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事在人為
最後一個音符完美落下,悠揚動聽的旋律漸漸消散,琴房裏再次恢復了寧靜
杜秋雲老師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目光落在眼前的兩位得意弟子身上,宣佈今天的課程到此結束。
柏鳶一如既往,默默收拾好自己的小提琴,單手提着琴箱。
原本說要給柏鳶拉小提琴聽的溫以軒也不知道跑去哪了。
八九歲的小孩正是閑不住滿地亂跑的時候。
柏鳶沒多等他,完成合奏課程,拎着琴箱就準備告辭離開。
以往,從溫家主宅到院外大門這段路,都是她自己走。
但今天,溫以徹卻主動提出要送她一程。
“一起吧,我剛好也要出去找小軒。”
杜秋雲老師今天除了跟柏鳶商議擇校的事情,順帶還要看看溫以軒在小提琴方面的資質。
溫家兩兄弟都不小了,吳舒婕也沒必要再像以前那樣,把重心放在照顧他們身上。
從今年開始,便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和行程,夫妻倆滿世界的飛,留給孩子們的時間便被縮短。
原本溫以軒跟他哥一樣學習鋼琴,基本課程溫以徹就可以親自輔導。
原計劃也是下半年,等溫以徹出國留學之後,就把溫家二老也接過來,像在國外那般,繼續教導他幾年。
但現在他突然改換小提琴,吳舒婕又騰不出時間親自輔導,於是便聯繫了恩師杜秋雲,希望也能讓他拜在恩師名下。
溫以徹不好讓恩師久等,便藉著送柏鳶的由頭,也一起出來尋找。
柏鳶穿上自己的毛呢大衣。
一抬頭,發現溫以徹竟然也很巧合的選了顏色相近,款式類似的長款外衣。
兩人站在一起,有一種說不出的和諧氛圍。
杜秋雲老師也看見了,忍不住笑着說道:
“要麼都說搭檔最講究默契呢,挺好的,多般配啊。”
溫以徹聽罷,同樣微微勾起了嘴角。
打小起,他與柏鳶之間便有着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
這種不論是興趣愛好、審美眼光,亦或是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都如出一轍。
彷彿是心有靈犀一般,無需言語交流,彼此就能洞悉對方的心思。
杜秋雲老師上了年紀,總愛敘舊。
一邊說著從前教導他們的日子,一邊走上前,左手握住溫以徹,右手握住柏鳶。
“……話不多說,你們是好孩子,也都是老師的驕傲,如果以後一起出國讀書,也要相互扶持,攜手並進啊,老師等着你們摘得榮耀桂冠的那天。”
說到攜手並進的時候,杜秋雲拉過溫以徹的手放到柏鳶手上,寬慰的拍了兩下。
柏鳶禮貌微笑,等老師的手移開后,指尖微動,就要抽出去。
溫以徹卻心念一動,暗暗用力攥住了柏鳶的手。
在她視線投來的時候,微微搖頭朝她意示。
柏鳶心下瞭然,也沒再掙扎,任由溫以徹牽着她的手,跟老師禮貌告別後,和他一同走出房門。
直到出了房門,溫以徹才緩慢開口:
“杜老師最初的搭檔也像我們一樣,自小在一起練琴,周圍人都很看好他們的合作,以為他們能一直結伴而行,取得更卓越的成就,但是——”
溫以徹話有停頓。
柏鳶大膽猜測:“老師的搭檔去世了?”
溫以徹:“……”
溫以徹:“沒有,老師的搭檔活得很好,他們只是理念不合,最後出於無奈,只能分開。”
柏鳶點點頭:“可以理解。”
不合適確實沒必要強求。
早斷早乾淨。
老師是明白人。
溫以徹又被她的話噎到。
無奈,只能笑着繼續往下說:
“老師最後那番話,可能是觸景生情了,那位前輩久居國外,已經很多年都沒跟老師有過聯繫了。”
柏鳶默默聽着,心裏卻並不理解這種擰巴的勁是怎麼來的。
久居國外又不是死了,網絡這麼發達,哪怕打個電話呢?
溫以徹見柏鳶沉默不語,以為她是對老師的事情有所感觸。
溫家主宅到前門的路並不遠,只是有些曲折。
兩人先前交握的手,也因為出門之後的交談而忘了鬆開。
此時,兩人之間又歸於沉靜。
掌心的觸感就彷彿被放大了數倍般,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溫以徹正在交握的事實。
柏鳶有潔癖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溫以徹很少有機會像現在這樣跟她有類似的肢體接觸。
此時這樣牽着柏鳶,就好像滿足了一直以來牽着弟弟妹妹的心愿。
這種感覺又和牽着自己小表妹有所不同。
吳莬自小崇拜溫以徹跟崇拜掌管鋼琴的神似的,牽手之前恨不得沐浴更衣,把手搓下來一層皮。
雖然現在沒小時候后那麼傻了,卻也帶着一絲敬意,跟會面重要領導人似的,正式的不能再正式。
柏鳶卻並沒有這種促狹和拘謹感,整體顯得鬆弛自然,不會過分刻意。
鋼琴家的手往往寬厚修長,溫以徹也同樣如此,十七八歲少年的手比十三四歲少女的手大上不少。
此時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她的手整個握緊手心裏。
內心愉悅的同時,還有一種心愿達成后的充實和滿足。
溫以徹心中不免湧起暖意,悄然驅散了三月尚存的寒意。
他忍不住問道:“柏鳶,我們以後會不會像現在這樣,一直在一起,做彼此的搭檔呢?”
他的聲音很輕,彷彿害怕打破此刻的美好氛圍,但眼神卻無比堅定地看着對方,似乎想要從她的眼睛裏找到答案。
“或許吧,不知道。”柏鳶移開視線,想了想,又補充道,“事在人為,做好當下吧,你看到溫以軒了嗎?老師還在等他。”
溫以徹:“……”
柏鳶:“他帶表了嗎?不行你給他打個電話吧。”
說著,掙開被溫以徹握住的手,伸進衣兜里,去摸自己的手機。
結果卻意外摸了個空。
“手機沒帶,我回去取。”
“我陪你——”
“不用。”柏鳶頷首,示意他往不遠處的大門方向看去,“你弟在那呢,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