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辛棄疾與陸遊
【五十人打五萬人,南宋武力值最高的文化人。#辛棄疾#宋朝歷史】
他是南宋歷史上武力值最高的文化人,第一硬核的戰地詩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曾率50人在數萬金軍大營中生擒叛賊,臨終前仍夢想要收復失地,他就是被稱為詞中之龍的一代名將辛棄疾。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口氣看懂辛棄疾的一生。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的四風閘村。當時中國的北方已經淪陷在了金國的統治之下。相傳辛棄疾的爺爺辛贊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小迷弟,所以就給自己的孫兒取名叫棄疾,希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樣心腹宋室。
按理說,生在南宋亂世的辛棄疾定能有一番作為,但為何卻一生不得志,最終抱憾而終呢?
這還要從當時的大環境說起。此時距離靖康之恥已經過了13個年頭,宋室南渡重新建立政權,但辛家因為家族人口眾多無法南下,只好委曲求全在金國朝廷里謀生。
儘管如此,辛贊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辛棄疾出生的這一年,岳飛在朱仙鎮大破金兵,指導黃榮甫收復淪陷的山河。但卻被宋高宗的12道金牌逼迫班師回朝,冤死風波亭。
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岳飛可能就是辛棄疾一生不得志的預兆。10年抗金大業付諸東流,爺爺只好帶着年幼的辛棄疾時常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讓他不斷親眼目睹百姓在金人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與痛苦,還曾帶着辛棄疾以趕考為名兩次來到燕京考察敵情,為日後起兵做着準備。
對一切也使得辛棄疾在少年時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遠大志向,養成了燕趙騎士的俠義之氣。
在辛棄疾22歲這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百姓由於不堪忍受金人嚴苛的壓榨,開始奮起反抗。
辛棄疾借時機成熟,也聚集了2000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了書記,負責記錄軍隊的戰情軍需,參與軍事機密的討論。一個行武出身的偉大詩人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一年後,金國內部發生內亂,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所殺,金軍開始向北撤退。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但當他完成使命歸來之後,卻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獻給了金軍,義軍也因此退散。
血氣方剛的辛棄疾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領自己僅有的50多人突襲了幾萬人的金軍大營,硬生生地把叛徒擒拿回了建康,在陛下交給了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使他一鳴驚人,憑藉著勇敢和果斷,23歲的辛棄疾被宋高宗任命為江陰僉判,掌管刑獄事務,從此開始了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辛棄疾初來乍到,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
所以辛棄疾在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里曾寫下了《美芹十論》、《九議》等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的稱讚,甚至被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
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奈何高宗飛漢,他再也不能馳騁沙場,只能被束之高閣。拍槍的雄心壯志,初心不改的抗金大業已然無法施展。
這文官一當就是20年,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着北伐的熱情也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清朝官臣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以至於辛棄疾的最高官職只做到了從四品。
以求和為主導的朝廷為了徹底斷了辛棄疾北伐的念頭,經常聯名上書彈劾辛棄疾,而他似乎也早已察覺了這一天的到來。
公元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在擔任江西安福縣時,開始在上饒修建一座莊園,用來安置家人定居。
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設、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立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做好了歸隱的準備。
果然沒過幾個月,辛棄疾就受到彈劾,被罷職免官。此時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就回到了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在此後的20年裏,辛棄疾除了有兩年時間出任官職之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間隱居。57歲時,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便居家移居到瓢泉,過着游山逛水、飲酒賦詩的閑雲野鶴般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園的寧靜和當地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為所動,思如泉湧,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季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景的詩詞。
但在其64歲時,這種舒適的生活再次被打破。此時主張北伐的韓侂胄開始啟用主戰派人士,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先後被任命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年後,辛棄疾覲見宋寧宗,提出金國必亂必亡的言論。韓侂胄似受此影響,任命辛棄疾出知鎮江府。
辛棄疾在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在一些見風使舵的官員攻擊下,辛棄疾再次被貶。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數次推辭不就職,等到朝廷再次啟用他時,68歲的辛棄疾已經病重卧床不起。
不久之後,辛棄疾便去世了。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辛棄疾身故之後,家無餘財,僅留下生平詩詞着作等書籍。
朝廷得知他的死訊后,宋寧宗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少師,謚號忠敏。
——“岳飛,辛棄疾都沒有霍去病的好運氣,沒有遇到明主。”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可惜了。宋朝就不配擁有岳飛,辛棄疾等人。”
【歷史上最能寫詩的大佬,一口氣看懂愛國詩人陸遊。#陸遊#宋朝歷史】
他是古代存詩最多的詩人,60年間創作了近萬首詩。他歷經了4位皇帝,卻始終報國無門。他的愛國情懷、氣魄和臨終絕筆,無一不是他一生不得志的寫照。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口氣看懂陸遊的一生。
陸遊是如今的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江南的名門望族、藏書世家。他的父親陸宰曾任地方主管運輸事務的官員。在奉詔入朝述職的時候,於淮河船上喜得第三子,因此取名陸遊。
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后,北宋滅亡,陸宰只好帶着家眷南遷到浙江紹興。陸遊5歲時,金軍再次渡江南侵,宋高宗率一眾大臣南逃,陸宰則舉家改奔東陽。家庭開始逐步安定下來。
因為陸遊出生在北宋和南宋兩朝交替之際,成長在平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陸遊自幼聰慧過人,12歲時便能寫詩作文。因為長輩利用功勞作為恩蔭子弟被朝廷授予了官職。29歲時,陸遊進京參加了給予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舉行的進士考試,取得了第一名。
同時參加這場考試的還有秦檜的孫子秦塤。因為自己的孫子位居於陸游名下,秦檜大怒,甚至要降罪於主考官。一年後,在陸遊參加禮部考試的時候,秦檜指使主考官不得錄取陸遊,從此陸遊便被秦檜所記恨。
仕途一直不順,直到陸遊31歲時,秦檜病逝,陸遊才得以步入仕途,不久之後便被調入京師。
陸遊進入朝中后剛正不阿,先是進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應隨意封官,后又借宋高宗酷愛珍稀玩物,認為此舉虧損聖德,並建議皇帝要嚴於律己。
公元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賜給38歲的陸遊進士出身,還封為了高官。陸遊剛直不阿的性格還是沒有收斂,上書建議整治吏治軍紀,固守江淮,徐圖中原。
而當時宋孝宗在宮中取樂,並未對陸遊的建議給予重視。陸遊見宋孝宗遲遲沒有反饋,就將此事告訴給了大臣張浚。張浚便入宮質問宋孝宗,因此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一年後,宋孝宗任命張浚為都督主持北伐,但因為將帥不和導致大敗。一時間偏安之論在朝堂盛起,張浚只好領罪,被貶為江淮宣撫使。
正是在這個機緣下,陸遊結識了張浚並獻策出師北伐。隨着隆興和議即將簽訂,陸遊以臨安瀕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遭遇襲擊為由,建議皇帝在合約簽訂之後應以臨安為幌子接待金朝使者,而實際上則駐紮在建康。
這種計策都顯示了陸遊的收復故土之志。但當時朝中奸臣掌權,陸遊控訴其利用職權廣結死黨,迷惑朝廷,後患無窮。宋孝宗聽后大怒,將陸遊貶到建康府任職。
不久之後又被罷免了官職,直到45歲時,陸遊才再次被朝廷徵召出仕,擔任管學士和農事。由其家眷由山陰逆流而上,根據沿途的風土民情作《入蜀記》。
兩年後,陸遊被駐軍在南鄭的王炎徵召進入幕府。陸遊得知后滿心歡喜地只身前往南鄭,做《平戎策》,為宋軍草擬了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計劃。
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實力了就進攻,沒有實力就固守。但朝廷卻否定了北伐計劃的《平戎策》,並調王炎回京,解散了幕府,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毀於一旦。
陸遊感到無比的憂傷,這一次的軍旅生活也是陸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擊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只有8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公元1172年,48歲的陸遊被任命為成都府路安撫使,陸遊騎驢入川,很不得志。在蜀中任職期間,陸遊造訪了翠微苑、白塔院、大明寺等當地名勝,愈發愛上這塊天府之地,並萌發出終老於此的念頭。
50歲時,陸遊在蜀州閱兵,作《蜀州大樂》攻擊了南宋的養兵不用、苟且偷安。南宋主和勢力詆毀陸遊不拘禮法,蜀州統帥迫於壓力只好將陸遊免職。
賦閑的陸遊就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開闢了一個菜園,躬耕於蜀州,自號放翁進行反擊。
直到54歲時,陸遊的詩名日盛,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見,再次被起用任職。之後的10多年裏,陸遊因與主和派的水火不容,浮沉宦海。宋光宗即位后,朝廷最終還是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
66歲的陸遊悲憤不已,再次離開京師,將自己的住宅提名為風月軒。
陸遊被罷官13年後,朝廷再次召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國史、兩朝實錄和三朝史,並免去了陸遊上朝請安的禮節。
編修國史期間,因為韓侂胄主張北伐,受到了陸遊的大力讚揚和支持,多次提詩勉勵韓侂胄抗擊外辱,為國立功。
一年後國史編纂完成,79歲的陸遊便辭官回到了山陰。
就在陸遊從辭官回家后不久,韓侂胄請皇帝下詔出兵北伐,陸遊聞訊欣喜若狂。然而隨着戰事節節失利,韓侂胄眾叛親離,最終發動政變誅殺了韓侂胄,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遊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后悲痛萬分。
公元1210年,陸遊憂憤成疾,卧床不起,不久后與世長辭,享年85歲。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