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杏花村之爭

第九十三章 杏花村之爭

先說一個笑話。

一次,萍和興在貴池逛街,遇到一個精神病患者。這個人不停地說著話,他們就停下來聽他說些什麼。

這是一個“文瘋子”,不打人,不罵人。身上髒兮兮的,穿的比游本昌演的濟公衣裳還要破。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文瘋子”說話流利,口才出眾。不僅如此,“文瘋子”還出口成章,滿嘴的詩詞歌賦,言必稱“三皇五帝”,唱的也是古人、古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萍簡單佩服得五體投地。

“你看,老表,貴池的瘋子都這麼有文化!”興笑着說。

“是啊!高素質的瘋子,還真是第一次看到,看來這裏真是藏龍卧虎啊!”萍感嘆道,“只可惜瘋了,腦子不能做主了!”

這雖是說的笑話,但皖南的文化底蘊非常令萍敬畏。

再說一個有趣的現象。

就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行政區劃調整中,萍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一些地方的隸屬關係和位置先後完全顛倒——原來的縣、區,甚至鎮,變成了大市,地級市;原來的市、縣降為區。池州和貴池就是這樣,池州原來是鎮,貴池是縣;現在池州是地級市,貴池變成區。小的變大,爬到原來大的頭上。不僅僅是池州和貴池是這樣,全國有很多這樣的地方,比如,江蘇的淮安和淮陰,湖北的荊州和沙市……筆者不一一列舉,朋友們如果有興趣去查看,看看你們那裏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有,留言告訴大耳郎。

杏花村之爭有來以久。全國到底有多少個杏花村,有人說十幾個,有人說二十幾個。總之很多。

杏花村之爭主要發生在山西汾陽杏花村安徽貴池杏花村之間。別的地方不成氣候,不具實力。

一個清明節,兩個杏花村。

每到清明前後,人們時常想起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情景。那溫暖撲面的春風,那迷迷濛濛的細雨,那村前村后含笑迎人的杏花,那濕漉漉的石板路,那小路兩旁的小酒店——尤其是杜牧那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是把清明、酒、杏花村邊接在一起了。

兩個杏花村爭論不休。

安徽貴池杏花村說,第一、“清明時節雨紛紛”所描繪的清明時節情景,正是江南風光,應指江南早春景象,絕非華北地區黃土高坡上的山西汾陽景色。第二,說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陽縣境內,嚴重違背史實。據歷史記載,杜牧當年曾在池州當過兩年刺史,對當地情況熟知。該詩所指“杏花村”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內的貴池,自古以來,在我國志苑中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山西汾陽杏花村說,公元830年左右,唐代大詩人杜牧由并州南返,路過汾州杏花村,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且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歷史,汾酒又為中華名酒。

安徽貴池杏花村說,我們那裏也釀酒,兩《唐書》本傳和《杜牧年譜》均沒有杜牧到過汾陽一帶的記載。

汾陽說者舉杜牧《并州道中》一詩為證,貴池說者又說《并州道中》也並不可靠。

……

山西杏花村汾酒欲借“小杜”揚名,原也無可非議,但似乎杏花村更應該在煙雨中的江南。是的,自古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據說,其境內的杏花村唐代古井“黃公井”就是歷史見證。

“官司”一直打到國家工商總局。

2001年,一位歐洲華商在池州申請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而此前已擁有“杏花村”酒商品類商標的山西汾酒公司隨即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異議。

2002年9月,就在國家商標局發佈“杏花村”旅遊服務類註冊商標初審公告期間,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2年9月29日、11月17日兩次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異議。

接到山西方面提出的異議后,國家商標局極為慎重,先後經過審核和複審兩個階段,一直到2009年11月23日,審理終結,核准安徽省池州市黃公酒瀘餐飲娛樂有限公司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歷時7年多的“杏花村”商標之爭才塵埃落定,而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也從此一分為二,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但又有學者提出異議。說,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見於杜牧《樊川別集》,而《清明》一詩,《樊川詩集》、《別集》和《全唐詩》卻都沒有收錄,所以難免有人懷疑此詩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學者們說,從讀詩的角度來探討“杏花村”,認為杜牧所說的“杏花村”與地名並無關係。

學者們認為,在沒有更可靠資料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姑且將《清明》當做杜牧之作來讀。“杏花村”三字,杜牧詩外,還見於唐時其他詩人詩中。許渾《下第歸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歸舟中有懷》有句云:“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溫庭筠《與友人別》有句云:“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詩人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也有句云:“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因為朱陳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慾以此來證明杜牧所說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實,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並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理由是,我們如果多讀一些古典詩詞,就可以發現,古代詩人們作詩,對於如村名山名之類地名,詩題和序中一般實用其名,而詩句中卻少實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點來代替其名。我們假設那個有酒肆的村莊叫“北辛村”,杜牧詩句如果作“牧童遙指北辛村”,便顯呆板無味,而作“杏花村”,則景象明媚,意境頓出。此即古人常說的詩貴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謂意象須佳。杜牧的《清明》詩,與許渾、溫庭筠等人詩,因為均是春日之作,其時杏花正開,所以多與楊柳對舉,指開有杏花的村莊為“杏花村”。宋代名詞人周邦彥《滿庭芳·憶錢唐》之“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孫《一萼紅》之“羅浮夢覺,步芳影、如宿杏花村”,顯然均指杏花盛開的村莊。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橫汾,又聽餳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兩岸多有“杏花村”也。這種寫法常見於古人詩中。與“杏花村”用法相類者,是“黃葉村”。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陸遊《枕上偶成》:“放臣不復望修門,身寄江頭黃葉村。”又《夜行宿湖頭寺》:“卧載籃輿黃葉村,疏鍾杳杳隔溪聞。”清代敦誠《寄懷曹雪芹》:“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還有“綠楊村”,如李商隱《越燕二首》:“將泥紅蓼岸,得草綠楊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詩人並不是說某村莊之名為“黃葉村”、“綠楊村”,而是以所見之景言之。這樣的用法還很多,如顧況《聽山鷓鴣》:“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李商隱《贈從兄閬之》:“荻花村裡魚標在,石蘚庭中鹿跡微。”來鵠《宛陵送李明府罷任歸江州》:“菊花村晚雁來天,共把離觴向水邊。”翁洮《和方干題李頻庄》:“海氣暗蒸蓮葉沼,山光晴逗葦花村。”方干《陽亭言事獻漳州於使君》:“平明疏磬白雲寺,遙夜孤砧紅葉村。”此外還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苧蘿村”等等。更多見的是“夕陽村”,指夕陽下的村莊,而絕不是說那個村子叫“夕陽村”。詩人作詩的這種手法或曰習慣,至今亦然,如海南詩人周濟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時節重經作《清明》詩之地,並又有詩,則前曾沽酒的那個村莊,便不再是“杏花村”,而為“黃葉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說的“杏花村”與地名並無關係。

不論汾陽、貴池,還是其他什麼地方的杏花村,作為文化開發或商業宣傳,而借杜牧“杏花村”一用,如杏花村汾酒集團早已將牧童杏花作為汾酒商標,20多年前貴池縣政府也提出“將杏花列為縣花”、“把貴池變成杏花城”的構想,都無不可。但大可不必為一併非村名的“杏花村”而徒費筆墨、交爭不已。

據說全國有二十多個杏花村,杜牧所說的“杏花村”究竟是哪一個杏花村?為什麼一定是指貴池的這一個,而不是汾陽的那一個呢?不僅是商界的熱門話題,也令文壇感到困惑和迷茫,當今學者們更是爭論不休。至令沒有定論。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還是留待專家學者去考證、去討論吧!

(未完待續)

附:古“杏花村”地名之爭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的詩。每當杏花初綻或盛開的時節,文人墨客總會油然想起這千古名句。然而正是這千古名句,引起了數百年來的一場公案——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詩以景明,景以詩傳,按理說應該考察一下當年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裏。與杜牧詩中有聯繫的杏花村,全國各地共有20多個!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幾個:

有一說在山西省汾陽市。市區北15公里處有一個杏花村,村裏有一口古井,俗稱神井,據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相傳自南北朝以來汾陽便以產美酒著名,所產汾酒素有“甘泉佳釀”的美譽。在眾多的杏花村裡,惟此處有這樣遠近皆知的名酒。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詩碑刻甚多,而杜牧的這首《清明》詩,赫然列於碑群之首。

然而仔細考證之後,卻無法斷定杜詩所寫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陽,因為杜牧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落魄江南之際,已是他的晚期,而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杜牧20餘歲時曾到過汾陽,那時他壯志凌雲,詩情豪邁,似不會寫下如此凄苦悲哀的詩句來。

一說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城西南有個杏花村,此處過去也有酒肆,也產名酒。杜牧於會昌四年(844年)9月由黃州刺史遷池州刺史,會昌六年9月再遷睦州刺史,在貴池呆了整兩年。杜牧在貴池為官時,愛喝酒,也愛郊遊,現在貴池古井猶存,當時以井水釀酒,名為“杏花大麴”,香醇可口。清人朗遂作《貴池縣杏花村志》,將杜牧詩收入,其後,《江南通志》也把該詩收入,並申明杜詩所指杏花村在貴池。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辭典》便依此說。

可是仍有疑問。有人推斷杜牧作詩的時間,如果是在赴貴池的路上,即會昌四年九月,而這時離清明節尚遠;如果是在貴池做官時所作,即已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這裏為官半年有餘,而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來不會還不知道產好酒的杏花村,況且,既是為官,吃酒等些許小事自有當差的服侍,恐怕不會親自去討買的。如此看來,杏花村似也不在貴池。

還有一說在江蘇豐縣城東南15公里處。持此說者根據詩意,認為此詩應為對途中周圍情況不了解時所寫,於是查閱杜牧年譜,了解到杜牧一生中自外郡遷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經過豐縣: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御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司勛員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遷考功郎中,皆取道運河,經揚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開封)入京。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就在運河至宋州道上。遠古時,豐縣曾屬宋,並且豐縣是劉邦的故鄉,杜牧經此作詩與情理甚合。另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的一首關於豐縣朱陳村嫁娶圖的詩:“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也與杜詩暗合。最早版本的《豐縣誌》也收有杜牧的這首詩。然而遺憾的是,如今豐縣城東南15里一帶並無杏花村,只有一個張杏行政村,雖說此村家家門前院裏尚植杏樹三五株,但該村向來不產酒。

近年來,江蘇宜興也冒出一個杏花村。當地的人們講杜牧47歲罷官后住到湖州,50歲時死於湖州,晚年落魄,常到鄰縣宜興遊覽解悶,住在宜興十里碑,並造水榭,人稱“牧之水榭”。杜牧在此寫下不少詩,後人游時也留下許多墨跡。距“牧之水榭”3里遠的地方有一個杏里村,過去四周都是杏花樹,唐代這裏的釀酒是很有名的。由此,有人認為這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但這種說法的論據似乎也不充足。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乃泛指,並無確切地點,詩是表達情緒的,未必像數學那樣丁是丁,卯是卯。但是從邏輯上推理,杜牧當年應該是真的看到了一個杏花村,才寫下的詩句,但是他是否馬上就寫下這首詩呢?不敢確定,或許,是詩人晚年追憶年輕時境遇所寫的作品也未可知。

看來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確有無疑,這位才學顯赫的杜樊川(杜牧晚年曾居住在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寫的究竟是哪個杏花村呢?這又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竟在今世文壇和商界造成了極大的迷茫和爭論。這就是許多人想要弄清楚而迄今並無結果的一個問題: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

縱觀各文之說,主要表現為兩種觀點:一為山西汾陽杏花村說,理由是該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1500多年歷史,汾酒又為中華名酒;一為安徽貴池杏花村說,理由是那裏也釀酒,而且杜牧曾在池州任過官。貴池說者駁汾陽說者:兩《唐書》本傳和《杜牧年譜》均沒有杜牧到過汾陽一帶的記載。汾陽說者舉杜牧《并州道中》一詩為證,貴池說者又說《并州道中》也並不可靠。如果再深入一步探究,《并州道中》尚見於杜牧《樊川別集》,而《清明》一詩,《樊川詩集》、《別集》和《全唐詩》卻都沒有收錄,所以難免有人懷疑此詩是否真系杜牧所作。

在沒有更可靠資料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姑且將《清明》當做杜牧之作來讀。但一定要用讀詩的方法正確來讀。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杏花村”三字,杜牧詩外,還見於唐時其他詩人詩中。許渾《下第歸蒲城墅居》有句云:“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歸舟中有懷》有句云:“雨干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溫庭筠《與友人別》有句云:“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宋代大詩人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也有句云:“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因為朱陳村在徐州,所以又有人慾以此來證明杜牧所說的“杏花村”在徐州。其實,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並不是村名,而是指杏花盛開的村莊。

我們如果多讀一些古典詩詞,就可以發現,古代詩人們作詩,對於如村名山名之類地名,詩題和序中一般實用其名,而詩句中卻少實用,往往是以景色或特點來代替其名。我們假設那個有酒肆的村莊叫“北辛村”,杜牧詩句如果作“牧童遙指北辛村”,便顯呆板無味,而作“杏花村”,則景象明媚,意境頓出。此即古人常說的詩貴含蓄、忌直白,亦即今人所謂意象須佳。杜牧的《清明》詩,與許渾、溫庭筠等人詩,因為均是春日之作,其時杏花正開,所以多與楊柳對舉,指開有杏花的村莊為“杏花村”。宋代名詞人周邦彥《滿庭芳·憶錢唐》之“酒旗漁市,冷落杏花村”、王沂孫《一萼紅》之“羅浮夢覺,步芳影、如宿杏花村”,顯然均指杏花盛開的村莊。清代名家朱彝尊《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有“今年寒食又橫汾,又聽餳簫吹入杏花村”句,是汾河兩岸多有“杏花村”也。這種寫法常見於古人詩中。與“杏花村”用法相類者,是“黃葉村”。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陸遊《枕上偶成》:“放臣不復望修門,身寄江頭黃葉村。”又《夜行宿湖頭寺》:“卧載籃輿黃葉村,疏鍾杳杳隔溪聞。”清代敦誠《寄懷曹雪芹》:“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還有“綠楊村”,如李商隱《越燕二首》:“將泥紅蓼岸,得草綠楊村。”雍陶《塞路初晴》:“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詩人並不是說某村莊之名為“黃葉村”、“綠楊村”,而是以所見之景言之。這樣的用法還很多,如顧況《聽山鷓鴣》:“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李商隱《贈從兄閬之》:“荻花村裡魚標在,石蘚庭中鹿跡微。”來鵠《宛陵送李明府罷任歸江州》:“菊花村晚雁來天,共把離觴向水邊。”翁洮《和方干題李頻庄》:“海氣暗蒸蓮葉沼,山光晴逗葦花村。”方干《陽亭言事獻漳州於使君》:“平明疏磬白雲寺,遙夜孤砧紅葉村。”此外還有“桃杏村”、“橘柚村”、“薜荔村”、“苧蘿村”等等。更多見的是“夕陽村”,指夕陽下的村莊,而絕不是說那個村子叫“夕陽村”。詩人作詩的這種手法或曰習慣,至今亦然,如海南詩人周濟夫,便曾以“楝花村”指其家所在的加道村。

古人作詩填詞時,貴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時候,往往以自然景觀、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種意境來替代。所以,杜牧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詩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個開滿杏花的村莊。《四庫全書·杏花村志》中則點明:“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必以一村以實之,則話句反為滯相矣!”

由上述可知,杜牧若深秋時節重經作《清明》詩之地,並又有詩,則前曾沽酒的那個村莊,便不再是“杏花村”,而為“黃葉村”或“菊花村”了。明乎此,便知道杜牧所說的“杏花村”與地名並無關係。

湖北麻城杏花村

據專家學者考證,即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這是一座文化名村,風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誘人。隨着歷代文人的吟詠,早已聞名遐邇。北宋蘇軾貶謫黃州路經此處,意外地見到了隱居於此的友人陳季常。從此,他三次來杏花村飲酒賦詩,尤其是他撰寫的《方山子傳》,將此處記入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明清詩人也多有詩賦。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巨匾“杏花古剎”於村廟。

杏花村處在106國道和京廣—京九漢麻聯絡線旁,民風淳樸,好客多禮,村民住房仍保持着古代建築的風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晚唐著名詩人枚特寫的七絕《清明》,膾炙人口,歷來受人稱道。但詩中的“杏花村”卻眾說紛紜,或雲在山西的汾陽,或雲在安徽的池州貴池。其實,這“杏花村”卻是在齊安(湖北黃州)的麻城縣古鎮歧亭之旁。

歧亭處於洛陽至黃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來的古城,據光緒三年編輯的《麻城縣誌》載,這裏於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縣,梁置歧亭縣(為十八蠻縣之一),“古赤這後為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重鎮。”還載《唐書地理志》云:“麻城屬黃州齊安州。”又《讀史方輿紀要》云:“歧亭在縣西七十里,齊梁間為歧亭縣,變是蠻縣之一,今為歧亭鎮。明嘉靖中初高郡丞於此。”《黃州府志》載:“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歸陽城縣。元和三年(按:應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歸入黃岡。建中三年(按:應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復置。宋因之。元屬黃州路。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黃安縣治。”由此可見,古鎮歧亭歷來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現在,仍扼守漢麻公路,處於麻城、新洲(原屬黃岡)、黃陂、紅安四縣交界處。《黃州府志》還載:“杏花村在歧亭鎮北五里處,因是交通要道,杜牧過此賦詩,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過這裏呢?有詩有證。請看《題木蘭廟》:“彎弓片戰作男兒,夢裏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這是杜牧任黃州刺史時登木蘭山(當時屬齊安郡,今為武漢黃陂縣)為木蘭廟所題的詩。杜牧從黃州到木蘭山,必定此過杏花會。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憂解乏,正是這裏,宋代蘇軾謫遷黃州,也曾路過這裏,與隱居在杏花村的舊友陳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這裏流傳的民諺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裏有美人。”據《麻城縣誌前編》(卷之三)載,這裏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又名“黃酒”)“純以糯米釀者,其曲內無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淨餘滓,入瓷瓮固封貯之,經年色黃,味尤美。”這種醇酒方法流傳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據《復齋漫錄》記載,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後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詞人謝無逸也路過里,並於杏花村驛避上題《江城子》一首:“杏花村裡酒旗風,煙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橫,楊柳陰濃……”這與“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安徽池州杏花村

“清明時節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春遊貴池城西杏花村,寫下這首富有江南風情的傑作——《清明》詩。

跡以名傳。貴池秀山門外的杏花村,原只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詩名和他這首千古絕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號乳山)的七絕,抒出了千百年來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詩曰:“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迹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句,獨唱城外杏花村”(引自清《杏花村志》卷五)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牧之,京兆萬年縣(今陝西長安縣)人。有《樊川文集》傳世。他是我國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的傑出詩人。後人為區別於詩聖杜甫而稱他為“小杜”。他於會昌四年(844)九月從黃州(又名齊安郡,治今湖北黃州市)遷池州(又名池陽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會昌六年調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東)任刺史,在池州整整當了兩年州官,作出了許多德政善績,也留下了幾十篇珍貴的詩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給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層絢麗的光彩。這首優美動人、膾炙人口的《清明》詩,就是他在池州的代表作。

據《廣輿記》載:“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門外。杜牧詩‘遙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載:“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啟末年任池州大守、崇禎末年翟池太兵備道,兩度出守池州的顧元鏡(字韻穢)賦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紅杏添新色,黃壚憶舊時。遠山層作畫,好鳥解吹箎(古樂器)。偷得餘閒在,官錢換酒卮(古盛酒器皿)。”山西蒲州張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進士出任池陽郡同知(郡丞),后官至陝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職期間,“留意山水,賞表杜樊川遺迹,因自號曰。‘惜花人’”(見《杏花村志》卷四),並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聯曰:“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記載的第一個建設貴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實證明,杜牧筆下的“牧童遙指處”,就是池州貴池杏花村!

清代人郎遂(字趙客,號西樵子,一號杏花村)編輯《杏花村志》十二卷傳世。在我國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縣誌、山志,而為村立志者可謂鳳毛麟角,被搜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恐怕唯有貴池《杏花村志》(見《四庫全書》總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貴池先哲遺書》第二十五種《杏花村志十二卷》)。清代翰林院檢討侗(字展成,號悔庵)《題杏花村志》詩曰:“從來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編仙史記桃源。”(引自《杏花村志》卷五)清代名士、貴池棠溪鄉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為郎遂《杏花村志》賦詩曰:“著出名書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寧止一丘壑,還情如椽紀太平。”(引自《杏花村志》卷一)清代詩人、貴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詩曰:“相傳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兩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見,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詩后,歷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熱衷修建這一名村。

郎遂(1654—約1739)字趙客,號西樵子,貴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學家詩人。出生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少年由諸生入太學,以詩文名於時。他雖才華出眾,但不樂仕途,清康熙間攜兒輩讀書杏花村,出於對鄉土的熱愛,他開始了編纂《杏花村志》的龐大文化工程。他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月起稿,至康熙二十四年夏授梓成書,先後歷經11年。

在我國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縣誌、山志,而為村立志者可謂鳳毛麟角,被搜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恐怕唯有貴池《杏花村志》(見《四庫全書》總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貴池先哲遺書》第二十五種《杏花村志十二卷》了。

關於“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相關史實

1.清康熙年間,池州杏花村人郎遂編纂《杏花村志十二卷》。

2.自古在我國志苑中,有通志、府志、縣誌、乃至山志,而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並收入了《四庫全書*總目錄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貴池先哲遺書第二十五種*杏花村十二卷》。之後,於清末明初,池州人鬍子正編纂《杏花村志續集》傳世。

3.1979年版《辭海》中記載:“杏花村,在安徽貴池市西。向以產酒著名。《江南通志》載:唐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即指此。”

4.由崔乃夫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第五卷記載:“杏花村:在貴池市西郊。因村中十里杏林中,春來杏花盈村,故名。隋唐間又以黃公井水釀酒醇香,而以杏花酒肆聞名。1985年始廣植杏樹,現已一片杏花勝景。”

5.《嘉靖池州府志》中《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池州府志〉》記載:“杏花村在城西里許``````”

6.《貴池縣誌》五中記載“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門外里許``````”

7.貴池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貴池縣誌》記載:“杏花村位於貴池城西郊``````”

8.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由繆鉞著的《杜牧傳》中記載:“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杜牧由黃州遷池州任刺史,這一年他四十二歲``````”

9.中國歷代詩人選集16中周錫複選注的《杜牧詩選》

10.2003.3月《中國地方志》(總第134期)刊登作者郎永清的“‘杏花村’地望之爭辨析”寫到:“應該說,杜牧《清明》詩所吟,當屬安徽省貴池市西郊之杏花村。”

11.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馬春陽編著的《巧聯趣話》中記載“杜牧贈聯酒家女”、“杜牧池州試孟遲”

12.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89]34號“關於公佈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杏花村古井屬唐代古井。

13.2002年3月12日,“人民日報”第十五版報道了“天下第一詩村”,其中闡述了“位於池州程西的杏花村``````”

14.2002年3月16日香港《大公報》以一整版刊載《春風醉雨杏花村》一文和古今池州的彩色圖片,向世界隆重推介了安徽池州市杏花村!

15.2002年4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春風醉雨杏花村”的文章。

16.2002年4月12日,“人民日報”第十五版刊載了題為“最憶小杜‘杏花村’的文章。

17.2002年4月25日,“人民日報”第五版(海外版)報道了作者子牛的“情牽杏花村”,其中寫出了海外華僑華人詹曉榮先生如何從一位商人成為一名杏花村的“村民”。

18.2003年10月27日,“光明日報”b2版“市場旅遊”欄目報道了“貴池再現杏花村”,其中說道:“晚唐詩人杜牧所描寫的情景,十一期間在安徽貴池杏花村古井文化園裏再現,吸引了大批遊人。”

19.2003年10月26日,“經濟日報”第三版縣域採風板塊刊登“貴池又見杏花村”,其中寫道:“9月27日,安徽貴池杏花村復建工程在經過2年多的建設之後,終於正式開園了。”

20.原載20世紀80年代初《山西日報》“星期天”專欄第二期,刊登了作者劉緯毅的“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池州”文章,其中寫道:“這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是杜牧在堂弟會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時寫的”

21.2005年6月11日,新浪網〉新聞中心〉國內新聞中載有作者曹海峰的“數億巨資復建‘第一詩村’文章”報道了2005年6月10日池州“杏花村”復建工程舉行開工儀式的時事報道。

22.2003年11月14日,新華社網〉新華社新聞〉亞太專線轉載“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古韻在安徽池州復現”文章。

23.200年6月14日,網上發佈“安徽日報”記者潘峰文章“古杏花村復建工程動工”。

24.日本杏花村之旅——杏紀行第38歌集

25.2006年9月13日,國家工商總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裁定: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該公司商標“杏花村”與貴池杏花村商標“杏花村及圖”二者內容一致,並損害其合法權益的理由不成立,第1960307號“杏花村及圖”商標予以核准註冊。

26.,2009年11月2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對核准“杏花村及圖”商標異議複審裁定書審理終結,核准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至此,歷時7年的“杏花村”商標之爭塵埃落定,今後,國內外遊客要尋訪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均須來池州。

杏花村旅遊

杏花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目前註冊資金達75萬美金,主要經營旅遊設施開發、旅遊產品生產及經營,白酒生產經營,酒店業及相關配套服務,是一家集旅遊、餐飲、產品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公司,屬外商獨資企業,位於池州市西門轉盤古井文化園遺址處。公司以保護及利用杏花村古村落文化旅遊資源,提高池州旅遊服務為宗旨,實施生態旅遊城市的的旅遊規劃、服務等工作。

公司下設杏花村古井文化園、黃公酒壚、旅遊度假村等部門。公司以讓遊客全面了解古村文化內涵為目的,重點挖掘及利用古村內建築、水系、民俗、歷史、文化等資源,全方位開展旅遊接待、服務工作等。

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不斷推動杏花村復建工程的發展,向市場推出了自己的“杏花村”旅遊品牌,在海內外旅遊市場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為世人體驗“天下第一詩村”的古文化打開方便之門,同時也加快了池州作為旅遊生態城市的發展步伐。

杏花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專門為復建杏花村而設立,由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成立的,公司的使命:讓遊客感受多層次歷史文化。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傳播愛與快樂,創造美與和諧。公司的戰略定位:向遊客提供優越的旅遊環境、優質的服務征,建成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公司的目標:成為具有國際文化視野,具有整合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能力的優秀旅遊企業。

景區概況

煥園

煥園是宋代奉議大夫郎文韶入元朝時,隱居杏花村的居所稱“煥園”。從此,郎氏漸成杏花村之望族。其後人郎遂等在荒廢的煥園遺址上建數間房屋,以承先志,在這間古宅里郎遂歷經十一載,編寫了我國唯一一本以村建志的史書——《杏花村志》。故址早廢,新建的煥園又稱“郎遂故居”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杏花村老人,同時再現江南一帶的民居特色。

黃公井院

黃公井院,即杏花村千年古井——黃公井遺址所在地。黃公井又名香泉井,它的主人叫黃廣潤,所以在井圈上刻有“黃公廣潤泉”的字樣。這口井開鑿與唐朝,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井深9米,直徑達0.8米,內壁由古青磚壘砌而成;井水十分清澈,可直接引用。同時,這口古井也很有靈性,在古井文化園開工之際,曾泉涌一米之高,可謂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曲折迂迴,牆壁上繪有很多壁畫,栩栩如生,描繪的都是當時杏花村人的生活風貌。在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戲劇活化石——儺戲的表演片段、杜牧和官妓程氏對歌共舞的等其它的情景。

黃公酒壚

黃公酒壚,是杏花村古迹的聖地,名氣最大。酒壚茅舍坐落於紅杏從中,竹籬柴扉,迎湖而啟,烏柏樹梢,酒旗高挑,獵獵生風,令人未飲先醉。今日黃公酒壚是在其遺址上復建的,於2001年7月1日竣工開業。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型建築坐落在杏花村古遺址上。它以一流的仿古建築造型和經營模式,為池州杏花村景區恢復了一個亮點。以這座古式酒壚為載體,展示了唐代的酒文化、詩文化和飲食文化。

懷杜軒

懷杜軒,又名杜牧館。在這裏有杜牧的雕象和他的生平簡介。杜牧,字牧之、號樊川,陝西西安人,生於唐德貞元十九年,卒於唐宣宗大中七年(803—853),曾於會昌四年(844)九月至六年(846)九月出任池州刺史。在任期兩年內政績、口碑、心儀俱佳。不但努力減輕農民負擔,整頓社會治安,興修水利和保護九華山的寺廟作出貢獻。明代文人李歧陽為紀念杜牧,特在黃公井南立碑,題“杜刺史行春處”;後人為紀念杜牧也將池州許多地方以“杜”字命名,如杜湖、杜塢大橋、杜公祠等。靠近右側的展示櫃裏收有杜牧的家譜,杜牧在杜家是第二十二代,自從在池州留下一子杜荀鶴,至盡已發展到了第四十八代。館內還收集了很多與杏花村有關的史料,有《杏花村志》、《四庫全書》、《辭海》、《池州府志》、《貴池縣誌》等,以及全國多家權威媒體證實“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報刊。

“杏花村”一分為二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不僅為後世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也使“杏花村”名滿天下。全國有十多處杏花村,遍及江蘇、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清明》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裏?歷來各地爭論不休。

2001年,一位歐洲華商在池州申請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而此前已擁有“杏花村”酒商品類商標的山西汾酒公司隨之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異議。

今年元旦前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向池州寄來一份核准“杏花村及圖”商標異議複審裁定書。這場歷時7年的“杏花村”商標之爭塵埃落定,至此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一分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註冊商標引發地望之爭

1999年,匈牙利華僑詹曉榮先生從文化創意產業着手,經池州市政府批准啟動“杏花村“復建項目。

這位專註中華文化的華僑經考證后認為安徽池州杏花村才是《清明》詩句所指的“杏花村”,並於2000年在池州市成立安徽省黃公酒瀘餐飲娛樂有限公司,次年5月28日申請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註冊商標。

此後,該公司建造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和杏花村旅遊區,分別獲得國家AAA級旅遊資質認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然而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卻正在籌辦着中國山西首屆杏花村汾酒文化節,一場商標之爭不可避免的在山西和安徽兩地展開,而其背後“杏花村地望之爭”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山西:杏花村是“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2002年9月,就在國家商標局發佈“杏花村”旅遊服務類註冊商標初審公告期間,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2年9月29日、11月17日兩次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異議。

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在給國家商標局的異議理由中表示,他們公司早在2000年5月即已經成立了“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觀光旅遊、旅行安排等業務,而且,杏花村是1995年山西省旅遊局通過合法程序認定的“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由於與被異議人安徽省池州市黃公酒瀘餐飲娛樂有限公司商標指定服務類別內容完全一致,如被異議商標被核准註冊必將嚴重侵犯公司杏花村馳名商標的合法權益,勢必使消費者造成誤認、混淆、誤解。

池州:自古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據了解,池州城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其境內的杏花村唐代古井黃公井就是重要的歷史見證。

2003年5月15日,池州市政府專門發出關於申請“杏花村”旅遊服務類註冊商標的函。池州市政府認為,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認為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山西省汾陽縣境內,嚴重違背史實。杜牧《清明》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實指江南初春景象,非黃土高原上的山西汾陽。該詩指的“杏花村”在安徽省池州市境內的貴池,早有定論。自古以來在我國志苑中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

酒是山西的酒村是安徽的村

接到山西方面提出的異議后,國家商標局極為慎重,歷時7年多,先後經過審核和複審兩個階段,2009年11月23日,審理終結,核准安徽省池州市黃公酒瀘餐飲娛樂有限公司註冊“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

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認為,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的“杏花村”旅遊服務類商標的申請日期為2002年8月28日,時間上晚於安徽省池州市黃公酒瀘餐飲娛樂有限公司“杏花村”商標的申請註冊日期,且其被核准註冊的酒商品類服務與被異議商標指定使用的旅遊服務類服務不類似,故不能構成被異議商標註冊的權利障礙。至此這場歷時7年的“杏花村”商標之爭塵埃落定,而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也從此一分為二,“酒”在山西,“玩”在了安徽。(喬劍)

徐州杏花村

唐朝詩人杜牧在《清明》詩中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今人們對杏花村在何處頗有爭議。但宋代詩人蘇東坡,在任徐州知州后曾寫下:“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的詩句,對豐縣的杏花村作了註明。明《豐縣誌》載:杏花村按《古今詩話》:徐州古豐縣有杏花村,東去二十里。據民國時任教於史店(今華山鎮史店村)的尹子卿先生在講杜牧詩杏花村時講,杏花村即本村,村中老人講,明末村中仍有酒帘高懸,酒館羅布。盛時有99家酒罏,村中央一條南北大路,系當年99家酒罏雲集之區。1580年任豐縣令的庄誠曾寫道:“斷魂昔日尋沽處,異代而今尚有碑。勝地古來猶有跡,行人今去幾多時。年年二月過春雨,日日斜陽照酒旗。好問東風乘一便,牧童歌里泛清卮。”村中杏花一直繁茂,直到民國末年,每值春二三月,杏花盛開,新雨過後,妖艷欲滴,仍令人心醉不已,平添幾許春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逝水東流不復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逝水東流不復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三章 杏花村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