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羅斯近代化的奠基者

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羅斯近代化的奠基者

一、放逐在外

1672年,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出生於莫斯科,他是羅曼諾夫王朝沙皇阿列克謝一世與第二任妻子娜塔莉亞的獨生子。然而,宮廷中卻流傳着關於他血緣的流言蜚語,這主要源於他與其他兄弟截然不同的健壯與活潑。

在彼得年幼時,他的父親阿列克謝一世便去世了,隨後由同父異母的兄長費多爾三世繼位。但好景不長,費多爾三世也在不久後去世。此時,彼得的另一位兄長伊凡因天生遲鈍而無法勝任沙皇之位,於是在納雷什金家族的支持下,年僅10歲的彼得於1682年被擁立為沙皇,稱彼得一世。然而,這一舉動卻引發了彼得的異母姐姐索菲婭的不滿,她不甘心皇位被納雷什金家族把持,於是秘密策劃了一場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索菲婭利用沙皇御林軍——射擊軍的力量,圍攻了克里姆林宮,並殺害了彼得的舅舅納雷什金。隨後,在貴族的支持下,索菲婭將天生遲鈍的伊凡擁立為第一沙皇,自己則擔任攝政。而彼得雖然保留了第二沙皇的稱號,但卻被逐出莫斯科,與母親一同遷往郊外的普列奧布拉倫斯基村居住。

在被放逐的歲月里,彼得雖然無法系統地接受正規教育,但他卻展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他常與附近的外國僑民來往,並從他們那裏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這使他對西歐文化充滿了嚮往。此外,他還熱衷於與小夥伴玩軍事遊戲,建築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及攻防遊戲。這些經歷不僅培養了他的軍事才能,也為他日後的改革與擴張奠定了基礎。在普列奧布拉倫斯基村,彼得還組建了自己的嫡系禁衛部隊

二、政變奪權

1689年,對於年輕的彼得一世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這一年,他面臨著來自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的威脅。索菲婭曾作為攝政者統治俄國,並試圖通過策動射擊軍叛亂再次掌控權力。然而,彼得得到了及時的情報,意識到索菲婭的陰謀后,他迅速採取行動,在8月7日晚逃離普列奧布拉倫斯基村,前往謝爾蓋耶夫三聖修道院尋求庇護。這一舉動不僅顯示了他的機智和決斷力,也為他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來集結支持者。

彼得到達修道院后不久,射擊軍也緊隨其後包圍了修道院。面對這一危機,彼得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領導能力,他親自帶領侍從軍對抗射擊軍,並成功地將他們擊敗。隨着彼得勝利的消息傳開,越來越多的貴族和大臣選擇站在他這邊,最終導致索菲婭的計劃徹底失敗。作為懲罰,索菲婭被軟禁在修道院中,而彼得則正式掌握了政權。不過,初登大位的彼得並未立即全面接管國家事務,而是將其交給了自己的母親納塔利婭管理,同時由一些大貴族協助處理政務,而他自己則專註於個人興趣——造船和航海。

1690年,彼得與葉夫多基婭·費奧多羅芙娜·洛普欣娜的第一個孩子阿列克謝誕生。然而,由於阿列克謝從小受到了反對彼得改革的保守勢力的影響,導致父子間的關係十分緊張,這也預示着未來俄國改革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內部矛盾。

接下來的幾年裏,彼得開始了他的宏偉計劃——為俄國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1695年,為了獲得通往黑海的出海口,彼得組織了一次對亞速城的進攻。儘管俄軍人數眾多且士氣高昂,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海軍力量,未能阻止奧斯曼帝國通過海上向亞速城提供支援,最終這次遠征以失敗告終。從這次失敗中,彼得深刻認識到了擁有強大海軍的重要性。於是,他決定在頓河沿岸建立造船廠,着手構建俄國的第一支艦隊。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了1696年,彼得已經擁有了一支能夠執行任務的小型江河艦隊。同年,他再次發起對亞速城的攻勢。這一次,憑藉新建立的海軍力量,俄國軍隊成功切斷了奧斯曼帝國的海上補給線,對亞速城形成了有效的封鎖。最終,在彼得的堅定指揮下,俄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和平條約,同意將亞速城割讓給俄國。這不僅是彼得軍事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為俄國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標誌着俄國開始走向成為一個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歐洲大國。然而,儘管取得了亞速城,但黑海的戰略要地刻赤海峽仍由奧斯曼帝國控制

三、學習改革

1697年3月,彼得一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使團,由約250人組成,前往歐洲各國訪問。這次訪問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鞏固和發展與歐洲國家之間的反土耳其聯盟,以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二是招募外國的技術專家,包括水手、船長、造船和制炮專家等,並採購軍事裝備如大炮、纜索和工具等。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社會制度,彼得一世決定親自加入使團,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裝扮成一名普通的下士,以避免引起過多的關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歐洲期間,彼得一世展現了極高的學習熱情和開放態度。他在荷蘭的薩爾丹造船廠工作,親手參與船隻的建造過程,學習先進的造船技術。隨後,他又前往英國,參觀了當地的軍火工廠和海軍演習場地,甚至旁聽了英國議會的辯論,深入了解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及文化教育體系。這些經歷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為他後來推行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698年6月,當彼得一世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訪問時,俄國國內爆發了射擊軍的叛亂,他們要求重新擁立索菲婭為沙皇。得知消息后,彼得立即中斷了訪問,迅速回國鎮壓了叛亂。他採取了極為嚴厲的手段,處決了數千名叛軍士兵,並將其中一些人的屍體懸挂在索菲婭的窗外,以此作為警告。這一系列強硬措施有效地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但也暴露了他對反對勢力的不容忍態度。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意識到,短期內實現擴大反土同盟的目標並不現實,轉而將注意力轉向了北歐。當時,薩克森、丹麥等國與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爭端,這為俄國提供了介入的機會。1698年8月3日,彼得一世與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在烏克蘭的拉瓦進行了會面,雙方口頭達成了一致,共同反對瑞典。由此,俄國、薩克森、丹麥三國結成了“北方同盟”,為俄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1699年,彼得一世開始在國內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國家治理效率。他首先在莫斯科成立了市政廳,各地建立了自治署,以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務。接着,他廢除了舊有的領主杜馬,這是一個由貴族組成的諮詢機構,因其成員對彼得的改革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對態度。取而代之的是,彼得設立了由自己信任的人組成的辦公廳和樞密院,這些機構成為了國家決策的核心。此外,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改革,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職責,確保了中央政策的有效執行。通過這些改革,彼得一世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高效、統一的中央集權體制

四、北方戰爭

1700年7月,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約》,這一條約的簽訂為彼得一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使他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強敵——瑞典。8月8日,當彼得得知和約已經正式生效后,立即向瑞典宣戰。他親自率領3萬大軍,迅速包圍了瑞典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據點——納爾瓦城堡,這標誌着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然而,這場戰爭的開端並不順利。11月,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擊敗了俄國的盟友丹麥后,迅速帶領8000名精銳部隊趕到納爾瓦。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條件下,卡爾十二世指揮瑞典軍隊向數倍於己的俄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由於俄軍內部號令不一、組織混亂,儘管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依然難以抵擋瑞典軍隊的攻勢。最終,俄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超過1.5萬名俄軍士兵戰死,而瑞典方面僅損失了667人。這場慘敗不僅讓俄國幾乎陷入了滅頂之災,也震驚了整個歐洲。

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彼得一世並沒有灰心喪氣。他從失敗中深刻認識到俄國軍隊的軟弱渙散和裝備的落後。利用瑞典軍隊深陷波蘭戰事的有利時機,彼得一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軍事改革。他大規模徵集新兵,並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火槍使用訓練。同時,他還派遣貴族子弟前往國外學習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理論,並在國內開設各類軍事學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彼得一世非常重視軍官的選拔和任命,他根據才能提拔軍官,確保軍隊的指揮系統更加高效。此外,他還親自主持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和軍事條令,使俄軍的戰鬥力迅速提升。

為了彌補上一次戰爭中軍械的損失,彼得一世命令全國每三個教堂交出一口銅鐘用於鑄造大炮。僅僅一年時間,俄國就鑄造了300門大炮,極大地增強了俄軍的火力。經過這一系列改革,俄軍逐漸成為俄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軍隊。

1702年,彼得一世抓住瑞典軍隊主力遠征波蘭、波羅的海沿岸防務空虛的良機,率領大軍直奔涅瓦河口,先後攻克了瑞軍堅守的諾特堡和寧尚茨堡。這一系列勝利使得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軍手中,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1703年5月,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開始興建彼得堡和克琅施塔得要塞,這兩座要塞不僅為俄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海上基地,也成為日後俄國北方艦隊的中心。

1708年初,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率大軍大舉進攻俄國。面對來勢洶洶的瑞典軍隊,彼得一世採取了靈活的戰略,他命令俄軍實施戰略退卻,同時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和疲憊瑞典軍隊。到了秋天,卡爾十二世為了爭取烏克蘭的支持,決定南下進攻烏克蘭境內的波爾塔瓦要塞,卻將離自己只有100公里的後援部隊孤立在後方。彼得一世抓住這一機會,親率俄軍發動進攻,成功殲滅了9000餘名瑞典士兵,並繳獲了大量火炮和輜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709年6月28日凌晨2時,俄國與瑞典在波爾塔瓦展開了決定性的戰役。瑞典參戰兵力約2萬人,而俄軍兵力約為瑞典的兩倍,擁有上百門火炮。在戰鬥中,彼得一世親臨前線指揮,成功穩住了局勢。隨後,俄軍步兵開始反擊,騎兵則包圍了瑞典軍的兩翼。到中午時,瑞典軍隊開始撤退,最終演變成潰逃。瑞典殘部在撤退過程中被俄軍追擊,被迫投降。此役,瑞典軍隊被擊斃9000餘人,被俘1.8萬餘人,損失火炮32門和全部輜重,而俄軍戰死1345人,傷3290人。波爾塔瓦戰役不僅決定了北方戰爭的最終結局,也徹底終結了瑞典作為歐洲強國的歷史

1711年夏季,彼得一世率軍南征奧斯曼帝國,意圖進一步擴大俄國的影響力。然而,這次軍事行動並不順利。在普魯特河畔,俄國軍隊陷入了奧斯曼帝國和克里米亞汗國聯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由於彈盡糧絕,彼得一世不得不向敵人求和。7月12日,雙方簽訂了《普魯特和約》。根據條約,俄國必須將亞速及其附近地區歸還給奧斯曼帝國,拆除塔干洛格和第聶伯河上的要塞,並允許卡爾十二世安全通過俄國回國。雖然這次失敗對俄國的士氣造成了打擊,但彼得一世並沒有放棄他的擴張野心。

《普魯特和約》簽訂后,彼得一世調整了戰略方向,將主要的軍事行動集中在芬蘭,試圖逐步將戰場推進至瑞典本土。1712年至1714年間,俄軍在芬蘭取得了顯着進展。他們先後佔領了赫爾辛福斯(今赫爾辛基)、亞波、瓦扎和涅伊什洛特堡等重要城市和地區,控制了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的關鍵據點,為進攻瑞典本土奠定了基礎。瑞典軍隊被迫撤出芬蘭,失去了重要的防禦陣地。

1712年,彼得一世下令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新建的聖彼得堡,將宮廷、元老院、政府機關和外國使節全部遷至新首都。他還命令385戶貴族作為首批移民定居聖彼得堡,以加快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繁榮。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彼得一世對國家的控制,也推動了聖彼得堡的快速發展。

1714年8月,彼得一世親率俄國艦隊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了瑞典艾倫希爾德艦隊,取得了俄國海軍成立以來的首次重大勝利。彼得一世因此晉陞為海軍中將,這標誌着俄國海軍實力的顯着提升。同年,彼得一世還派遣布霍列茨中校率領遠征軍侵略中國西北的準噶爾地區,試圖擴大俄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1715年,彼得一世與皇太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的關係進一步惡化。阿列克謝周圍聚集了一批反對改革的人士,父子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彼得一世給阿列克謝寫了封信,要求他要麼改弦更張,真正成為合格的繼承人,要麼去當僧侶。阿列克謝選擇了後者,表示願意削髮為僧。然而,這只是他的一種策略,實際上他計劃逃離俄國。

1716年,彼得一世再次訪問西歐,尋求更多的技術和政治支持。11月,阿列克謝趁機化名逃往奧地利,希望得到奧地利皇帝查理六世的庇護。俄國政府迅速查明了阿列克謝的下落,並採取行動。

1717年5月,彼得一世率代表團赴巴黎與法國政府舉行會談。7月1日,彼得一世派遣托爾斯泰和魯勉采夫前往維也納,與奧地利皇帝交涉阿列克謝事件。8月,俄、法、普三國簽訂《阿姆斯特丹條約》,規定法國不再向瑞典提供軍事和其他物資援助,使瑞典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同年,彼得一世還派遣遠征軍侵略希瓦汗國,但未能成功。

1718年1月,阿列克謝在托爾斯泰的陪同下回到了莫斯科。隨後,彼得一世命令組建了一個127人的最高特別法庭,對阿列克謝的出逃事件進行審訊。5月,俄瑞雙方在阿蘭群島開始和談,擬定了和約草案。6月24日,阿列克謝被判處死刑,兩天後在牢房中死去。11月30日,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挪威的腓特烈漢姆包圍戰中被殺,由他的妹妹烏爾莉卡·埃莉諾拉繼位。新女王在英國的支持下拒絕和談,俄瑞談判一度中斷。

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國和瑞典簽訂條約,承諾對瑞典進行經濟和軍事援助,幫助瑞典奪回被俄國佔領的領土。然而,出於商業利益考慮,英國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幫助瑞典。俄國看穿了英國的虛張聲勢,繼續在波羅的海擴張勢力。1720年7月,5000名俄軍在駐有英國分艦隊的格林汗登陸,摧毀了瑞典沿岸設施。7月27日,俄國艦隊在克琅加姆島取得重大勝利,繳獲了4艘三桅巡洋艦、104門大炮和407名官兵。同時,俄國展開外交攻勢,邀請瑞典王位的有力競爭者霍爾施坦公爵訪問彼得堡,並許諾將彼得一世的妹妹嫁給他,以影響瑞典的對俄政策。

1721年4月至8月,俄瑞雙方在芬蘭尼斯塔德城舉行和談。談判初期,俄國通過軍事壓力迫使瑞典接受其領土要求。8月30日(一說9月10日),俄瑞雙方在芬蘭簽訂《尼斯塔德和約》。根據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獲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10月22日,俄國參政院為表彰彼得一世在外擴張中的“赫赫戰功”,尊奉他為皇帝,授予他“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的稱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五、向東擴張

1722年,彼得一世在經歷了皇太子阿列克謝的叛國事件后,於2月25日頒佈了新的王位繼承法。這一法令廢除了傳統的王位繼承原則,規定在位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王位繼承人,並且可以在必要時更換已指定的繼承人。這一改革打破了傳統的世襲制度,加強了彼得一世對王位的控制,同時也為未來的王位繼承留下了更大的靈活性。

同年,彼得一世繼續向東擴張。他派遣翁科夫斯基出使中國西北的準噶爾地區,企圖收買準噶爾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以擴大俄國在亞洲的影響力。這一外交行動反映了彼得一世對東方的興趣和野心。

在北方戰爭期間,彼得一世對波斯的領土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722年5月13日,彼得一世親自率軍從莫斯科出發,前往波斯。俄國在裏海沿岸部署了5萬多人的軍隊,並配備了一支由80多艘艦船組成的裏海分艦隊。8月,俄國軍隊成功佔領了傑爾賓特,彼得一世隨即返回俄國,而俄軍則繼續推進,陸續攻佔了裏海西南沿岸的吉良省勒什特等地。

1723年7月,俄軍進一步佔領了巴庫。9月12日,波斯和俄國簽訂《彼得堡同盟條約》。根據條約,波斯將裏海西岸和南岸的整個地區劃歸俄國,包括傑爾賓特和巴庫。作為交換,俄國承諾幫助波斯趕走阿富汗人,並平定所有叛亂。這一條約不僅大大擴展了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的領土,也增強了俄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然而,這一行動引起了奧斯曼帝國的強烈抗議。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奧斯曼帝國以戰爭威脅俄國,試圖阻止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的擴張。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在西伯利亞南部的擴張也在繼續。1723年,俄國軍隊佔領了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並派遣探險隊一直向東到達白令海峽。這一系列行動使俄國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進一步鞏固了彼得一世的統治地位。

1724年5月7日,彼得一世為自己的妻子嘉芙蓮舉行了加冕禮,正式冊封她為皇后。6月12日,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君士坦丁堡簽訂條約。根據條約,高加索西南地區的埃里溫、大不里士、卡茲溫斯克和舍馬哈劃歸奧斯曼帝國,而俄國則繼續保有《彼得堡同盟條約》中規定的裏海西、南岸地區。這一條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俄國在高加索地區的擴張,但也確保了俄國在裏海地區的利益。

同年晚些時候,彼得一世發現自己的妻子嘉芙蓮與高級宮廷侍從官威廉·蒙斯有曖昧關係。此外,蒙斯還被指控犯有貪污和盜竊國家財產的罪行。這些問題激怒了彼得一世。11月14日,威廉·蒙斯被斬首處決。隨後,彼得一世發佈敕令,禁止大臣們執行皇后的任何指示或建議,並關閉了負責管理皇后財產的機構。

六、彼得之死

彼得一世的晚年充滿了艱辛和病痛,但他始終保持着對工作的高度熱情,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希望。1724年,彼得一世的身體狀況已經開始惡化,他患上了尿毒症,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疾病,嚴重影響了他的健康。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彼得一世依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並沒有放慢自己的步伐,仍然堅持處理國家大事,親自參與各種政務活動。

1724年秋季的一天,彼得一世在芬蘭灣巡視時,發現一艘船在沙洲上擱淺,幾名士兵面臨生命危險。儘管當時的天氣非常寒冷,彼得一世還是毫不猶豫地跳進了冰水中,奮力營救那些士兵。這一英勇的行為雖然挽救了士兵的生命,但也使彼得一世受了風寒,引發了高燒。入冬以後,彼得的病情迅速惡化,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差。

儘管醫生們竭盡全力治療,彼得一世的病情在一段時間內有所好轉。然而,由於他始終不肯休息,繼續投入繁重的工作,病情再次急劇惡化。1725年1月,彼得一世的健康狀況達到了最糟糕的地步。病痛的折磨讓他經常感到痛不欲生,他的腳部也開始出現膿瘡,並逐漸潰爛。這些癥狀不僅增加了他的痛苦,也使他的身體狀況更加脆弱。

1725年2月8日(儒略曆1月28日),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去世,享年52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第52章 彼得大帝:俄羅斯近代化的奠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