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鹽法事關天下安(四)

第639章 鹽法事關天下安(四)

對於王國光所說的,朱載坖深以為然,鹽引的濫發確實是極為要命的事情,不光是皇帝,大明這些藩王們,一個個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鹽引失靈的主要原因在於鹽引的超發、濫發。而哪個群體的鹽引最多呢?無疑就是這幫藩王們了。

成化時期,德王、吉王、徽王等多次奏討淮鹽,多者千引,少者也有百引;到了孝宗皇帝的時候,幾千引鹽已經根本滿足不了藩王們的胃口了,弘治時期,王府奏討鹽引更趨猖獗,如靖王奏討10萬引,益王、興王等動輒亦有萬引,孝宗都一一答應。

看到興王等人索要鹽引成功,其他的藩王們也有樣學樣,紛紛向孝宗奏討鹽引,或五萬、十萬,至二十萬引,並無限制,孝宗也都一一答應了。數以萬計的鹽引就這麼被濫發了。

除了藩王之外,另外一個索要鹽引的大頭就是這些死太監們,他們也經常利用自己和皇帝的特殊關係,索要鹽引。成化二十年,太監趙陽、黃沉、劉關和李泉分別奏討兩淮鹽3萬引、2萬引、2萬引和1萬引,幾個沒卵子的閹人,居然奏討鹽引數以萬計,他們準備換了鹽把自己的大寶貝(小螺螄)好好腌制一下嗎?

還有借辦所為皇差大肆侵吞的,還是孝宗時,朝廷擬賜太監王敬鹽7000引,用於赴江南採買藥材和書籍,王敬卻實得鹽1.55萬引,朱載坖有時候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孝宗對於濫發鹽引毫無警惕。

誰來給朱載坖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叫弘治中興!

孝宗的一通騷操作之後,鹽引的信用幾乎完全破產,與鹽商中鹽相比,這些藩王、太監們可不需經過戶部開中榜文,而是直接向皇帝奏請鹽引。重要的是,他們獲得鹽引,非但沒有用實物上納邊方,而且大肆進行鹽引的買賣交易,即所謂的占窩轉賣,實則等同於私鹽興販,其危害在於,造成納糧與報中的關係脫節,邊餉不足,而市面鹽引泛濫,價不敷物,最終致使大明鹽法大壞,開中法無法推行下去。

和王國光聊了這麼多之後,朱載坖深感大明鹽政積弊之深,確實是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朱載坖對王國光說道:“王銓郎可將這些寫成奏疏,由孤轉奏陛下。”

鹽政事關大明的財賦大計,即便是朱載坖也不敢多言,只能轉奏嘉靖,先取得嘉靖的支持,才好進行下一步操作,王國光當然明白朱載坖的意思,當即應允下來。

而此時,李朝觀府上,一眾晉商們正面色凝重,各自思考起來。李朝觀將朱載坖的提議告知了在座的各位晉商大佬們,他們都開始思考朱載坖的這個提議了。

晉商,原本就是以開中起家的,鹽的暴利,他們是很清楚的。自太祖皇帝下詔實行開中之後,晉商憑藉著地近九邊之便,積极參与到輸糧換取鹽引的活動中,晉商的鹽業貿易由此而興起。

對於鹽,他們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之前實行納糧開中的時候,甘肅、延綏、寧夏、固原四鎮的鹽引對應淮、浙兩大鹽場;山西鎮除淮、浙鹽場外,還有部分鹽引對應山東鹽場;薊州、宣府、大同三鎮對應兩淮鹽場和長蘆鹽場。而兩淮鹽場是晉商深耕的地方。

實施納銀開中之後,那些繼續留在邊地納糧報中的土着商人成為邊商,而在各有關運司納銀領取鹽引的商人則成為內商。除了邊商、內商外,還有水商,他們從內商處買引鹽行銷於各地,即所謂邊商報引,內商貿其引以支鹽,而水商運之。晉商也分化為邊商和內商兩個部分。

成為內商的晉商,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晉商的大團體,他們大多舉家搬到淮揚地區,與當地的世家大族聯姻,融入東南士紳集團。而留在山西河京師的這些晉商,則大多成為了邊商,他們和九邊各鎮的軍官們關係極好,家中子弟也多是行伍出身,以軍事擅長,邊商和內商的區別可見一般。

面對朱載坖這時候拋出來的橄欖枝,這幫晉商們都在緊張的思考權衡着,從他們的本心來說,當然是願意恢復實物開中,這樣的話,他們又可以利用自己和九邊軍官的良好關係,在入中的時候得到照顧,同時在開中支鹽的時候,他們就佔據了主動,可以利用同出晉商的淮揚內商,佔據鹽窩、優先支鹽,攫取食鹽的巨額暴利。

但是這麼做,無異於虎口奪食,東南的鹽商視食鹽為自己的禁臠,現在晉商配合朱載坖去恢復開中,對於東南商人們來說無疑是挑戰他們的地位,他們肯定會想方設法打擊晉商的,東南商人在朝廷的勢力可不小,上至內閣次輔徐階,下至科道言官,都有大批的東南官員,一想到此,不少人還是心中有些惴惴。

這時候一個看起來有些儒雅的商人說道:“既然有裕王殿下牽頭,為何不做,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這點道理還不明白嗎?”

說話的是大鹽商王崇教,他家中世代經營鹽業,尤其是長蘆鹽場。王崇教的父親王瑤販鹽淮浙蘇湖間,往返數年財資漸豐。到嘉靖元年時,王瑤又獨取長蘆引數千赴長蘆守支,鹽業貿易的積累使王家成為富商。王崇教當然想光大祖業,成為大鹽商。

而且別人怕東南鹽商,他可不怕,他的哥哥就是現任南直隸巡撫王崇古,他娶的可是楊博的女兒,他的侄子就是現任翰林修撰張四維,後台極硬,根本不把這些東南鹽商當回事,他反而覺得李朝觀畏首畏尾,根本不配做晉商的領袖。

李朝觀思慮再三說道:“還是去信虞坡公問問再說吧。”

見李朝觀將自己的岳父拿出來,王崇教也不好多說什麼,而且楊博也確實是現在晉黨的領袖,此事也非他拍板不可。於是李朝觀將這些情況寫成書信,快馬送到蒲州楊博家中,詢問楊博的意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隆慶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隆慶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639章 鹽法事關天下安(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