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桓溫終英雄謝幕;功過隨後人評說

第267章 桓溫終英雄謝幕;功過隨後人評說

公元373年春二月,正在苻堅與慕容沖蜜月期,夜夜獨寵之時,桓溫終於要入京了,詔令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這兩個傢伙,到新亭迎接自己。

桓溫一直覺得他倆在背後搗鬼,自然是想給他倆點顏色看看。

頓時人情洶洶,說什麼都有,手下官吏都在揣測,桓溫可能要殺死兩人,篡奪晉室。王坦之此時才害怕,謝安道:“無論如何也得走一趟,事情都在你我二人身上。”

桓溫既至,百官跪拜於道路兩側,個個哆嗦得不行,沒人敢抬頭看他。

桓溫大擺陣仗,兵衛威武,磨刀霍霍。王坦之這時真的害怕了,汗濕沾衣,手板都拿反了。

謝安卻大不相同,進得廳堂,從容坐定。

謝安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就是厲害,心理素質強大到爆棚,他喜怒不言於色,從來就是風神秀徹,姿態清朗,后被稱為:“江左風流宰相”。

他笑着看了看桓溫身後屏風,人影綽綽,刀光劍影,笑着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將士該守在四鄰,明公把刀兵藏在壁后幹什麼啊?難道這裏有敵人?”

桓溫笑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有備無患肯定是錯不了的。”這本是嚇唬謝安他們用的,被謝安一語點破,看來是沒嚇唬住,再下去就沒意思了,桓溫遂命左右撤下,與謝安談笑風生笑,喝了一天酒。

郗超常為桓溫出謀劃策,兩人來迎桓見桓溫,又不好直接出面,桓溫遂讓他卧在帳中偷聽談話,好給自己過後提個建議。

不巧的是風動帳開,又被謝安看見了,瞧着郗超趴在那裏不覺得好笑,調侃道:“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弄得郗超也老大不好意思了,出來也不是,繼續趴着也不是,“入幕之賓”一辭,有此誕生!

桓溫此來還真不是篡位的,嚇唬完謝安和王坦之,震懾完朝臣,他像模像樣的入宮面聖,還處理了一些朝廷的小亂子,因為自己的弟弟桓秘不幹正事,一併處理,把官都給罷免了,重用了毛穆之的弟弟毛安之,加強宮廷守衛,搞得他弟因此非常恨他。

同時他的身體狀態也每況愈下,沒有謀篡行為,可能跟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有着莫大的關係。

在建康停留了近半月,桓溫病情發作,回歸姑孰。

他彌留之際,派人不停到朝廷明裡暗裏索要九錫的待遇,可能想臨終整個安慰獎。

結果謝安、王白須聯手,封賞的奏章,改了又改,桓溫數次派人去催,謝安每次都說,寫的不太好,還得再改改,結果到了7月份,到底靠死了桓溫,他們也沒定稿。

桓溫的弟弟江州刺史桓沖,病床之前詢問謝安、王坦之該之後怎麼處理,桓溫笑說:“他們不可能聽由你來安排。”

意思就是,我還有一口氣在,他們便不敢公開抗衡,一旦自己死了,桓沖是控制不了他們的,如果硬要謀害,對桓沖沒什麼好處,反倒聲望掃地,威信盡失,還是老老實實做個忠誠的臣子吧。

公元373年七月十四日,桓溫病逝,終年六十二歲,最可氣的是,錫文仍未完成,讓人揪心。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謚號宣武,一代名將走下歷史舞台。

他一生雄才偉略,文武全才。

年前少時,白衣勝雪,單槍匹馬為父報仇,后得南康公主青睞,做了駙馬,平定巴蜀,數次北伐,討慕容,征苻健,兵鋒所及,震動敵軍,而且頗有斬獲,對於東晉的安定存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雖然第三次北伐敗給了慕容垂,但是這也沒什麼,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

桓溫還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也敢於直面現實。多次上書革新時弊,把戶口編入所在郡縣,史稱“庚戌土斷”,強有力地打擊了世族地主勢力,完成戶籍整理,增加了國家稅收。桓溫還才學傲人,書法如快馬入陣,字勢遒勁,被後人推崇,可能是因為他有英偉之氣,所以才形化於心。

當然他也留給後人無數謎題,對於桓溫到底有沒有篡位之心,眾說紛紜,正反面都有,言之鑿鑿,吵得不可開交。

但是我覺得,他大體上是有那個心,但沒那個意。

如果他想篡,易如反掌,但是他剋制住了自己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這是最難得的。

這麼說有兩個原因,他最敬重的人是劉琨、溫嶠等人,這些人都是忠肝義膽,標榜春秋之人,大體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他內心是有標準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自己想到的,如果他有那個心,王猛當年不會棄他而去。

王猛遍尋名主,當時是跟他混了一段時間的,識人辯色,洞察人心,誰能比得過王猛?所以別人也都就別瞎吵吵了。

在這裏一錘定音,他壓根不想篡位。

那他怎麼整的這麼眼花繚亂呢?

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惡趣味,就是要搞出一些事情來,震懾那個他看不上的,爛透了的東晉朝廷罷了。

皇帝他都敢廢立,可見他的膽子有多大。同時告訴天下人,我不取是我仁義忠誠,我想取誰奈我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桓溫後事也是紛亂如麻,諸子才能平庸,品行低劣,考慮到世子桓熙實在不行,桓溫把統領兵眾的權利交給了弟弟桓沖。

這就惹惱了他的兩個嫡子,桓熙和桓濟。這兩個逆子,聯合那個被貶的叔叔桓秘,暗中謀划,要一起去做掉桓沖。

桓沖頗有兄長風範,文韜武略是一等一的,早有所防備,他知道有埋伏,並沒有着急入府弔唁,而是派身強力壯的士兵先拘捕了桓熙、桓濟,然後才前去弔喪,最後桓秘被廢黜,桓熙、桓濟也被遷徙到長沙的荒遠之地。

可能這也是桓溫事先預料到的,他的遺囑里跟本沒提那兩個兒子,而是立小兒子桓玄為繼承人,當時桓玄才五歲,繼承了南郡公爵。

孝武帝司馬昌明下詔,依據漢代霍光及安平獻王司馬孚的舊例安葬桓溫。

桓沖既代桓溫,極其盡忠王室;有人勸他進一步,專執時權;

桓沖嚴詞拒絕了。

原來桓溫在時,死罪皆專決不請,說殺就殺。桓沖認為生殺大權太過重大,把審批權利還給了朝廷。

可以這麼說,桓溫比祖逖強,他有個好弟弟,最終明白了哥哥的苦心。

這也是北方如火如荼,十六國大多胡族的主要原因,漢族有個最大的問題,起兵之時要不要自立為帝?立了就是反晉,不忠不義,難得人心,不立左右擎肘,啥也幹不成!胡族沒有這個顧慮,於是躍馬中原,開創帝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晉末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晉末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7章 桓溫終英雄謝幕;功過隨後人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