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童年時光
生活仍在繼續,時光不會停歇,只是在不經意之間,匆匆虛度了這麼長時間的美好年華。
農村的孩子,生在農村,長在村莊!
曾下河裏抓小魚,曾爬上樹掏鳥窩……
曾結伴一起上學,曾經一起玩遊戲……
曾放學后打豬草,曾圍桌邊抄作業……
曾在街上學騎車,曾跑果園偷蘋果……
曾在課堂點油燈,曾在河邊玩泥巴……
…………
美好的童年時光,林達就是這樣在東村度過,也成為林達一生難忘的美好記憶。
時間回到1992年,12歲的林達已經在上河村初中上了初一。
因為那時候東村村子太小,全村村民也只有200多人,只有小學,沒有初中。東村小學是用以前舊寺廟的房子改建的,也就一排房子,分三個教室,一個辦公室。
校園不大,是一個大院,院子中間還有一坐烏龜馱碑,可能也是歷史文物吧,課間休息時,小朋友們總愛爬到烏龜背上,騎在烏龜脖子上玩,你上我下,擠來擠去,把烏龜也摸的黑亮黑亮的。
還有一個乒乓球枱,是用磚頭壘起來的,小朋友沒有乒乓球,就在家裏拿個小皮球,在檯子上滾來滾去。
那時候也沒有什麼玩具,下課後,小朋友們都是三五成群做遊戲,你追我趕,玩的是開開心心的。
東村小學有五個年級,卻只有三個班級。
一個班是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年級,教室很小,沒有桌椅,村裡給學校幾塊大木板,在教室里排了4排,前兩排是一年級,后兩排是二年級,孩子們就搬兩塊磚頭當椅子坐,兩個年級學生也就有20幾個。
老師給一年級上完課,接着給二年級上課,這邊上完后,老師會接着去高年級繼續教課。
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個班,他們有學習的課桌,也就沒幾張,是那種老式的課桌,一個課桌可以坐兩個學生,課桌有兩個抽屜,可以放書本。課桌中間被學生都劃上了三八線,上課不準越線,如果你不小心越線了,那馬上就會被同桌給推過去,三四年級共有學生十幾個。
五年級是單獨的一個班,幾張課桌,十來個學生。東村太小了,學生也很少,全小學共有學生五十多個。
一個老師教五個年級,全校就只有3個老師,1個校長。
林達的小學生活就是在這個東村小學度過的。
上初一后,就只能到2公裡外的上河村去上學。上河村就大多了,全村大概有4000多人,學生也更多,一個班級就是50幾個學生,比東村的全校學生人數還多。
林達在上河村讀初一一年時間,每天都是和村裏的小夥伴們一起走路去上學,一邊玩着,一邊向學校走。無論是颳風下雨,天不亮起床上學,天黑了結伴回家,天天如此……
上學路上,林達和小夥伴們都是徒步走路,一路上,眼睛不是向上看,就是向下看,這棵樹上有個鳥窩,那條河水裏有小魚,一會幾個人爬上樹,看看窩裏有沒有小鳥,一會下到河裏,把河水搞混了,在河裏捉小魚……
到了初二年級,懷陽市在范庄鄉新建了一所鄉級初中,全鄉的初中生都合併到一起,全部到范庄鄉初中上學。
學校這樣合併之後,東村、上河村、范庄鄉、期城村……還有周邊的幾個村裏的初中學生,都到范庄鄉初中學習。學生人數也多了,老師也多了許多。一個年級分7個班,每個班級有60多個學生,全年級有400多名學生。
到初中上學后,因為離家太遠了,所有離家遠的學生就需要住校學習,每天吃住都在學校,學校也基本上屬於半封閉狀態。
星期天下午,林達和村裡同級的夥伴會騎着大二八的自行車去上學,車把上掛着媽媽用舊布縫製的小書包,車后坐上,是媽媽用繩子綁好的布袋子,裏邊大約裝有20斤的小麥,這些是林達上學的飯,需要帶到學校教務處,兌換飯票,換成飯票后,林達基本上可以吃兩三個星期左右。
上學,生活很規律,按時上下課,吃飯,回宿舍睡覺,以後的兩年時間,林達就是如此和同學們在鄉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