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血肉長城阻敵騎,誓死扞衛山海關

第21章 血肉長城阻敵騎,誓死扞衛山海關

黃得功的卓着戰績,已然超邁了朱由檢心中的期待,猶如那璀璨星辰,照耀在晚明的蒼穹之上,恰似《詩經》所言:“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皇太極,這位北方草原的雄鷹,面對此番變局,不得不斂羽收翼,暫退一步,蓄勢待發,正如《孫子兵法》所云:“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時間,在此成為了一道無形的屏障,阻隔了雙方的劍拔弩張。

然而,命運之輪從不曾駐足,一紙急報猶若晴空霹靂,震響於寧靜之中,直擊皇太極的心田,令他臉上的沉毅更增了幾分凝重。

“大汗,前線密探,千里迢迢,疾馳而歸,攜來一駭人聽聞——崇禎帝秘鑄千門紅衣大炮,此刻正晝夜兼程,直指山海關而來。”

聞此,皇太極眉宇間凝結的憂慮,似山嶽聳立,難以消融。

其心,猶若暴風驟雨中翻騰的大海,波瀾起伏,難以平靜。

此訊息,非但對他布署的戰略提出了嚴苛挑戰,更是在雙方力量與智謀之間,燃起了一場無言的爭鋒。他深知,紅衣大炮之威,足以撼動江山,若為敵所得,山海關的壁壘恐將岌岌可危,而其多年籌劃的南進之路,亦將籠罩在濃重的陰影之下。

因此,皇太極眼中閃過一絲堅定,須知行,必當在崇禎的炮火未至之際,穩固自身根基,甚或搶得先機,將此即將降臨的風暴,扼殺於萌芽狀態。

於是,一場圍繞山海關,關乎國之存亡、民之命運的較量,悄然啟幕,歷史的巨輪,在這一刻加速前行,滾滾向前,永不停歇。

在風雲激蕩的時代洪流中,后金的鐵蹄已悄然鑄就了不容小覷的優勢。那傳說中的紅衣大炮,猶如懸於天際的利劍,一旦落入山海關之手,后金的輝煌或將頃刻間化為烏有。正所謂:“劍未佩兮,履已穿。”

皇太極,這位智勇雙全的王者,深知此中利害,即刻召集麾下八旗精銳,共商破局之策,誓要將山海關的門戶牢牢扼於己手,重鑄戰局的天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計,皇太極胸中早已醞釀多時,非但為了一時之勝,更是為了那足以震懾天下的絕對優勢。

他深知,唯有掌握先機,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即便是那高高在上的崇禎皇帝,若欲求和,亦需按他的意願,鋪設談判的桌案。正如《左傳》所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而紫禁城內,朱由檢亦非等閑之輩,紅衣大炮的動向,猶如暗潮湧動,早已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波瀾。他豈能坐視這等利器落入敵手?於是,密令頻出,精銳盡遣,不僅加派高手護送那決定命運的紅衣大炮,更頒下聖諭,急召鎮守錦州的悍將祖大壽與威名遠播的吳三桂,火速馳援山海關,誓要在這一關鍵之地,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此戰,不僅關乎大明江山的安危,更是兩位帝王意志與智謀的巔峰對決。

朱由檢與皇太極,如同雙子星般璀璨,卻各自引領着不同的命運軌跡,在這亂世之中,碰撞出最為耀眼的火花。山海關下,風雲再起,一場決定歷史走向的較量,悄然拉開了序幕。

皇帝的聖諭如同晨曦初破曉的曙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陰霾,帶來了一線生機,卻也在他心湖上投下了漣漪,讓那份希望顯得既清晰又朦朧。崇禎的這道旨意,如同天際劃過的不羈閃電,宣告着決心,卻也讓人不禁質疑——這倉促之間,真能鑄就逆轉乾坤的利劍?

他暗自思量,對那傳說中的紅衣大炮心存疑慮。崇禎帝雖志在千里,但欲在須臾間鑄造出足以撼動山河的炮火之海,實屬難如登天。再者,即便有那鋼鐵巨獸助陣,單憑几門大炮,真能如傳說中那般,將北疆的建奴鐵騎一舉擊潰,還我大好河山?這念頭在他心中徘徊,如同秋風中的落葉,雖輕卻難定歸處。

然而,君命難違,如同巨石壓頂,不容絲毫遲疑。他深知,即便前路未知,荊棘滿布,也唯有挺身而出,方能不負皇恩,不負這身戎裝。於是,他毅然決然,率領麾下精兵,踏上了前往山海關的征途,每一步都踏出了決絕與擔當。

“老爺,此行我們能否凱旋而歸,揚我國威?”老管家祖一倉的聲音,帶着幾分憂慮,幾分期許,小心翼翼地在他耳畔響起。

他的目光穿過重重憂慮,望向遠方,那裏是未知的戰場,也是他們誓死扞衛的家園。他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未知挑戰的坦然,也有對勝利的堅定信念:“祖老,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吾輩將士,自當竭盡全力,以命相搏,不負這片熱土,不負這身戰袍。”

言罷,他跨上戰馬,英姿勃發,彷彿不再是心中猶豫的將領,而是即將引領風雲、改寫歷史的英雄。山海關的烽火,正等待着他們,去書寫新的傳奇。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史記》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豪情壯志。

在那幽暗的營帳之內,每一縷光線都似乎承載着沉重的秘密。皇太極的使者悄然留下的物什,無一不烙印着祖大壽複雜難言的心緒。這些物件,經由皇太極之手精心挑選,再穿越重重關隘,最終置於祖大壽的案頭,它們不僅僅是禮物,更是對忠誠與背叛界限的一次微妙試探。正如《戰國策》所言:“利之所在,皆為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刻的祖一倉,心中如同翻湧的雲海,對祖大壽的所思所感全然摸不着邊際。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每一步都需謹慎,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成為懸在頭頂的利劍。於是,他輕聲細語,彷彿生怕驚擾了空氣中瀰漫的緊張氛圍:“兄長之意,我等難以揣度,但王命如山,不可輕忽。不如暫且按兵不動,一同前往探個究竟,再做計較。”

兩人的對話,如同夜色中的私語,既是對彼此的慰藉,也是對未知命運的忐忑。通敵之嫌,如同毒蛇潛伏,無人願輕易觸碰,更遑論背負。祖大壽的心,比這夜色還要深沉幾分。他何嘗不渴望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讓所有的猜疑與試探都煙消雲散?到那時,他大可光明磊落地將那些禮物退回,或是呈於御前,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與忠誠。正如《論語》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但現實卻如同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將他緊緊束縛,每一步前行都伴隨着難以言喻的煎熬。在這幕後,崇禎皇帝那雙銳利的眼睛,早已洞察了朝堂內外的風起雲湧,誰將背叛,誰將堅守,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祖大壽與一幹將領的掙扎與抉擇,不過是這盤大局中微不足道的棋子,而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崇禎帝此刻,立於紫禁城之巔,目光穿透重重宮闕,彷彿能望穿千里之外的烽火硝煙。他心中翻湧的,不僅僅是對時局的憂慮,更有對兩位邊疆重將——祖大壽與吳三桂的深深期許與複雜情感。祖、吳二將,猶如帝國邊疆的兩座巍峨長城,正引領着麾下雄師,踏塵而來,直指山海關,誓守華夏門戶。而他們的身影,在崇禎心中,既是希望之光,也是考驗之石。

皇太極,那來自北疆的雄鷹,已不甘於前次的挫敗,他派遣智勇雙全的多爾袞,再度披甲執銳,率領十萬鐵騎,如烏雲壓頂,直奔山海關而來。這一次,他們洞悉了對手的微妙變化,天雄軍的缺席,讓勝利的天平似乎悄然傾斜。多爾袞的眼中閃爍着獵豹般的光芒,他深知,此戰不僅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意志與智慧的碰撞。正如《孫子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勝。”

他堅信,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防禦都將顯得蒼白無力。然而,在山海關的另一端,盧象升,這位鐵血將軍,卻以不屈之姿,迎接着即將到來的風暴。他迅速集結殘部,目光如炬,誓要以血肉之軀,鑄就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線。在他的心中,沒有退縮二字,唯有誓死扞衛家園的決心。正如《左傳》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兩軍對峙,劍拔弩張,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較量即將上演。崇禎帝雖身處深宮,但他的心,卻與每一位將士緊密相連,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軍事上的策略,更是一個態度——那是一種對忠誠與犧牲的認可,對勇氣與智慧的敬仰,以及對國家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此刻,他彷彿能聽見遠方的戰鼓聲,感受到那份沉重而莊嚴的使命感。崇禎深知,無論勝敗如何,他都必須展現出一位帝王應有的氣度與擔當,給予前線將士們最堅實的後盾與最溫暖的慰藉。因為,在這場關乎國運的較量中,每一個態度,都將成為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無形力量。

原以為多爾袞會心生忌憚,退避三舍,未曾想他竟是氣勢洶洶,卷土而來,絲毫不見懼色。細細思量,這背後唯一的合理解釋,莫過於多爾袞已洞悉天雄軍並非固守山海關,而是悄然遠行,護送那至關重要的紅衣大炮。然而,微妙之處在於,儘管天雄軍身已遠,其旗幟依舊獵獵作響於關隘之上,恍若重兵壓境,實則已成空城之計。盧象升與黃得功,二人行事謹慎至極,對天雄軍的調動秘而不宣,唯有幾位心腹總兵知曉內情,猶如密林深處的低語,鮮有人知。而今,多爾袞之所以能肆無忌憚地逼近,顯然是已掌握了這天雄軍不在的情報。這消息如同暗夜中的燈火,不經意間泄露了天機。

由此推斷,那泄露天機之人,必定藏匿於這幾位總兵之中,或是他們麾下某個心懷異志之輩。山海關內,看似銅牆鐵壁,實則暗流涌動,有人暗中與建奴勾連,編織着背叛的網。此情此景,不禁讓人心生寒意,卻也更添了幾分探尋真相、剷除奸佞的決心。在這波譎雲詭的局勢中,每一步都需謹慎,每一計都需深謀遠慮,方能在這亂世中,守護住那一方安寧。

此刻,非是清算內奸之時,唯余迎戰,方為破局之鑰。盧象升當機立斷,一聲令下,全軍如虎添翼,誓死扞衛疆土。同時,他密遣一驍勇之士,疾馳而出,誓將黃得功追回,以增戰力。戰鼓轟鳴,響徹雲霄,彷彿連天地都為之震顫。兩軍交鋒,金戈鐵馬,殺聲震天,寒光閃爍間,是勇士們無畏的決絕。正如《滿江紅》所吟:“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天雄軍的到來,如同注入了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瞬間將盧象升麾下的士氣推向了巔峰。士兵們眼中閃爍着不屈的光芒,誓要與敵人血戰到底。多爾袞心懷舊恨,誓要一雪前恥,他麾下的騎兵如同黑色風暴,席捲而來,帶着復仇的怒火,勢不可擋。憑藉著數量上的優勢以及復仇的渴望,清軍很快便在戰場上佔據了上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而,盧象升卻並未因此而慌亂。他冷靜地指揮着部隊,邊打邊退,尋找着反擊的時機。每一步退卻,都顯得那麼從容不迫,彷彿在他的心中,早已繪製好了這場戰鬥的藍圖。直至最後,退路已絕,盧象升仍面不改色。他深知,此時若開門迎敵,山海關將不保,中原大地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後果,是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於是,他更加堅定了決心,要與清軍決一死戰。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忠誠與勇氣。

盧象升,立於烽火連天之下,面對戰馬之上,那眼中閃爍着狡黠與誘惑之光的多爾袞,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彷彿穿越了時空的壁壘,直抵人心最深處。他相信,只要他們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正如《三國演義》所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多爾袞,我以大明忠臣之名,問你一句:是否願以山海關之鑰,換取一世權勢,盡享那浮華的榮華富貴?”

多爾袞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似乎在等待着什麼,卻只見盧象升猛然一啐,那唾沫非但污了空氣,更似是對這提議最直接的蔑視與不屑。

“呸!我盧象升,生為大明之盾,死亦化作風中忠魂,豈能為一己之私,棄家國於不顧!”他的聲音激昂,回蕩在戰場之上,如同雷鳴般震撼人心,令人想起《史記》中“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

身後的將士們,聞聽此言,無不熱血沸騰,他們挺直了腰板,齊聲高喝:“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魂!誓守疆土,絕不退讓!”這聲聲誓言,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直衝雲霄,彷彿《滿江紅》中的壯志凌云:“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盧象升,這位鐵骨錚錚的將領,他孤身屹立於兩軍陣前,渾身浴血,卻更顯英勇無畏。他以一種近乎悲壯的姿態,宣告着他們的決心:“多爾袞,你若想踏入這山海關半步,除非從我的屍體上踏過,讓這血與土,成為你野心路上永恆的絆腳石!”

此言一出,連風都似乎為之凝滯,戰場上的空氣沉重得讓人窒息,正如《戰國策》所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盧象升與他的將士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誓死扞衛着身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分尊嚴。在這一刻,他們不僅僅是戰士,更是大明精神的化身,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正如《左傳》所言:“臨患不忘國,忠也。”

眨眼之間,全體將士便如鋼鐵般緊密地靠攏在一起。這道人牆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而其背後所承載的,則是整個大明王朝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在這人牆之後,有着他們深愛着的妻子兒女,有着生養他們的年邁雙親。那扇緊閉的城門,絕對不容許被開啟半分!因為它乃是由無數英烈的熱血與生命鑄造而成的堅固防線,正如《禮記·禮運》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多爾袞見狀,心中亦是不禁泛起一陣漣漪,但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讓他無法產生絲毫憐憫之意。就在他高高揚起手中鋒利無比的鋼刀,準備下達進攻命令之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山海關那厚重的大門竟緩緩地敞開了。剎那間,在場眾人皆驚得目瞪口呆,究竟是誰竟敢在此時開啟這道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門?莫非真有人背叛大明而降順於大清了嗎?

盧象升的一腔熱血與不懈奮鬥,彷彿秋風中的落葉,輕輕飄散,最終歸於塵土,一切努力似乎都化作了泡影。然而,“天助自助者”,正當眾人以為局勢無可挽回之時,“是天雄軍!”這一聲吶喊,猶如驚雷劃破長空,瞬間點燃了戰場上沉寂已久的士氣,將士們的眼中重新煥發出不屈的光芒,彷彿找到了逆轉乾坤的鑰匙。

多爾袞的心頭猛地一顫,那份震驚難以言表。探馬回報的明明是天雄軍已撤離山海關的訊息,如同鐵證般不容置疑,為何此刻,他們卻如神兵天降,赫然出現在這決定性的戰場上?黃得功,這位天雄軍的靈魂人物,率領着麾下鐵騎,如同怒海狂瀾,勢不可擋地捲入了這場混戰的漩渦之中。他們的到來,不僅為戰局帶來了轉機,更在無形中織就了一張無形的網,將多爾袞的軍隊緊緊束縛。

多爾袞不得不邊戰邊退,心中暗自思量。天雄軍的戰法,既勇猛又狡黠,每一招每一式都透露着對勝利的渴望與對敵人的無情。面對這樣的對手,即便是他也難以抵擋那如潮水般洶湧而來的攻勢,敗局,似乎已悄然註定。此刻的戰場,風雲變幻,每一刻都充滿了未知與變數。而天雄軍的突然出現,無疑為這場戰役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也讓人們再次見證了,在絕望的深淵中,總有那麼一束光,能夠穿透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多爾袞心中暗自凜然,深知此刻不宜戀戰,遂令旗下鐵騎捲起滾滾煙塵,十萬大軍竟在倉皇間化作了逃遁的洪流。黃得功見狀,眼中閃過一抹決絕,他深知此等天賜良機不容錯失,遂振臂一呼,天雄軍士氣如虹,如餓虎撲食般乘勝追擊,誓要將這股不可一世的清軍逐出中原大地。

多爾袞騎於馬上,回頭望去,只見天雄軍如影隨形,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屈辱與不甘。他本欲勒馬回身,與這股頑強之敵決一死戰,以雪前恥,然而,天不遂人願,戰鼓之聲驟然間從四面八方轟鳴而起,如同天羅地網,將他團團包圍。抬首望向遠方,只見塵頭大起,祖大壽、吳三桂等部援軍如同神兵天降,氣勢磅礴,直逼而來。

多爾袞心知,此番已是窮途末路,插翅難飛。然而,清軍畢竟人數眾多,憑藉著悍不畏死的勇氣與戰術的靈活多變,多爾袞竟在絕境之中生生撕開了一道血色的口子,僅攜少數精銳將士,如同漏網之魚,狼狽逃竄。祖大壽、吳三桂、黃得功及盧象升等人見狀,並未繼續窮追不捨。他們深知,若是貪功冒進,恐會落入皇太極設下的反撲陷阱之中,得不償失。於是,眾人默契地選擇了撤退,將勝利的果實牢牢守護在山海關之內,以逸待勞,靜待時機。

這一戰,雖未能全殲清軍,卻也讓多爾袞等人見識到了中原兒女的英勇與智謀,為日後的戰局埋下了更為複雜的伏筆。而山海關,這座雄關漫道,再次成為了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山海關之畔,捷報如春風拂面,舉國歡騰,大明江山彷彿一夜之間披上了一襲絢爛的霞光,局勢悄然間迎來了轉機。

此刻,那傳說中的紅衣大炮,宛如天外來客,沉穩地降臨於雄關之上,其威勢震天動地。在黃得功這位智勇雙全的將領精心籌劃下,一門門紅衣大炮被巧妙地鑲嵌於城牆的堅固壁壘之中,宛如巨龍昂首,蓄勢待發。建奴鐵騎,昔日裏橫行無忌,如今面對這鋼鐵鑄就的防線,也不得不望而卻步。一里之遙,成了生與死的界限,任何膽敢逾越此線的,都將在這炮火連天中化為烏有,灰飛煙滅。

試想,千門大炮,密佈城頭,炮口森然,直指蒼穹,那景象是何等的壯觀與震撼!每一聲炮響,都是對敵人意志的極限考驗,每一縷硝煙,都宣告着大明不可侵犯的尊嚴。此等消息,如同疾風驟雨,迅速傳遍四方,即便是遠在盛京的皇太極,也不禁眉頭緊鎖,憂心忡忡。他深知,那錯失的戰機,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返,而精心策劃的計謀,也因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而化為泡影。

此刻的皇太極,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心中五味雜陳,既有不甘,也有無奈。他深知,面對如此強大的防禦力量,再想輕易撼動大明根基,已是難上加難。而未來的路,又該何去何從,他的心中,或許正醞釀著新的風暴與策略。正如《易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章 血肉長城阻敵騎,誓死扞衛山海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