於江陵縣,所以又被人稱為張江陵。張居正自幼就非常聰明,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神童。
23歲時以二甲的成績金榜題名,之後又被選為庶吉士,在明朝中後期的內閣大學士,幾乎都是庶吉士出身。但是張居正的志向卻不止於此。當時正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皇帝躲在西苑煉丹修道,嚴嵩父子結黨營私,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張居正深感不滿。
然而他年紀太輕,如何能斗得過老謀深算的嚴嵩?這時候另一位內閣重臣徐階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在徐階的指導下,張居正在翰林院潛心讀書。
他見朝政腐敗,邊防廢弛,忍不住出言進諫。然而把奏章遞上去以後,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沒有迴音了。
1562年,掌權20年的嚴嵩終於被徐階扳倒。三年後,明世宗下旨將嚴嵩之子嚴世蕃處死,並將嚴嵩抄家。時年40歲的張居正也被徐階推薦給裕王朱載垕講課,朱載垕是明世宗最年長的兒子,未來的皇位接班人。
他和側妃李氏生了一個兒子朱翊鈞,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張居正入裕王府講課後就認識了這個古靈精怪的小皇孫。1566年,明世宗駕崩,裕王即位登基,張居正作為從龍之臣也順利入閣輔政。而首輔徐階與高拱的矛盾卻日益尖銳起來。
在朱厚熜死訊傳來時,高拱作為首輔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於是甩開包括徐階在內的內閣同僚找來張居正幫忙撰寫遺詔,高拱知道以後非常惱火,從此就將張居正和徐階視為政敵。而徐階也不甘示弱,找了個機會把高拱排擠,迫使他辭職回家。
沒過幾年,高拱再次入閣,報復了在家鄉養老的徐階,坐上了首輔之位。張居正冷眼看着內閣的政治鬥爭,他知道自己早已被高拱記恨。如果不做出反擊,那下一個倒霉的就是自己。
這時候太監馮保的出現讓張居正看到了一個突破口,馮保掌管東廠與高拱不和,張居正主動結交馮保。兩人一起謀划驅逐高拱。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去世,只有10歲的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改年號萬曆。
由於年紀太小,所以日常政務都需要由內閣處理。而張居正與高拱的政治鬥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馮保向李太後進言說,高拱對小皇帝不敬,10歲孩子如何能治天下?李太后一聽就生氣了,下旨把高拱趕出了BJ。
張居正勝利了,但這還遠遠不夠。在次年的王大臣案中,張居正和馮保是羅織大獄,讓高拱一家永世不得翻身。但是最後因為王大臣臨時翻供而草草了事。至此再無人能威脅到張居正的地位了。
自明世宗朱厚熜贏得大禮儀之爭開始,明朝就開始推行革新,除了秦代弊政,使明朝煥發了新活力。然而隨着朱厚熜沉迷修道,縱容嚴嵩父子亂政,政治風氣逐漸敗壞,邊防軍事荒廢,社會矛盾日益嚴重。
張居正掌權後繼續推行改革,為了整頓吏治,清理貪官污吏,他推出了考成法,嚴格審查各地官員是否遵紀守法,有效執行朝廷政令,裁撤了一大批冗官冗員。
在整頓官員隊伍的同時,張居正也沒忘了國防大事。他重用戚繼光、王崇古、李成梁等名將整頓邊防,與俺答汗議和,解除了明朝的邊防危機。
1577年,張居正要求各地重新清丈土地,為改革稅製做好準備。4年後,張居正開始推行一條鞭法。所謂一條鞭法就是將百姓要承擔的徭役、賦糧全部折成銀子,這樣既方便了朝廷收稅,減輕了百姓負擔,也讓國庫收入大幅增加。
一條鞭法在嘉靖年間就在一些地方試點實行,到了張居正這時才在全國推廣開來。張居正的改革有效地緩解了明朝的社會矛盾,給明朝又強行續命幾十年。
然而隨着掌權日久,張居正也日益專橫起來,對政敵肆意打擊。他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非相,乃攝也。”這句話要是傳到小皇帝萬曆耳中,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
然而張居正權勢再大,卻也有一個無法撼動的東西——禮法。也就是在張居正要求清丈土地的那一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禮法,張居正要回鄉守孝27個月。
張居正自然是不願離開官場的,於是他想到了奪情,所謂奪情就是由皇帝下旨讓張居正繼續工作。這本來也沒啥困難的,萬曆才15歲,哪能應付得了那些鋪天蓋地的奏章,於是他下旨要張居正繼續留守崗位。然而誰也沒想到這個旨意竟成了一個導火索,點燃了文官集團的怒火。
他們早都對張居正的專橫非常不滿,見張居正連回鄉守孝都不願意,心中都非常憤怒,於是搬出各種聖賢書大道理,把張居正說得十惡不赦。萬曆哪見過這架勢?
而張居正則飽經罵戰,把上述的人都打了板子。然而父親死了,作為兒子不回鄉守孝,怎麼也說不過去,於是張居正做出讓步,回鄉守孝49天,了結此事。但是此事的後遺症非常嚴重,這將在張居正死後顯現出來。
1582年,張居正病重,萬曆特別下旨將張居正晉陞為正一品太師,成為明朝極為罕見的文官活太師。9日後張居正去世,終年58歲。
史稱文忠。半年後文官集團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萬曆下旨抄家。前去抄家的錦衣衛不僅把張居正的家產洗劫一空,還逼迫張居正的家人們再交出藏匿的200萬兩白銀。張居正的長子不堪受辱,自殺身亡。
事情鬧大以後,萬曆連忙叫停。在清算了張居正之後,明朝又會發生哪些故事呢?剛剛親政的萬曆為何又不想上朝了呢?我們下期再看。
——“據說他有一個五十多平米的大轎子,是真的假的啊。”
——“不好說,雖說是野史記載,但以他的性格也未必沒有。”
【大明王朝又一不上朝的皇帝。#明朝#歷史知識】
不和親,不納貢的大明朝為何會走向滅亡?萬曆皇帝對明朝滅亡負有多少責任?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創造了萬曆三大征的輝煌戰績,擊退了本日稱霸亞洲的野心。
然而,卻被許多歷史學者認為是明朝滅亡的開始。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一生。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裕王朱載垕的第三子。由於明世宗朱厚熜迷信“二龍不相見”的說法,所以朱翊鈞從出生開始就對他的皇祖父沒有什麼印象。
但即便如此,長大后的朱翊鈞也遺傳了祖父的很多秉性,比如在位時間很長,並且常年不上朝。在朱翊鈞4歲那年,明世宗朱厚熜駕崩,裕王朱載垕即位,史稱明穆宗。由於朱翊鈞前面的兄長夭折,因而朱翊鈞順理成章地被立為了皇太子。
明穆宗在位6年後駕崩,年僅10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登基,改年號萬曆,由此開始了他的統治。
由於皇帝年紀太小,無法獨立處理朝政,因而內閣大學士與司禮監太監的職權就變得格外重要。大學士張居正便聯合太監馮保一起對抗當時的首輔高拱。
馮保仗着自己深受李太后與小皇帝的寵幸,在李太後面前進讒言說高拱對皇帝不敬,密謀擁立藩王,還在內閣發牢騷。
李太后和小皇帝當即就下旨把高拱趕出了京城。張居正升任首輔之後,靠着李太后的信任和馮保的支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用戚繼光等名將整頓邊防,平定叛亂,清丈土地,推廣一條鞭法,使得年幼的萬曆皇帝對張先生非常敬重。
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萬曆開始對張居正的權威產生不滿。1582年,張居正病重,萬曆特別下旨加封張居正為太師。9日後張居正病逝,終年58歲。
御史言官們早就對張居正的強勢專橫非常不滿,如今張居正去世,這些人就紛紛上書彈劾張居正,把張居正說成禍亂朝政、大逆不道之人。
而萬曆則照單全收,他下旨將張居正抄家,前去抄家的錦衣衛不僅沒收了張家的全部家產,還逼死了張居正的長子。事情鬧大以後,萬曆才連忙叫停。
沒有了張居正的掣肘,萬曆覺得自己可以無所顧忌地行使權力了,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言官們不僅敢罵死去的張居正,也敢直接向皇帝開炮。
在張居正去世后不久,萬曆有了自己的嫡長子。萬曆派李如松統領4萬大軍入朝作戰,在平壤之戰中取得大捷,以死傷不到千人的代價擊潰了上萬日軍,小西行長倉皇逃竄,明軍順利收復了朝鮮的多個城池。
之後一路南下乘勝追擊,在漢城以北的碧蹄館與日軍遭遇,雙方激戰一日,死傷慘重。由於糧草供應不足,朝鮮國內未流行戰爭陷入了僵局,中日兩方開始議和談判。
正當兩方議和使臣互相坑蒙拐騙的時候,明朝的播州又發生了叛亂,楊應龍起兵造反,由於明軍準備不足,被叛軍打得節節敗退。朱常洛是由恭妃王氏所生,按照明朝立嫡立長的規則,如果萬曆沒生兒子,那麼朱常洛就會是下一任太子。
然而正因為這個皇長子的身份讓朱翊鈞、朱常洛、王氏三人都無比的痛苦。原來王恭妃本是李太後身邊的宮女,有一次萬曆在向母后請安時臨幸了王氏,不久后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在母親的要求下,萬曆才不情不願地冊封王氏為宮妃。
1586年,鄭妃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李太后大喜,這回更是徹底地把王恭妃母子忘在了腦後,對言官們不依不饒地讓自己早立太子,萬曆非常反感,索性就不上朝了。其實這在明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萬曆的爺爺朱厚熜就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是百官提交上去的奏章都能得到及時的批複處理。
而萬曆的不上朝則是連奏章都不批,京城地方提交的奏章都如泥牛入海一般杳無迴音。雖然有不少是催促立太子的長篇大論,但也不乏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意見。
在皇權極度專制的明朝,皇帝如果不管,那麼帶來的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因而後世才有評價說明朝實則亡於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