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與段煨答辯1
“忠明先生,見你能來,本帥真是太高興了。”
宴會過後,邊柳單獨召見了段煨。
“承蒙大帥不棄,得以近身聽用,老臣感激不盡。”
交出兵權,段煨自然是不太樂意的,但是賈詡和他講盡了道理,現在大帥府已經在關中站穩了跟腳,他的勢力在關中的大門口弘農,一旦大帥軍發難,他逃都無法逃。
交出兵權是早晚的事,如果等到大帥府氣勢大成,那交出兵權反而顯得怯弱,但此時交出,那就是大功一件,順天應人。
段煨和身邊之人議論許久,許多人都覺得,之前董卓死的時候,是賈詡的計救了他們,如今也願意再相信賈詡一次。
眼看賈詡的威望已經影響到他身邊之人,段煨也不想一個人反對,晚投不如早投,他反而搶在了張濟前面。
“忠明先生客氣了,近年來關中連連大旱,唯有弘農,在先生的治理下民安足食,天子東歸之事先生出力繁多,可惜天子身邊有奸佞之人,未能信用重用先生,否則,怎麼會有陝縣北渡河之難。”
“大帥過譽了,臣身為大漢臣子,卻不能救天子於危難,實在是慚愧。”段煨此時在這位大帥跟前效力,可不想和那位天子牽扯太多。誰知道眼前人表面上一口一個兄弟,暗地裏早已將皇位視作掌中物。
“此番召見先生,一來是商議先生的職務,二來嗎,則是有事相商。”
“大帥喚我名字即可,至於職務他事,只管吩咐便是。”待遇問題,段煨自然是要爭取的,雖然賈詡已經和他說了許多,但是總得大帥親自說明才是。
“先生風骨,本帥敬佩。本帥有意開設軍師講武堂,特聘先生擔任講師,授以兵法演武之道,軍師講武堂每年招生兩次,暫時,每次只招納一百人,除了各地推舉的賢才,其次便是軍中立有功績的兵將。這頭一批學員,還想請先生推薦五個賢才。”
軍隊的建設是邊柳一直要抓的重心,開設講武堂一來是防止軍隊目不識汀,雖然文化水平高和能打仗並不是完全一回事,可是將軍只要衝鋒陷陣,但一方統帥卻不能只是如此;二來,通過文化學習,也能抹除軍官的野性,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百十人的隊伍中,一個軍頭可能都為自己立下的大功沾沾自喜,為自己得不到升遷而憤怒。
這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視野太窄,身邊都是普通士卒,他們自然自視甚高。
但一旦身邊都是精英,橫向比較之後,他們才知道什麼叫做坐井觀天,若是能在其中脫穎而出,自然是邊柳苦尋的大才,若是不能,也能去去他們的傲性。
這是邊柳的想法。
不過段煨的重心顯然放在那五個名額上,這一次,他雖然卸去了兵權,不過看樣子,這位大帥,好像很有誠意。
在段煨看來,這所謂的軍官講武堂,其實就是大漢的郎衛部隊。
大漢天子常居於皇宮之中,如何選拔自己的心腹?
自然是讓各地推選一些子弟,在皇宮中擔任郎中,皇帝時常諮詢他們一些軍政之事,若是回答的出彩,就會得到天子的垂青。
如袁紹,曹操這等,都是郎衛出身。
段煨來之前,就已經聽賈詡說過,這講武堂,便是大帥親手督造設立的。
進入其中,那便是大帥親軍。
“大帥身邊才人眾多,能征善戰者不在少數,加上各地的精英,臣一人未立寸功,就得恩有名額五人,是不是太多了?”段煨小心問道。
“看樣子先生是滿意了?這此事便這樣決定了。”
邊柳說道,“另外,單單在講武堂擔任講師怕是委屈了先生,想請先生遙領弘農太守一職,先生族人段愈擔任華陰縣令的文書,大帥府已經下達了。”
遙領,自然就是多一份俸祿的事情,具體太守的權力,他是發揮不出來的。
“多謝大帥!”雖然權力少了許多,但段煨還是表達了感謝。
他之前在華陰軍政一把抓,卻也每日提心弔膽,如今雖是權力被切割了,但未來的前景卻寬闊了許多。
“先生不嫌棄便來,接下來我們商議第二件事,本帥有意加封先生光祿大夫一職,為本帥顧問,掌應對之事。”
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
隸於光祿勛。
權力不是很大,但最主要的是,他是皇帝的近臣,一言一行很可能影響朝廷的局勢,所以榮譽很高。
經常被用來追封一些有功勛的大臣。
但在段煨看來,這便是眼前這位有意重登帝位的信號,否則,怎麼會封自己擔任光祿大夫呢?
事實上,邊柳對自己人的承認,是重權不重名,比如郭嘉徐庶等人,都是權力極重,但名號不顯,而且是獨屬於大帥府的編製。
只有要他們單獨外出執掌一地的時候,才會按照朝廷舊制另設官位,比如,衛茲的河南尹。
對於段煨這些,還是遵循大漢舊制。
段煨已經上了年紀,威望很高,加上他是涼州人,此時邊柳有意對涼州用兵,自然要時常徵召他問詢要事,所以才委任了他這個職位。
段煨謙遜幾次后,接受了這個冊封。
事實上,段煨此前的職位,並不比這個低,不過這是他們兵臨長安,讓朝中公卿不得不接受的,就好像這次天子東歸,一路上,最高等的將軍職位都不知道封了多少,可謂是校尉不如狗,將軍滿地走了。
如今再度為他人效命,職位自然是要有所變更的。
段煨答應之後,邊柳順勢就問起了涼州之事。
邊柳問的不是如何出兵,如何重新征服涼州,反而問起的是民心之事。
“普天之下,莫非漢土,自武帝之後,漢民撫化蠻夷,西域、雍涼之地的百姓皆仰慕中原文化,人心向漢。”段煨祖上段會宗擔任過西域都護,雁門太守,所以不僅對雍涼,乃至雁門關以外,都有了解。
“既然如此,光武帝之後,涼州百年來頻頻內亂又是何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