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做人難,求人更難。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
咱們的則天大聖皇后最近就很開心。
老公病了,兒子死了,政敵倒了,就連軍權都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自己的手中。
清河崔氏被夷三族,崔氏在朝堂中的勢力更是被連根拔起。
來俊臣更像是脫韁的瘋狗,在清河郡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狄仁傑見不慣來俊臣的做法,連上七道奏摺彈劾;然而武則天的回復卻只有兩句話:
“皇上和本宮的兒子死了!”
“大唐的太子死了!”
狄仁傑默然。
大唐太子被燒死在清河驛館,屍骨無存;大唐皇帝因為此事悲痛欲絕,聖體垂危。
這已經不是謀殺,而是事實上的謀反叛國。
眾所周知,朝廷平叛,不需要任何理由。
若是換成太宗皇帝在世,恐怕整個五姓七望都得傷筋動骨。
相比之下,李治和武則天僅僅只對清河崔氏動手,已經很克制、很仁慈了。
而這,也是朝中大臣一致選擇沉默的原因。
槍打出頭鳥,誰也不願意在這種時候去觸二聖的霉頭。
更何況,這次事件,李治和武則天從頭到尾都在按規則辦事;而清河崔氏,恰恰是自己違反了權力遊戲的規則。
被滅族,一點兒都不冤。
“狄大人,我早就說過了,哪怕把清河郡的人都殺光了,皇後娘娘也不會對我有任何懲罰。”
來俊臣施施然走進狄仁傑的房間,身上還散發著濃郁的血腥味。
狄仁傑眉頭緊皺,下意識地握緊雙拳,強壓心中的怒火,道:“來大人,崔家三歲以下的孩子,可以不殺嗎?”
“當然——”
來俊臣笑眯眯地說:“不可以!”
“你!”
“狄大人,你也是飽學之士,難道沒聽過趙氏孤兒的故事嗎?”
來俊臣端起茶盞,淡淡道:“斬草不除根,必留後患。”
狄仁傑怒視着來俊臣,咬着牙道:“來大人,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你今日種下這般殺孽,就不怕日後被清算嗎?”
“清算?呵呵。”
來俊臣吹了吹熱氣,滿不在乎地說:“狄大人,難道你還不明白嗎?”
“如今的世道,是吃人的世道。”
“若要好活,便不得好死;若要好死,便不得好活。”
……
……
皇宮內,武則天和朱璉相對而坐。
御花園中的牡丹,開得正濃。
如今的長安雖然尚未達到開元年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巔峰;但那隱隱間散發出來的盛唐氣象,卻遠不是紙醉金迷的汴梁可媲美的。
朱璉看着滿園的牡丹,心中又嚮往、又感嘆、又哀怨。
只有經歷過國破家亡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國泰民安、海清河晏這八個字,有多麼的來之不易。
朱璉喃喃道:“如此大唐,當真讓人留戀。”
“正如人會逐漸衰老,王朝也會漸漸腐朽。”
武則天漫不經心地說:“晚唐時期的長安,比起靖康年間的汴梁,也好不到哪去。”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從秦漢到隋唐,其實都一樣。
“武後娘娘倒是看得開。”
“不是我看得開,而是天下大勢,從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武則天緩緩道:“趙構和金國結盟,準備南北夾擊汴梁。對此,你打算怎麼辦?”
“打!”
朱璉回答得很乾脆:“要麼戰,要麼死。”
武則天笑着道:“看來經過了靖康之恥,你倒是成長了不少。”
“說吧,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我想借兵。”
“多少?”
“多多益善。”
武則天搖了搖頭:“本宮最多借你三千。”
朱璉眉頭緊皺:“為什麼?”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本宮不可能為了些許積分,就把大唐的精銳投送到你們宋朝。”
“你面對的敵人,是金國、是西夏、是趙構;可大唐面對的,是吐蕃、突厥、大食。”
武則天幽幽地說道:“這次的三千再加上薛仁貴率領的八千,都是本宮的私軍。這已經是本宮能拿出的極限了。”
“至於糧草器械,這些東西倒是可以好好商量。”
朱璉沉默。
她生活在宋朝,很難想像唐朝的疆域,究竟有多麼遼闊。
那些瑰麗豪邁的邊塞詩,對於初唐的詩人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但是對於大宋的文人墨客而言,卻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
想要守護如此龐大的疆域,需要的軍隊數量,自然也超乎想像。
可除了武則天,還有誰能幫助宋朝呢?
西漢的呂雉和衛子夫忙着征討匈奴;東漢的鄧綏忙着治理天災;大明朝的那幾位皇后,更是忙得焦頭爛額。
至於遼國的蕭皇后和西夏的梁皇后,朱璉想都沒想。
宋、遼、西夏上百年的恩怨糾葛,找他們幫忙,無異於引狼入室。
可群里一共就這麼多人,都排除掉之後,剩下的只有——
長孫皇后!
武則天似是看出了朱璉的心中所想,笑道:“確實,如今有能力出兵援助的,除了本宮,也只有太宗皇帝。”
“不過,太宗皇帝和長孫皇后,恐怕不會願意出兵。”
朱璉道:“即便如此,我也要試試。”
“嗯,你確實可以去試試。”
武則天意味深長地說:“朱璉,本宮好心提醒你,千萬不要低估了,太宗皇帝的野心。”
朱璉茫然。
……
……
【叮!】
【大宋仁懷皇后朱璉向大唐文德皇后長孫無垢發來穿越申請。】
貞觀年間,長安,立政殿。
正在小憩的長孫無垢陡然被聊天群驚醒。
“宋朝的皇后,來見我?”
長孫無垢眼眸微眯,一旁的李世民見狀,好奇地問道:“觀音婢,發生什麼事了?”
長孫無垢道:“沒什麼,宋朝的仁懷皇后朱璉,想要穿越到我們這裏。”
“仁懷皇后?”
李世民想了想,道:“就是那個……宋欽宗趙桓的朱皇后?”
“沒錯。”
長孫無垢眼神促狹,陰陽怪氣地說:“陛下倒是好記性。”
“咳咳。”
李世民有些心虛地轉過頭,裝出批閱奏摺的樣子。
其實也不怪他,只是翻閱史書之後,對於靖康之恥的印象尤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