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定不負陛下所託,為大明開創新局

第13章 定不負陛下所託,為大明開創新局

夜幕深沉,星辰稀疏,紫禁城內的燭光搖曳,映照出朱由檢緊鎖的眉頭,他的心中彷彿交織着萬千絲縷,沉重而複雜。

這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每一縷憂慮都化作他心頭不可承受之重。《詩經》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朱由檢深知,要想使大明江山得以延續,必須有所作為。

“王承恩。”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穿透了夜的寂靜,喚來了這位忠誠的內侍。王承恩應聲而至,目光中滿是對帝王憂思的關切。“皇上,有何吩咐?”

朱由檢輕輕嘆息,從案頭的宣紙中抽出一張,其上已勾勒出一幅奇異的樹木圖案,以及一行行詳盡的文字,那是他對一個遙遠而陌生的物產——橡膠的描繪與需求說明。“你去尋一可靠之人,遠赴雲南,依據此圖此文,尋得一種名為橡膠的奇樹,並學會其取膠之法,速速帶回。”

橡膠?這個名字在王承恩耳中如同異域傳來的風語,陌生而新奇。他接過圖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卻未多言,只深深一揖,領命而去。朱由檢望着王承恩離去的背影,心中卻是一片波瀾。

這一夜,他輾轉反側,無數念頭在腦海中交織碰撞,最終如晨曦初現,照亮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橡膠,這個在他看來或能成為解決國家難題的鑰匙,雖遠隔千山萬水,卻已在他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希望的光芒。如此決定,非是憑空臆想,而是基於對時局的深刻洞察與對未來的深遠謀划。朱由檢深知,每一份努力,都可能是大明王朝重振旗鼓的基石;每一份探索,都可能開啟一段新的輝煌篇章。

於是,在這幽深的夜晚,一個關於橡膠的傳奇,悄然在大明皇朝的歷史長河中埋下了伏筆,等待着勇敢者的腳步,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書寫一段不凡的篇章。

橡膠於1492年已被發現,直至1736年方始探究其用途。自身靈魂乃未來之物,自身可提煉橡膠,製得諸般物品。各類軍用之物,以及農業所用之諸般物品。“另遣人前往海南島尋覓。”

王承恩接了聖旨,旋即着手操辦。有橡膠之出現,擊敗李自成與建奴當無甚問題。關鍵在於務必使人尋得。朱由檢始終未明,此時代礦產豐饒,緣何鐵器尚如此之少。究其緣由,乃是其燃料之上存有問題。

在那古老而深沉的時代畫卷中,或許正是技術的桎梏,束縛了人們探索大地深處無盡寶藏——煤礦的強健臂膀。《史記》曰:“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朱由檢深知,只有解決了燃料問題,才能進一步發展國力,從而改善民生,實現國泰民安。

朱由檢心中已有了新的計劃,不僅要找到橡膠,還要突破燃料的技術瓶頸。他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大明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若非智慧之光尚未穿透歲月的迷霧,照亮那深埋於黃土之下的黑色黃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或許仍將徘徊於薪火相傳的古老能源邊緣。

試想,若煉鐵之術得以飛躍,爐火熊熊,鐵水滔滔,足以鑄就無數堅不可摧的大炮,其轟鳴之聲,或許能改寫歷史的軌跡,讓大明王朝免於那場宿命的沉淪,屹立於東方,續寫不朽的輝煌。

一日,紫禁城深處,龍椅之上,年輕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目光如炬,召見了當朝首輔楊嗣昌。殿內燭光搖曳,映照着兩人凝重而深邃的臉龐。“楊卿家,”朱由檢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彷彿能穿透時空的壁壘,“朕聞太原府之地,蘊藏着世間罕見的煤礦之富,此事你可有所耳聞?”

楊嗣昌聞言,眉頭微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他未曾料到,這位勤於政事、常思變通的年輕帝王,竟會將話題引向這看似遙遠而陌生的領域。

“陛下聖明,微臣確有耳聞太原府煤礦之名,然其具體情形,實非微臣所擅長,故未曾深究。”他的回答,既顯謙遜,又透露出對皇帝非凡洞察力的敬佩。

提及煤礦,不禁讓人思緒飄遠至唐宋遺風,《太平廣記》中曾載,那時雖已有利用煤礦之記載,但太原府的驚世發現,卻如同歷史長河中一顆晚熟的果實,直至近現代才得以綻放其璀璨光芒。

而今,這份沉睡的寶藏,似乎正被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悄然喚醒,預示着一場即將改變國家命運的變革風暴,正悄然醞釀。

楊嗣昌聞言,面上掠過一抹微妙之色,似是理解又夾雜幾分不解,此情此景,於他而言,確屬情理之中。“陛下心懷社稷,欲遣使太原府,深掘地脈之秘,實乃國家之幸。

然臣才疏學淺,於這勘探礦藏之賢能,一時竟難以覓得合適人選,實感愧對聖恩。”他言辭懇切,透露出幾分真誠的為難。

朱由檢輕輕一笑,眼中閃爍着睿智的光芒,彷彿早已洞察一切,卻故意留此一問,意在試探,更在於引導。“愛卿勿憂,朕心中倒有一人,不知卿意下如何?”言罷,他緩緩吐出三字,“徐霞客。”

提及這位遊歷四海的地理大家,朱由檢的眼神中不禁多了幾分期待。試想,若得徐霞客相助,以太行山脈為紙,以煤海為墨,探尋煤礦之事,豈非如同探囊取物般輕鬆?

楊嗣昌聞言,眼中閃過一抹恍然之色,隨即拱手贊道:“陛下聖明!徐霞客先生博古通今,足跡遍佈天下,《徐霞客遊記》中對山川地勢了如指掌,若得他前往太原,定能為我大明尋得富源,實乃國家之福,百姓之幸!”言畢,楊嗣昌心中亦是一陣振奮,彷彿看見了大明未來繁榮昌盛的景象,正如《詩經》所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如此一番對話,既展現了君臣之間的默契與智慧,又巧妙地鋪墊了接下來探索煤礦的非凡旅程,彷彿一幅歷史長卷正緩緩展開,等待着勇敢者去書寫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

“微有所聞,然其精準度如何,尚待驗證。”楊嗣昌眉頭輕蹙,心中暗自思量,國家正值亟需療養之際,實不宜在此等瑣事上耗費過多國力之基。“此事便交由卿家全權處理,朕望速得迴音,以定後計。”朱由檢的話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斷,目光深邃,彷彿已洞察世事。

楊嗣昌領命告退,不日,便有密報悄然傳來。言及徐霞客,這位行跡遍天下的奇人,竟已閉門多日,不問世事,更無絲毫入仕之念。

朝堂之深,權謀之險,恐是令他心生畏懼,望而卻步。

朱由檢聞訊,心中暗自盤算。其宏圖大志若要實現,徐霞客之技,實為不可或缺之鑰。自己雖胸懷天下,卻無他那般翻山越嶺、尋龍探穴之能,更無法親赴險境,一一勘查。

於是,朱由檢心中生出一計,決定以誠意與智慧,打動這位隱世高人。他深知,唯有讓徐霞客感受到國家的需要,以及自己對於真才實學的渴望與尊重,方能使其動心,出山相助。

一場圍繞着尋找與說服徐霞客的微妙佈局,悄然在紫禁城內外鋪展開來,而這一切,都將是朱由檢實現其宏偉藍圖的重要一步。

次日清晨,晨光微露,紫禁城的莊嚴漸漸被市井的煙火氣所取代。

朱由檢換上了尋常百姓的衣裳,一襲素衣,不惹塵埃,卻難掩其龍潛於淵的氣質。他輕步走出宮門,身旁緊跟着憂心忡忡的楊嗣昌。“皇上,此舉實乃不妥,您貴為九五之尊,怎可輕易涉足民間,尋覓一介布衣?此舉恐有損我大明皇室的威嚴與尊嚴。”楊嗣昌低聲勸阻,眉宇間難掩焦慮。

朱由檢輕擺龍袍改制的便服,目光堅定而深遠,淡然道:“愛卿勿憂,朕意已決,自有朕的深謀遠慮。此行非為個人私慾,乃是為江山社稷計。

你只需緊隨左右,切記勿泄露朕之真身,以免橫生枝節。”楊嗣昌聞言,心中雖仍存疑慮,卻也知皇命難違,只得應承下來,心中暗自思量,若真有不測,自己便是萬死也難辭其咎。

他偷偷瞥了眼緊隨皇帝身後的李定國,那是一位身形魁梧、眼神銳利的武將,心中稍感寬慰:“有李將軍護駕,或許能保皇上周全。”李定國立於一側,身姿如松,不動如山,彷彿任何威脅都無法動搖其分毫。他感受到楊嗣昌投來的目光,微微頷首,以示安心。

三人一行,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融入了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開啟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尋訪之旅。街道上,叫賣聲、談笑聲交織成一片,朱由檢身着便裝,行走在人群之中,沒有了宮牆內的束縛,他的眼中閃爍着對民間疾苦的好奇與關切。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朱由檢心中默念着《論語》中的這句話,心中懷揣着一份莫名的信任,堅信李定國那雙持劍的手,絕不會對自己舉起。

這份信任,不僅僅是因為李定國的忠誠,更是出於對國家未來的信心,以及對人民疾苦的深切關懷。

隨着步伐的深入,朱由檢越發感受到民間生活的不易,同時也愈發堅定了他尋求徐霞客協助的決心。

他知道,只有真正了解民眾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正如《孟子》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朱由檢心中懷揣着這樣的信念,繼續前行,直到那扇閉合已久的門扉前。

這份信念,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讓一切猜疑與不安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在楊嗣昌的引領之下,一行人悄然踏入了徐霞客那幽靜的居所。

此地雖是臨時歇腳之處,卻彷彿承載了旅人無盡的風塵與夢想。徐霞客,這位足跡橫跨千山萬水的奇人,其生活之地也透露出一種不羈與自由的氣息。

消息傳來,徐霞客即將再次啟程,他的目光已越過了眼前的山川,投向了遙遠的雲南。那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正呼喚着他繼續未竟的探索之旅。

史書輕啟,一頁頁翻過,徐霞客在雲南的奇遇與挑戰,最終化作一縷輕煙,被命運之手送回了故鄉江陰。然而,命運之輪在朱由檢的干預下,似乎開始緩緩偏移原有的軌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四年,對於浩瀚歷史而言,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於徐霞客而言,這卻可能是生與死的界限。

朱由檢深知,若能以智慧與誠意,挽留這位行者的腳步,便能在無形中改寫命運的劇本,讓徐霞客的生命之花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絢麗綻放,而非過早地凋零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於是,一場關於挽留與改變的微妙較量,在朱由檢與徐霞客之間悄然展開。

這不僅是對一位偉大探險家的拯救,更是對生命價值深刻理解的體現,以及對未知世界無盡探索精神的致敬。

朱由檢,身為一國之君,卻無絲毫天子之傲,他的步履輕盈,帶着幾分書卷氣與謙遜,緩緩言道:“老先生在上,晚生朱由檢,特率微步,誠心來訪,望賜一見。”

言辭間,溫文爾雅,盡顯其不凡氣度,彷彿這皇權的重壓於他而言,不過是輕風一縷。

從那簡陋卻不失雅緻的屋舍內,傳來了一聲堅定而清癯的回應:“老夫徐霞客,志在山水,無意廟堂之高,請陛下莫要強人所難。”

聲音雖淡,卻蘊含著不容置疑的決絕。

朱由檢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眼中閃爍着誠摯之光:“老先生誤會了,朕此行,非為功名之累,亦非權位之誘,實乃久仰先生大名,心生嚮往,只願一睹先生風采,共敘山水之間無限風光,別無他求。”

隨着話語落下,吱呀一聲,木門輕啟,彷彿開啟了通往另一番天地的大門。

一位鬚髮皆白,精神矍鑠的老者立於門扉之後,正是那位遊歷四方,筆下生花,記錄了無數山川奇景的地理大家——徐霞客。“陛下屈尊至此,老朽不勝惶恐,有禮了。”

徐霞客拱手回禮,動作間透露出一股超脫世俗的淡然與風骨,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由得心生敬意。李定國站在一旁,目光中滿是驚愕與敬佩交織的光芒。

他未曾料到,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竟能如此平易近人,對一位布衣之士表現出如此深的敬意與尊重。

這一刻,他心中的帝王形象悄然發生了變化,那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敘述,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知人善任的明君形象。這份意外之喜,讓他對即將展開的對話充滿了期待。

“請進!”伴隨着一聲熱情的呼喊,徐霞客親自打開房門,微笑着將幾位訪客迎入屋內。

走進房間,一眼便能看到案几上整齊地擺放着筆墨紙硯,彷彿剛剛經歷過一場精心的整理,而從那堆疊如山的紙張和尚未乾涸的墨痕可以推斷出,徐霞客正在埋頭梳理他的珍貴遊記。

朱由檢踏入房間后,目光迅速掃過四周,但並沒有流露出過多的好奇或驚訝之色。

相反,他顯得十分沉穩內斂,徑直走向徐霞客,禮貌地抱拳施禮道:“徐先生,久仰大名!今日得見,實乃朕之榮幸。”徐霞客趕忙回禮,並邀請朱由檢入座。

兩人相對而坐,開始交談起來。朱由檢態度謙遜,言辭懇切,向徐霞客請教了許多關於地理、人文以及歷史方面的問題。

徐霞客則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一一耐心解答。

他們之間的對話猶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妙語連珠,氣氛融洽至極。

正如《莊子·外物》中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此刻,無需過多言語,彼此間的理解和敬意已在言談舉止間自然流露。

然而,整個交流過程中,朱由檢卻對讓徐霞客去尋找煤礦之事絕口不提。

似乎他此次前來純粹是為了與這位名震天下的旅行家探討學問,而非另有目的。

儘管如此,雙方依然聊得不亦樂乎,時間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流逝。

與此同時,朱由檢這次前來尋找徐霞客的住處時,特意沒有讓楊嗣昌跟隨左右。取而代之的,只有李定國陪伴在側。李定國心中暗自詫異,不禁對眼前這位皇帝的膽量刮目相看。

畢竟,作為一國之君,竟敢輕車簡從,孤身深入民間拜訪他人,這種行為實在罕見。

隨着與朱由檢接觸的增多,李定國原本堅定的想法也逐漸發生了動搖。他開始重新審視這位年輕的帝王,思考那些流傳於世的關於朱由檢殘暴不仁的傳聞是否真有其事。

如今親眼目睹朱由檢如此禮賢下士,不惜屈尊降貴親自登門拜訪一位平民百姓,只為求得真知灼見,這樣的舉動着實令人欽佩。

莫非,所謂的暴君之說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或許,真正的朱由檢並非如外界所傳言那般不堪……想到此處,李定國對朱由檢的看法已然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李定國心中的疑惑如同春日裏細雨綿綿,不絕如縷,而腳步卻未停歇,與朱由檢並肩踏入了徐霞客那幽靜雅緻的居所。“老先生,我二人不請自來,還望海涵。”

朱由檢的聲音溫和而謙遜,彷彿春風拂面,帶着幾分歉意與敬意。

徐霞客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深深的敬意,他緩緩屈膝,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姿態跪拜:“草民徐霞客,拜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一舉動,宛如平靜的湖面突然泛起了層層漣漪,讓周遭的空氣都凝固了一瞬。

朱由檢心中微震,面上卻是不動聲色,連忙上前一步,雙手輕輕扶起徐霞客,溫聲道:“老先生何須多禮,能得您如此相待,乃朕之幸也。”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真誠與感激,彷彿兩人之間早已超越了君臣之禮,而是知音難覓的友人。正如《論語》所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刻,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像是心靈的契合,而非身份的尊卑。

此番重逢,徐霞客的態度明顯多了幾分謹慎與拘謹,昔日的那份洒脫與不羈似乎被一層無形的紗幔輕輕覆蓋。

兩人落座,茶煙裊裊間,話題雖啟,卻多了幾分微妙與距離,再不復初次相見時的暢所欲言、心無掛礙。

朱由檢暗自思量,徐霞客之所以能識破自己身份,或許是因為那份潛藏於細微之處的帝王之氣,又或是自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言行舉止,早已泄露了天機。

然而,此刻的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繼續與這位博學多才、心懷天下的旅者,共話風雨,同謀天下大計。

於是,他輕啜一口香茗,以更加平和而深邃的目光望向徐霞客,試圖在這份微妙的氛圍中,尋找那份能夠再次拉近彼此距離的契機。

“陛下,微臣斗膽,敢問陛下此番駕臨,莫非有要事相詢?”朱由檢的話語溫文爾雅,卻難掩其帝王之尊,他緩緩道出,目光中閃爍着誠摯與期待。

徐霞客,這位遊歷四海的奇人,即便洞悉了眼前人非凡的身份,依舊保持着那份超然物外的淡然,拱手答道:“陛下但有差遣,老朽雖不才,亦願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然則,若涉朝堂紛爭,老朽恐力有不逮,萬難從命。”

朱由檢聞言,心中對徐霞客的高風亮節更添幾分敬意,他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幾分不易察覺的苦澀與無奈:“徐老先生多慮了,朕所求非為功名爵祿,實為心中之惑,欲求老先生一解。”

“哦?指點迷津?”徐霞客聞言,眉頭微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請求感到意外。

他環視四周,彷彿試圖從周遭的靜謐中尋找答案的線索,卻終究歸於一片茫然:“陛下之言,實令老朽困惑。這紫禁城中,六部九卿,皆是治國良才,何須老朽這山野匹夫來指點迷津?”

朱由檢輕輕搖頭,語氣中透着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世間之事,非皆能以常理度之。朕之心事,關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實非朝堂所能盡解。

故而,特來求教於老先生,望老先生能以遊歷四海之廣博見聞,為朕撥雲見日,指點一二。”

此言一出,空氣彷彿凝固,兩人之間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與期待。

徐霞客沉吟片刻,終是點了點頭,那份超然之中,多了一份對天下蒼生的深切關懷:“既是如此,老朽願聞其詳,雖不敢言必能解陛下之憂,但定當竭盡所能,共謀良策。”

朱由檢的聲音,帶着幾分沉痛與急切,穿透了殿內的每一寸空氣,彷彿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山雨欲來的緊迫感。

“大明,這艘古老的航船,此刻正搖曳於風雨飄搖之中,唯有一線生機,繫於老先生您一身。”

他的話語,如同暗夜中的燈火,雖微弱卻堅定。

徐霞客聞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波瀾,他未曾料想,自己半生遊歷山河,竟能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連。那雙閱盡千山的眼眸中,閃過一抹驚異與不解,隨即被一股莫名的使命感所取代。

“陛下言重了,老朽一介布衣,何德何能,能擔此重任?”徐霞客謙遜道,但語氣中已難掩激動之情。

“老先生此言差矣,”朱由檢上前一步,目光如炬,“您足跡遍佈大明疆域,對山川地理之熟悉,無人能出其右。尤其是您對礦物的獨到見解,更是無人能及。大明製造之困,根源在於資源未能善用,煤礦尤甚。普天之下,唯老先生能慧眼識珠,為我大明指明富礦所在,此乃救國於危難之關鍵。”

言罷,朱由檢的語氣轉而凝重,眼中閃過一抹憂慮。

“我大明兒郎,誓死扞衛疆土,然手中兵刃,卻往往不及敵鋒之利。他們的血肉之軀,全賴那薄薄一層鋼鐵守護。老先生若能助我大明提升冶鍊之術,鍛造神兵利器,則我兒郎必能所向披靡,護我河山無恙。”

這番話,字字鏗鏘,不僅是對徐霞客的期許,更是對整個大明未來的深切呼喚。徐霞客聞言,胸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壯志,他彷彿看到了自己半生所學,在這一刻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心中暗自許下誓言:定不負陛下所託,為大明開創新局!

正如《詩經》所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徐霞客深知,唯有盡己所能,方能不負此生所學,亦不負朱由檢之重託。

這一刻,他彷彿與朱由檢一同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共同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與機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章 定不負陛下所託,為大明開創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