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好大一口黑鍋
霎時間。
鄭國肉眼可見的有些慌亂,他非常知曉嬴政的身份,所以原先準備好的一些說詞,現在全都變成了漿糊。
畢竟修繕黃河的總方案意見,確實是他拿出來的。
各地方官吏都是負責執行。
無論他說出怎樣的理由,都是難辭其咎的。
最終。
鄭國微微垂首的道:“上卿,黃河修繕不力,靡費關中資源頗巨,確實都是我的罪過……我願意接受一切懲罰。但我也曾嘗試前往下面的堤壩進行勘察,卻每次都受到當地官吏的各種阻撓,還望上卿和夫子明察。”
鄭國並非那種只會紙上談事的人。
他身為當世着名的水工名匠。
制定好了修繕方案,自然就會下場監督。
可他的話語權與職權都沒有那麼高……
即:說話不算。
這就導致鄭國看似能夠下達決策,實則本質上也只是個執行人。
那麼問題來了。
這有何區別呢?
就拿明朝的內閣和司禮監舉例。
明後期的萬曆皇帝,也是幾十年不上朝,萬曆連內閣都不見……
內閣有事只能先報司禮監通傳。
這麼一來。
內閣就失去了直接性的議政權和決策權,變成了執行部門。
因為中間隔了個司禮監……只有司禮監才能見到皇帝……
相應的。
司禮監的各項權柄就會加大。
同理。
鄭國之前的處境就是掛了個修繕黃河的總督造名頭。
一旦出了事。
鄭國橫豎都得擔責。
就相當於後世公司的法人……
但鄭國說話又不算。
因為他與皇帝之間隔了一層,他的所有上報諫言,都得在右相王綰那裏過一眼。
右相王綰先行批複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爾後再報給皇帝,這裏面的門道……顯然就有許多操作空間了。
至於現在事發了究竟該怎麼辦?
那右相王綰肯定也是有話說的。
比如嬴政剛剛講的:我們都是嚴格按照鄭國的六堤修繕方案嚴格執行的,流程各方面絕對合規。
你要查……
大水一來全都沖沒了。
你怎麼查?
鄭國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純純的背鍋俠。
因此。
他只能最後掙扎一下,說明自己前往別的堰口和堤壩進行督造的時候,根本到不了現場。
否則,事情絕對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
旁側。
“哎,果然都在欺負老實人吶。”
尉繚子聳聳肩的道:“許公,其實這個事兒證據不證據的,根本不重要,就看皇帝能不能下定決心……要不要為了中原魏地之難民,向關中勛貴重臣開刀!”
事兒,一目了然。
真沒法查嗎?
按部就班的講證據,那確實很難查。
古代又沒有攝像頭。
所有運輸物料、石料什麼的,人家就說被大水沖走了,你肯定找不出半點痕迹。
然而。
沒有證據也照樣可以一查到底。
比如……
提拔酷吏,登台唱戲。
沒有證據那就嚴刑逼供!
把其餘五處堰口和堤壩的對應官吏,全部嚴刑審問,不查出個所以然,誓不罷休!
總會有人鬆口的。
說白了。
不講規矩有不講規矩的玩法。
嚴查貪腐這種事情。
真相就擺在枱面上。
誰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明白。
然而。
真正下定決心,做出抉擇……
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到底是維護魏地的區區災民,還是對關中勛貴重臣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這些全看皇帝一人的態度。
查到哪兒。
查多深。
嬴政身為開國性質的始皇帝,他擁有絕對的權威,橫壓廟堂一切暗流洶湧。
“一統功勛加身,君臣相伴之誼。”
許尚掃了眼道路旁邊的枯骨:“其實這回不僅要讓皇帝下定決心,還得把事情辦得漂亮……不然的話,損關中之利,以資中原靡費,現在還為了這些個低賤不如芻狗的災民,妄殺功勛大臣,難免會讓朝野上下寒心。”
許尚此言一出。
嬴政立馬覺得心有感觸。
站在嬴政的角度……
廟堂諸公都是忠臣,沒有奸臣。
哪怕像王賁那樣的極端激進派,其也依舊向始皇保持着忠誠。
對於這些曾經的左膀右臂。
你讓嬴政用貪腐之名,嚴辦功勛大臣……
這其實很難說得過去。
因為如果這些功勛大臣,魚肉關中百姓,嚴辦幾個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可魚肉一些中原魏地黔首……
尤其掘開黃河的策略,本就是皇帝與三公商定下發的。
怎麼?
前頭皇帝下令掘開了黃河。
轉頭皇帝又要以修繕中原黃河不力,誅殺關中勛貴重臣?
這多少有些前後矛盾。
理由不夠……
更重要的是。
每個關中勛貴重臣都是極具名望的,別說殺了……就算查上一查,都會震動朝野。
屆時,估計很多人都會說,皇帝為所謂的中原災民出頭,轉而向功臣下手,這算什麼?
“難,這件事想要辦的漂亮,着實得從長計議一番。”
嬴政眉頭緊鎖:“鄭國,我知你這兩年一定是盡心儘力了,我和夫子也相信你。但……暫且還是得委屈你一下,對你的處罰明日就會下達,你得做好心理準備。”
按照規制流程。
鄭國頭上的這口黑鍋,他不背也得背。
那名義上就是你出的總修繕方案。
現在搞成這樣。
嬴政是保不了鄭國的。
否則,他將無法繼續徹查下去。
畢竟皇帝力保頭號案犯鄭國,也保中原災民……唯獨不保曾經的左膀右臂,關中勛貴重臣……
那他曾經所說的,若一統功臣不能安享太平,他嬴政又將有何顏面立於天地之間。
這句話就會成為笑話。
嬴政是不能接受自己出現戲言的。
千古一帝,一言九鼎。
嬴政為了這可傳萬世的名號,着實是費心頗多……甚至於屢屢受限……
即:死要面子活受罪。
當然了。
身為皇帝肯定得在乎面子的,他必須得英明神武,寬佑諸臣,方可體現出朕之眼界心胸,當納百川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