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淚灑戰場:趙妻的勸降與犧牲(1)
羅甲帶着韓娥和馬復宗一行走了。他們的身影漸漸遠去,消失在山路的盡頭。行到山腳下,馬復宗和韓娥回頭望時,馬母還站在高坡之上,向他們揮手,她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格外孤獨而堅強。
韓娥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她知道,每一次的離別都是為了更好的重逢,每一次的犧牲都是為了更偉大的事業。她緊握着馬復宗的手,兩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對未來的堅定和對彼此的深深牽挂。
他們繼續前行,赤岸山的輪廓在他們身後漸漸模糊,但他們的心中卻更加清晰地映出了家的方向。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麼艱難,他們都將攜手同行,為了國家,為了家人,為了他們共同的信念。
四月初,春意漸濃,萬物復蘇,但戰火的陰霾仍舊籠罩着大地。明三,這位紅巾軍的勇將,親自押解着朗革歹和趙資二人的家眷,率領着主力部隊沿着府河、南河,浩浩蕩蕩地向嘉定進發。
在嘉定,明玉珍的大軍已經做好了迎接明三的準備。四月下旬,明三率軍返回嘉定,與明玉珍的大軍合兵一處。明玉珍站在城樓上,望着遠方滾滾而來的部隊,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明三的信任和對即將到來的戰鬥的期待。
明玉珍令明三擔任總兵元帥,這是對他能力的認可,也是對他忠誠的肯定。明三的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他知道,這是他的責任,也是他的榮耀。他隨即將九頂山的元軍緊緊地圍困起來,他的部隊如同一張巨大的網,將元軍牢牢地困在其中。
在九頂山的崎嶇山道上,元軍的士氣已經降至冰點。他們的眼神中不再有昔日的銳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恐懼和不安。自從被紅巾軍團團圍困在這座山上,已經過去了五個多月。糧食日漸匱乏,全軍每日只能分到一頓稀飯,官兵們食不果腹,軍心渙散。
完者都的面容憔悴,眼中佈滿了血絲。他的戰袍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澤,沾滿了塵土和血跡。他站在山寨的高處,望着山下紅巾軍的營地,心中充滿了焦慮和無助。
朗革歹現在也變得沉默寡言。他的面容剛毅,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他知道,如果不儘快採取行動,整個軍隊都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趙資的面容清癯,眼神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總是能在關鍵時刻提出獨到的見解。
三人在山寨的議事廳中反覆計議,氣氛緊張而嚴肅。完者都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我們不能再這樣耗下去,必須想辦法突圍,去搬兵。”
朗革歹點了點頭,他的眼中閃過一絲決絕:“我同意完者都的意見,我們必須行動。我和趙資將軍率軍突圍,去搬兵來救丞相。”
趙資沉思了片刻,然後緩緩地說道:“突圍是唯一的出路,但我們不能盲目行動。我們必須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確保突圍的成功。”
三人在議事廳中討論了很久,最終制定了一個詳細的突圍計劃。完者都決定留下來堅守山寨,而朗革歹和趙資則率領一支精兵,趁着夜色突圍,去搬救兵。
夜幕降臨,山寨中的元軍士兵們在朗革歹和趙資的帶領下,悄悄地集結起來。他們的眼神中閃爍着對生存的渴望和對自由的嚮往。朗革歹站在隊伍的最前方,他的聲音在夜色中回蕩:“士兵們,現在是我們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突破敵人的包圍,去搬救兵。為了我們的家人,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勇往直前!”
隨着朗革歹的一聲令下,元軍士兵們開始了突圍行動。在山寨中,完者都望着遠去的隊伍,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
嘉定州城內,春意漸濃,但戰雲仍舊籠罩着這座古老的城市。明三站在城頭,目光如炬,他的心中卻充滿了憂慮。他深知九頂山上的火槍隊是元軍中的精銳,他們的火器犀利無比,若是貿然發動總攻,義軍必將遭受重創,損失將難以估量。他一貫愛兵如子,視士兵的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士兵在無謂的犧牲中倒下。他知道,必須想出一個既能減少己方損失,又能迅速結束戰鬥的計策。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計策——利用被俘的朗革歹和趙資二人的妻子去勸說他們的丈夫放下武器,率軍投降,歸順大宋。這個計劃雖然冒險,但或許能夠避免一場血腥的戰鬥。
朗革歹的妻子,一位曾經顯赫一時的貴夫人,被帶到明三的府中。她的面容依舊保持着高貴的氣質,儘管成為了紅巾軍的俘虜,但她的態度依然傲慢,頤指氣使,彷彿自己仍然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夫人。她的目光始終望着房頂,連看都不看明三一眼,彷彿這樣就能保持她的尊嚴。
明三耐着性子,他的聲音平靜而有力,他向這位貴夫人詳細說明了九頂山大佛寨的危急形勢,朗革歹在山上的困境。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誠懇和期待,希望她能夠去勸說丈夫放下武器,率軍投降,歸順大宋,避免更多的流血和犧牲。
然而,這位元蜀省平章夫人的反應卻出乎明三的預料。她突然破口大罵,言辭激烈,稱義軍為叛匪逆賊,她自己是受元帝羊皮封贈的誥命夫人,寧死也不投降。她的聲音尖銳而刺耳,充滿了對紅巾軍的蔑視和對自己身份的堅持。
明三的臉色一沉,他的耐心被徹底耗盡。他大怒,命令士兵將這位貴夫人送回底艙關押。他的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憤怒,他沒有想到這位貴夫人竟然如此固執和不識時務。
明三心中煩惱,他站在府中的庭院裏,望着天空中的烏雲,感到一籌莫展。他的心情沉重,連午飯也失去了胃口。就在這時,一個士兵急匆匆地跑來報告:“朗革歹的妻子,那個誥命夫人趁我們不備,投江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