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者的遺產與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第34章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者的遺產與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一、天才降生

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在馬其頓王國的行政首都佩拉,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與伊庇魯斯的奧林匹婭斯的兒子。從小,亞歷山大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腓力二世非常重視兒子的教育,特別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擔任亞歷山大及其貴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導師。亞歷山大對荷馬的《伊利亞特》情有獨鍾,特別是其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和傳說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這些英雄形象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前340年,腓力二世出征拜占庭城邦,16歲的亞歷山大代父統治馬其頓,並成功鎮壓了北部Maedi部落的起義,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這一事件不僅展示了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也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前338年,腓力二世在拜占庭受挫,導致希臘城邦中出現了大規模的反馬其頓叛亂。雅典和底比斯兩大城邦結成同盟,準備對抗腓力二世。腓力二世領導色薩利、伊庇魯斯、埃托利亞、北福基斯、羅克里斯等盟軍,與雅典、底比斯展開了決定希臘命運的喀羅尼亞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年僅18歲的亞歷山大擔任聯軍的左翼(一說右翼)總指揮。他抓住戰機,果斷突入敵陣,全殲了底比斯的精銳部隊“聖隊”,並從背後直接打擊了敵人,為馬其頓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這場戰役不僅鞏固了腓力二世在希臘的統治地位,也使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然而,家庭內部的矛盾很快浮出水面。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婭斯離婚,迎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的侄女克利奧帕特拉。這一舉動引發了亞歷山大的強烈不滿。在腓力二世與克利奧帕特拉的婚禮酒會上,阿塔魯斯發表了一番言論,暗示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亞歷山大憤怒地質問阿塔魯斯:“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說完便將手中的酒杯向阿塔魯斯扔去。腓力二世見狀,怒不可遏,拔劍欲向亞歷山大攻擊,但由於醉酒而站不穩,從椅子上摔了下來。亞歷山大嘲諷道:“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跳不過去。”

這一事件后,亞歷山大母子被腓力二世驅逐,回到了伊庇魯斯。亞歷山大的繼承權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腓力二世很快就意識到,亞歷山大不僅是他的兒子,也是未來馬其頓王國的希望。不久之後,腓力二世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二、登基之初

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克麗歐佩特拉和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上,被近身護衛官帕薩尼亞斯刺殺身亡。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震驚了整個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迅速反應,指責此事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後來以此為理由發動了對波斯的進攻。

腓力二世的去世使馬其頓陷入了權力真空。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臣安提帕特推舉為新國王,稱亞歷山大三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亞歷山大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措施。他利用在佩拉的優勢,通過主持腓力二世的葬禮和宣佈減少稅收的政策,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同時,他以參與腓力二世暗殺的罪名處死了埃羅普斯的兩個兒子,又以策謀顛覆的罪名處死了同有繼位權的阿明塔斯。奧林匹婭斯則殺死了克利奧帕特拉和她擁有繼位權的兒子,徹底消除了潛在的威脅。亞歷山大成為了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

然而,腓力二世的去世也給了雅典和底比斯等希臘城邦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雅典在德摩斯梯尼的領導下,再次掀起了反馬其頓的鬥爭。伯羅奔尼撒各邦(除麥加洛波利斯和美塞尼亞外)也團結在斯巴達之下,展開反馬其頓的鬥爭。面對這種局面,亞歷山大迅速採取行動,首先鎮壓了馬其頓貴族的謀叛,然後率軍南下,越過溫泉關,進入福基斯,在特爾斐召開近鄰同盟會議,重掌腓力時代盟主的大權。接着,他進軍伯羅奔尼撒,控制了斯巴達以外的各邦。雅典雖然沒有直接受到亞歷山大的軍事打擊,但也因懼怕其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得不派使節向亞歷山大請罪,承認他為希臘的霸主。

前336年秋,亞歷山大在科林斯召開希臘同盟大會,除斯巴達外各邦皆有代表參加。會上,亞歷山大被任命為反對波斯的聯盟統帥,領導對波斯的復仇戰爭。然而,亞歷山大並沒有立即發動對波斯的進攻,他認為在進軍之前,必須掃蕩北部和西部,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確保後方基地馬其頓的安全。

前335年,亞歷山大親自率軍出征馬其頓北部的色雷斯,為東征小亞細亞穩固北部防線,並報復前338年當地特里巴利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襲和戰利品的盜竊。在多瑙河打敗特里巴利后,亞歷山大繼續進軍,打敗了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人。然而,就在亞歷山大在北方征戰之際,希臘各邦誤傳他已在多瑙河戰場陣亡。底比斯率先起事,殺死留駐的馬其頓官員,圍攻駐紮在衛城卡德米亞的馬其頓軍。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各邦也加入了反馬其頓運動,但態度較為謹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亞歷山大聞訊后,迅速從伊利里亞趕回,僅用了14天便抵達底比斯。底比斯的抵抗迅速失敗,城市被徹底摧毀。亞歷山大將底比斯的國土分給盟友,並將大部分底比斯居民賣為奴隸,只有神廟和詩人品達的住所幸免於難。港口被封鎖的雅典隨後也放棄了抵抗,希臘各邦紛紛派使節向亞歷山大謝罪。不到兩年的時間,亞歷山大就穩固了他在希臘的地位。在科林斯召開的希臘同盟大會上,各邦重申擁立亞歷山大為希臘盟主,支持他東征波斯。儘管在亞歷山大東征期間,希臘各邦仍有反馬其頓的運動,但均未能成功。

三、初戰告捷

前334年,亞歷山大以馬其頓和希臘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出征小亞細亞,標誌着他東征波斯的開始。這次遠征不僅是為了報父仇,更是為了“解放”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以及滿足馬其頓貴族和希臘奴隸主從戰爭中掠奪領土、財富和奴隸的慾望。亞歷山大帶着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至40,000步兵和4,000至5,000騎兵,以及160艘戰艦,渡過了希里帕(今達達尼爾海峽)。儘管國庫空虛,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但這並未阻擋他的決心。

亞歷山大首先訪問了特洛伊,與將軍帕曼紐帶領的其餘部隊會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進軍。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已經獨立於波斯,不希望被“解放”,而亞歷山大的部隊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波斯的希臘雇傭軍統帥、羅德斯的蒙農建議焚燒周邊的田地,但波斯地方總督出於對財產的憐惜,未採納這一建議。

波斯邊疆省份的三位總督,包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駙馬,聯兵4萬人(其中2萬波斯騎兵,2萬希臘雇傭兵)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庫斯河與亞歷山大正面交戰。這是亞歷山大和波斯軍隊的第一次交鋒。波斯軍佔據格拉尼庫斯河右岸高地,嚴陣以待。亞歷山大不顧軍隊長途跋涉的疲勞,親率近衛部隊“夥友騎兵”強行渡河,與波斯騎兵交戰。在戰鬥中,亞歷山大表現出非凡的勇氣,他的頭盔和帽纓甚至被一位波斯總督的戰斧劈掉。然而,亞歷山大的勇敢和指揮才能使他迅速扭轉了局勢。波斯軍潰敗,兩位總督被殺死,2000多人被俘(多為希臘雇傭兵)。

為了恐嚇為波斯人效勞的希臘雇傭兵,亞歷山大在戰場上屠殺了大部分希臘雇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還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題字曰:“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

儘管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亞歷山大仍對波斯軍隊致以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他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以下幾個原因:

訓練有素的軍隊: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戰鬥力遠超波斯軍隊。馬其頓的方陣步兵和“夥友騎兵”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能夠迅速適應各種戰鬥環境。

傑出的指揮才能:亞歷山大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戰術家。他能夠根據戰場情況迅速做出決策,靈活調整戰術,使部隊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和戰鬥力。

英勇無畏的精神:亞歷山大本人具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在每場戰鬥中,他總是身先士卒,與士兵們共同面對危險。這種冒險的戰術雖然使他多次受傷,但也極大地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士兵們看到他們的領袖與他們生死與共,更加堅定了勝利的信念。

四、直取埃及

前333年,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中大敗波斯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場戰役不僅鞏固了他在小亞細亞的統治地位,也為他進一步南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鋪平了道路。伊蘇斯戰役后,亞歷山大意識到波斯的海軍優勢對他的後勤補給構成了嚴重威脅。然而,當時的希臘並沒有足夠的艦隊來挑戰波斯的制海權。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從陸地上攻佔所有東地中海的港口和基地,從而削弱波斯的海上優勢。同時,為了減輕維持艦隊所需的財政負擔,他將艦隊遣回馬其頓。

亞歷山大從現代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南下征戰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採取了相對溫和的政策,對當地的希臘城邦免除貢賦,允許自治。因此,許多城邦視他為解放者,紛紛歸順。然而,在米利都和哈利卡爾納索斯,他遇到了希臘雇傭軍的頑強抵抗。經過激烈的戰鬥,馬其頓軍最終佔領了這兩座城市。

前333年,亞歷山大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同年秋天,他繼續向敘利亞北部挺進。此時,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自率軍迎戰,從亞洲腹地徵調大軍迂迴到亞歷山大的背後,切斷了馬其頓軍的供應線。前333年11月,亞歷山大回身面對大流士的優勢兵力,在伊蘇斯城附近與波斯軍隊發生了激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流士三世利用地形優勢,擺開陣勢,準備以逸待勞。亞歷山大則在中路和左翼牽制了波斯的步兵主力,隨後集中優勢兵力,直搗波斯中軍。據記載,大流士三世在亞歷山大的攻勢下棄車上馬,倉皇逃竄。由於主帥脫逃,波斯中軍動搖,全軍迅速崩潰,幾乎被全殲。亞歷山大佔據了大流士的軍營,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

戰後,為了鞏固側翼,防止補給線被波斯人切斷,亞歷山大沒有立即追擊,而是回身繼續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許多腓尼基城市不戰而降,但島嶼城邦推羅憑藉易守難攻的地勢,進行了堅決的抵抗。經過7個月的艱苦圍攻,亞歷山大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錐等當時所有先進的攻城武器,終於攻克了這座城市。城破后,推羅居民遭到了殘酷的屠殺,8000人陣亡,人被賣為奴隸。

在圍攻推羅期間,大流士曾向亞歷山大提出媾和,表示願意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賠償塔蘭特,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亞歷山大。然而,亞歷山大自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拒絕了這一提議。

前332年冬天,亞歷山大繼續南下,征服了加沙,侵入埃及。由於長期遭受波斯人的壓迫,波斯在埃及的統治者認為大流士大勢已去,僅在兩個月的圍攻后,波斯駐埃及總督馬扎凱斯便主動投降。亞歷山大在埃及採取了征服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他任命了兩名埃及人為政府首腦,而將軍事和財政大權交給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掌握。亞歷山大特別注意籠絡埃及的宗教勢力,對祭司大獻殷勤,慷慨饋贈。為了表示對埃及神只的尊崇,他穿越茫茫沙漠前往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進行了一次極其隆重的拜謁。埃及的祭司在感激之餘,宣佈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為太陽神阿蒙的兒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這次西瓦之行給亞歷山大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後人對此有許多揣測和渲染,甚至傳說阿蒙神曾諭示他將戰勝一切敵人,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

此外,亞歷山大還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了一座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

五、征服波斯

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在埃及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后,北上向波斯腹地進發,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貝拉城附近的高加米拉(Gaugamela)平原上,亞歷山大統領40,000步兵和7,000騎兵,面對御駕親征的大流士三世召集的波斯帝國各部族軍隊。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認為波斯軍數量達100萬,另一歷史學家阿里安則說是40,000騎兵、100萬步兵、200輛大鐮刀戰車、15頭戰象。這些數字顯然是誇大了的,保守估計波斯軍的實際兵力約為10萬步兵和4.5萬騎兵。

10月1日清晨,雙方開始交戰。波斯軍首先發動攻勢,大流士命令綁着鋒利刀劍的戰車全力沖撲過去,希望以數目眾多、裝備精良的戰車一舉擊潰馬其頓的方陣。然而,亞歷山大事先對馬其頓軍隊進行了精心部署,當波斯戰車進攻時,馬其頓軍隊讓開一條通路,聽任其穿越而過。疾馳而過的波斯戰車未能對馬其頓的密集方陣造成多大危害,反而遭到預先埋伏好的馬其頓弓箭手的迎頭射擊。主力戰車兵的撲空使波斯隊形混亂,失去自製。這時,亞歷山大率領輕快的騎兵,向波斯軍隊的左翼猛衝過去。波斯軍頓時陣勢大亂,潰不成軍。大流士帶領殘軍逃往米底,波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高加米拉戰役的勝利,標誌着波斯帝國的崩潰。前330年,亞歷山大繼續向東推進,佔領了巴比倫。為了籠絡人心,亞歷山大對巴比倫的神只表示尊崇,特令修復主神馬都克的廟宇。不久,他又侵佔了波斯首都蘇薩和波斯波利斯,深入到波斯帝國的腹地。亞歷山大在此進行了驚人的擄掠,洗劫了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奪得無數金銀和財寶。僅在波斯波利斯的金庫中便掠得120,000塔蘭特的財寶。巨額的金銀財寶被源源不斷地送往馬其頓或賞賜給將士。亞歷山大借口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聖地的“侮辱”,下令焚毀了波斯國王的王宮(一說是亞歷山大在王宮中舉行盛大酒宴時,由於不慎引起大火)。

此後,亞歷山大移兵北上,展開長途奔襲,佔領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Ecbatana,今伊朗哈馬丹)。為了追蹤大流士三世,他率軍經過險峻的山嶺和無水的荒漠,於前330年來到了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地區。這時,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Bessus)擁兵自立,擒殺了大流士,自稱波斯國王。不久,貝蘇斯為共謀者所棄,被亞歷山大擒獲。亞歷山大召開了有巴克特里亞貴族參加的審判大會,並以公訴人身份指控貝蘇斯對自己的君主和親戚大流士下毒手。他把自己打扮成波斯帝國政制的維護者,依照波斯習慣處貝蘇斯以極刑。亞歷山大找到大流士三世的屍體,按照國王禮儀將其安葬在波斯王室的墳墓中。大流士三世死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便告終結。亞歷山大以其“合法繼承人”自居,迎娶了大流士的長女為妻,並將她的妹妹許配給愛人赫費斯提翁。這樣,他們的後代就是表親關係。亞歷山大還為80名馬其頓侍衛挑選了妻子,這些女子均來自波斯和米底的貴族家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征服波斯東部后,為了震懾東方的反抗,亞歷山大繼續興師北上,轉戰於中亞。前329年,亞歷山大經過烏滸河(今阿姆河),來到了粟特。在攻佔首府撒馬爾罕時,亞歷山大遭到粟特部落的激烈反抗。同年,錫爾河上游爆發了斯皮塔米尼斯的粟特部落大起義。斯皮塔米尼斯剛毅果敢、行蹤詭秘,曾經率領一支游牧軍隊擊敗了亞歷山大的一支別隊,並且攻陷了亞歷山大的一些堡壘。亞歷山大了解到事情的嚴重性后,對其展開軍事上的圍捕,並且對當地的叛亂勢力進行殘酷的鎮壓。期間亞歷山大在錫爾河之戰中還擊敗了西徐亞人的游牧騎兵,使其首領臣服。斯皮塔米尼斯與亞歷山大周旋了一段時間后,終於被亞歷山大指派的部將科納斯徹底擊潰,被當地人獻出后被處死。

主要對手被消滅后,亞歷山大着手鎮壓各地的叛亂,在索格迪亞納岩的戰役中展現了他率領的部隊的山地作戰能力,俘虜了當地的貴族和反叛首領、粟特人阿克雅提斯的家眷,並且一改其在此地區的殘酷風格,接納戰俘,並且打算正式迎娶阿克雅提斯的女兒羅克珊娜。阿克雅提斯得知消息后,親自上門投降,至此東方行省的戰役徹底結束。亞歷山大以盛大的婚禮迎娶羅克珊娜為妻。他試圖將馬其頓希臘人和亞洲人融為一體,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世界之主。他將3萬名亞洲男孩訓練成希臘式的戰士,授予赫費斯提翁波斯式的頭銜和職位。

亞歷山大明白,僅靠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軍事力量,是無法統治廣袤的帝國疆土的。隨着征戰的勝利,統治地區的擴大,亞歷山大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並且都用亞歷山大命名,派兵駐守。此外,他越來越多地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擢用東方的降臣,招募當地人補充軍隊。亞歷山大採用了東方豪華闊綽的禮儀,頭戴波斯王冠,身穿米底絳袍,並要他周圍的臣民向他行匍匐禮,下跪磕頭。這些做法在馬其頓的將領和士兵中引起了強烈的不滿,不滿情緒後來演變為反亞歷山大的“陰謀”和嘩變。亞歷山大用極其嚴厲的手段懲辦軍中的反對者,甚至不惜誅殺一些戰功卓着的老將和近臣。曾經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救過亞歷山大的克利托斯,因為諷喻亞歷山大,被他在宴會上親手用矛刺死。老臣帕曼紐和他的兒子菲羅塔斯,亞里斯多德的外甥、歷史學家卡利斯特涅斯都先後喪生。亞歷山大的這種做法在馬其頓和希臘遠征軍內造成了越來越大的裂痕。

六、止步印度

在征服了整個波斯后,亞歷山大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新領土的統治方法。然而,他的征服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前327年,亞歷山大繼續揮軍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這一次,他的目標是印度。

亞歷山大率領的軍隊在進入印度后,迅速推進到了印度河以東的海達斯佩斯河。在這裏,他遇到了印度國王波拉斯的軍隊。波拉斯的軍隊裝備了戰象,這是一種亞歷山大從未見過的武器,給馬其頓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然而,亞歷山大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靈活的戰術,最終在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擊潰了波拉斯的軍隊。

在這場戰役中,波拉斯的軍隊在數量上佔有優勢,而且戰象的加入使戰場形勢更加複雜。亞歷山大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將部隊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對付不同的敵人。他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波拉斯的中軍,同時命令步兵方陣抵擋戰象的衝擊。儘管戰象給馬其頓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亞歷山大的部隊最終還是突破了波拉斯的防線,迫使波拉斯退卻。

戰後,亞歷山大對波拉斯的勇敢和尊嚴深感欽佩,決定釋放被俘的波拉斯,並恢復他的王位。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波拉斯的忠誠,也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和支持。通過利用西北印度各邦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亞歷山大軟硬兼施,迅速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

然而,隨着亞歷山大繼續深入印度的心臟地帶,他的軍隊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長期的緊張作戰使士兵們疲憊不堪,加之對印度熱帶氣候的不適應和軍中瘟疫的流行,士兵們的士氣逐漸低落。他們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士兵們舉行了集會,甚至發生了嘩變。這種情況迫使亞歷山大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計劃。

最終,亞歷山大決定只留下一部分人駐守戰略要地,將大部分軍隊撤出印度。他制定了詳細的撤退計劃,將軍隊分為兩路。一路由海軍將領奈阿爾科斯率領,取海道沿伊朗海岸進入波斯灣。另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伽德羅西亞和卡曼尼亞沙漠而歸。

在撤退過程中,亞歷山大繼續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他沿途擊敗了不服從他的部落,確保了撤退路線的安全。儘管撤退過程充滿了艱辛,但亞歷山大始終保持着對軍隊的控制,確保了撤退的順利進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回到巴比倫后,亞歷山大並沒有停止他的探索精神。他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的入海口,尋找波斯灣,並繪製海岸地形圖。他還想查清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這些探險活動不僅豐富了當時人們對地理的認識,也為後來的航海和探險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前324年初,馬其頓海陸兩軍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會師。由於歸途中的大量消耗,亞歷山大的軍隊已所剩無幾。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到此結束。

七、短暫穩定

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之旅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和政治融合的嘗試。在公元前326年,隨着他擊敗了印度的波斯總督,亞歷山大開始意識到,僅靠武力無法長久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為了鞏固統治,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

首先,亞歷山大將按照馬其頓模式訓練的波斯士兵納入自己的軍隊中,這一舉措旨在打破傳統的敵對觀念,建立一種新的共同身份感。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波斯人感到自己是帝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被征服者。同時,這也是一種實用主義的選擇,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馬其頓老兵選擇返回故鄉,而招募當地士兵可以有效補充軍力。

更重要的是,亞歷山大試圖通過個人行為示範來推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最着名的例子是在蘇薩舉行的盛大宴會,期間他親自迎娶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並鼓勵手下的將領們也與當地的貴族女性成婚。

八、英年病逝

亞歷山大大帝的突然離世不僅終結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也為之後的混亂局面埋下了伏筆。公元前323年6月,正值壯年的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病倒,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惡性瘧疾所致,也有研究指出可能是中毒。無論真相如何,這位偉大的征服者在短短十幾天後便撒手人寰,年僅33歲。他的猝然離去使得龐大的帝國瞬間失去了核心,留下了權力真空。

亞歷山大去世前並未明確指定繼承人,據說在被問及誰應接替王位時,他只留下了“給最強者”的模糊回答。這樣的遺言無疑加劇了內部矛盾。實際上,亞歷山大留下的直接繼承者是他那昏庸無能的異母弟弟阿瑞斯托布魯斯以及未出生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顯然,這兩人均無力掌控局勢,也無法獲得將領們的廣泛支持。

於是,亞歷山大的主要將領們紛紛開始爭奪權力。其中最為顯着的是佩爾狄卡斯、安提帕特、托勒密、塞琉古和安提柯等人。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很快演變成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內戰,史稱“繼業者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導致了大量無辜生命的喪失,更使得原本統一的帝國逐漸分裂。

繼業者戰爭期間,亞歷山大家族成員幾乎全遭不幸。他的母親奧林匹婭斯、妻子羅克珊娜及其兒子亞歷山大四世相繼被殺,標誌着亞歷山大血脈的斷絕。最終,在一系列激烈的爭鬥之後,到公元前301年,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被三大勢力所瓜分:托勒密佔據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控制了敘利亞、巴比倫等地,建立了塞琉古帝國;安提柯則掌控了馬其頓和希臘地區,形成了安提柯王朝。這三個王國以及其他較小的國家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希臘化世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章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者的遺產與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