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資源枯竭 不得已的擴張

第31章 資源枯竭 不得已的擴張

公元1342年,對蘇星雲而言,是精彩一年。隨着和縣土地上糧食豐收,這片富庶之地聲名遠播,吸引了大量周邊流浪者慕名而來,渴望在這片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希望。

蘇星雲重視這批寶貴的人力資源,沒有讓這股力量閑置,迅速行動起來,建立並擴展了凈化營地(可以理解為一種集中安置與勞動管理的場所),在此基礎上,一種新型農業組織形式——集體農莊悄然興起,成為歷史轉折時期的創新之舉。

在集體農莊中,新到的移民被組織起來,共同勞作,以工分制度來衡量每個人的貢獻。這不僅激發了大家的勞動熱情,也讓他們為未來幾年內在和縣安家立業的目標奮力拚搏。因為蘇星雲明確規定,每位移民需在集體農莊中辛勤耕耘三年,三年後,根據各自累積的工分,公平分配土地,確保付出與收穫成正比。

移民們知道,每一滴汗水都是為自己流的,因此,他們毫不吝嗇地投入到勞動中,使得集體農莊的生產效率顯着提升。此外,蘇星雲還鼓勵學習識字,將教育融入勞動,因為知識同樣能夠轉化為工分。

公元1342年的炎炎夏日,一場農業革命悄然上演。十台嶄新的蒸汽拖拉機轟鳴着踏入農場,如鋼鐵巨獸,在田野上穿梭,伴隨着震耳欲聾的聲響和滾滾的黑煙白霧,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每台都擁有着相當於二十頭壯牛的耕作效能,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農耕模式。

然而,高科技伴隨着複雜的維護保養。這些蒸汽拖拉機雖強,卻也帶着不少“小脾氣”——換活塞成了家常便飯,每工作一小時就得停下換木塞,耗時至少二十分鐘來更換。但即便如此,的移民們親眼目睹這些“鐵牛”在駕駛員的操控下,高效犁耕,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第一次見到這些拖拉機時,移民們被巨型機械震撼到了,有的想要跪拜。在他們有限的想像力中,這些發出怪異聲響、吞吐黑煙的鋼鐵怪物,簡直就是妖怪。幸好,民兵隊的及時解釋讓大家明白:這些“鐵牛”其實是現代工匠製造出來的,是機械廠中技藝高超的“現代魯班”們精心打造,專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而生。

民兵們滿臉得意,眉飛色舞地向新來的移民們講述着他們的新發現——拖拉機,那神情彷彿在說,這可是咱們村的大寶貝!其實,他們自己也才幾天前頭一回見這鐵傢伙,心裏那股子新奇勁兒,跟移民們現在一個樣兒。

一番講解后,移民們紛紛從座位上站起,目光中滿是對駕駛拖拉機者的敬佩。緊接着,一個重磅消息讓現場氣氛瞬間沸騰:原來,這些駕駛高手都是機械廠的專家,他們此行不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傳授技藝,讓一部分人快速掌握拖拉機的駕駛和簡單維修技能。

這意味着什麼?學會了駕駛拖拉機,在田間地頭一展身手,那工分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直接翻倍往上漲!這可是實打實的好處!

在集體農場,工分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攢夠了工分,三年後直接換地,一個壯勞力認真干三年,輕鬆拿下20畝良田,拼一拼,30畝也不在話下。但有個上限,就是30畝封頂,不過別擔心,多出來的工分兒還能換其他東西,像那些質量上乘的鐵傢伙。

移民們可算是明白了,領地里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是學開拖拉機的,還得識字才行。這下,大家對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噌噌往上漲,都想着多掌握本事。

蒸汽拖拉機簡直是種地神器,買耕牛的錢省了一大筆。更厲害的是,工匠還在發明了新型木質活塞,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北方的硬木頭,經過桐油這麼一處理,做出來的活塞很耐用,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的木匠工藝,將木頭的性能摸得透透的!

不過領地中的農業代表在了解到拖拉機的優秀表現后,對蘇星雲以及行政組只將拖拉機放在集體農莊中使用的命令第一次發出了質疑。

佔據議會半壁江山的農業代表,對於行政組將拖拉機這種優秀的生產工具優先放在集體農莊中使用,表示了不滿。特別農民代表在熟悉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后,特別熱衷於維護自己的權益。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行政組與農業代表達成了妥協,制定了一個方案,每一個公社如果識字率達到100%,就可以可以派出一個名額學習駕駛維護拖拉機,某一公社申請到使用拖拉機的資格后可以酌情擴大公社耕地規模。

行政組強硬的解釋道,文盲是沒有能力學習駕駛拖拉機這種新式產物的。原先公社中一直是以力氣大為尊,一個強壯的莊稼把式意味着能幹活,至於識字這種上面分派的任務,對這種虛頭巴腦的指令農民一直不以為然,在領地中一直是是識字率最低的團體,識字率達到100%的公社絕對是鳳毛麟角。好在農業代表得到了這種結果,也算是對鄉村父老有個交代了。

儘管這蒸汽拖拉機笨重,跟現代社會的機器沒法比,但它卻是這個時代的巔峰之作,背後藏着領地內最新的鍊鋼、水利機床和電力技術。每一台都是工匠們精雕細琢的傑作,不過代價是產量很低,一個月頂天了就兩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蘇星雲內心着急,特別希望像現代社會一樣,零件一湊,流水線上一轉,產量就噌噌噌就上來了。但現實是殘酷的,領地里那點鋼鐵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製造的需要。流水線?哼,想都別想,原材料跟不上,神仙也白搭。

農田糧食產量遇到了古代種田的天花板,農民再努力產量也不會增加。蘇星雲琢磨了兩招破局:

第一招,工業造化肥,聽起來簡單無比,但仔細一研究,僅僅是合成氨技術那門檻,就卡死了無數二戰後的國家。鋼瓶質量這一關,在現代都是硬骨頭,更別說這原始小作坊了。新中國那也是科技樹長了幾十年,直到改革后才擁有大規模製造化肥的能力,現在想都不要想。蘇星雲苦笑,夢想可以有,但妄想就免了。

第二招,擴張土地!土地不擴張,再這麼消耗下去就是等死,跟二戰時的日本一樣,經濟壓力超大,到了破產的邊緣,不打是不行的,打仗就需要面對超級強敵。蘇星雲現在就這麼個處境,要麼憋着等死,要麼豁出去拼一把。這世道,不進則退,蘇星雲已經準備好了,要干就干票大的!

公元1342年秋,蘇星雲盯着地圖,下定決心,發展還是要打出來的,打得一拳出,免得百拳來。秋收一完,他立馬給各地的民兵下了動員令。會上,蘇星雲直截了當,說了搶地盤的緊迫性,尤其對西邊那些肥得流油的地主地,領地現在望眼欲穿。底下的代表們一聽,紛紛點頭,十分積極的擁護這次行動!

不得不說,當一種犯罪方式沒有得到懲罰,在利益的驅動下就肯定會有第二次。不得不說,當一種犯罪方式沒有得到懲罰,在利益的驅動下就肯定會有第二次。在第一次對外擴張的時候,淮南西路最高長官莫日根沒有對蘇星雲進行打擊,造成了領地中的人一種錯覺,那就是沒有人管他們,對領地外的地盤存在着一種土匪心態。心想既然能搶第一次沒啥事,那麼搶第二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原本蘇星雲還擔心動員令不給力,還下達了補貼政策。那就是,這次參與打土豪獲得的土地由集體農場耕種,每年產出的糧食中提出3成,按軍功大小分配給參戰者,一直持續三年。結果在這種片面的宣傳中,民兵徵集的場面真是火爆。只是所有人都下意識的忽略了這樣做元朝政府的反應。

蘇星雲一口氣拉起了兩萬民兵,這回可是下了血本,要不是想着村裡還得留點人守衛,這數字還得漲。他分成五路兵馬,配上閃閃長矛,還增加了套蘆葦加鐵片的輕甲,和同款的頭盔,。每隊標配十門火炮、一架投石機,訓練一番后,列隊、擺陣的動作做很標準。

更厲害的是,他還從護村隊裏抽調精英,組成了兩千人的火炮軍團,四十門火炮,火力十足。這配置,要是蘇星雲真豁出去干,半年內就能打出當時太平天國的面積來,這個武力程度,放在哪個朝代都是造反界的扛把子。

可蘇星雲站在這支軍隊前,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冷風一吹,他就清醒了。他明白,這次行動是衝著那些土豪的地去的,不是真的要扯旗造反。現在造反的時機還沒到,自身太弱小,並且家裏都快揭不開鍋了,這才不得不跟外面的人硬碰硬。

他給自己定了調:搶糧不搶權,目標明確,行動迅速,打完就跑,絕不戀戰。畢竟,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位面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位面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章 資源枯竭 不得已的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