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上乘練神 一體拜真如

第86章 上乘練神 一體拜真如

四人被蒸,上乘煉神

“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

話說那唐僧師徒一路西行,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這一日,他們來到了神秘而又險惡的獅駝嶺。此地崇山峻岭,怪石嶙峋,峰巒疊嶂之間瀰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那獅駝嶺上有三個厲害的魔頭,為首的青獅怪,模樣兇狠,雙眼如銅鈴般冒着寒光,一張血盆大口彷彿能吞天噬地,它那身青色的鬃毛根根豎起,似鋼針一般。白象怪則身形龐大無比,如同一座移動的小山,那長長的鼻子不時地甩動着,每一次揮動都帶着呼呼的風聲,它的皮膚潔白如雪,在陽光下泛着冷冷的光澤。還有那大鵬怪,雙翅展開猶如遮天蔽日的烏雲,羽翼在風中簌簌作響,銳利的爪子彷彿能輕易地抓破金石。這三魔早已結拜為兄弟,在這獅駝嶺上稱王稱霸,他們的惡名傳遍四方,附近的生靈皆聞風喪膽。

唐僧師徒四人懵懵懂懂地踏入了這危險之地。那三魔在暗處早就察覺到了他們的行蹤,只見青獅怪一聲令下,一群小妖如潮水般湧出,將毫無防備的唐僧、豬八戒和沙僧團團圍住。豬八戒瞪大了雙眼,揮舞着九齒釘耙,嘴裏嘟囔着:“呔!你們這些可惡的妖怪,竟敢阻攔俺老豬的去路!”沙僧則沉着地守護在唐僧身旁,手中的降妖寶杖隨時準備出擊。然而,小妖數量眾多,他們三人最終寡不敵眾,被捉進了妖怪的洞府之中。

那洞府之中陰森恐怖,瀰漫著一股血腥和腐臭的味道。唐僧被綁在一根石柱上,他心中懊悔不已,暗自思忖道:“唉,都怪貧僧不小心,竟讓徒兒們也陷入此等困境。”豬八戒則在一旁哼哼唧唧,心裏想着:“這可如何是好,要是大師兄在就好了。”沙僧默不作聲,但眼神中透露出堅定,他相信大師兄一定會來救他們。

而孫悟空呢,在混亂之中,他憑藉著自己的敏捷身手和七十二變的神通,巧妙地躲過了妖怪的抓捕。他騰雲駕霧飛到半空之中,望着那被妖怪佔據的洞府,心中滿是焦急與憤怒。他咬咬牙,心想:“俺老孫定要將師父和師弟們救出,絕不能讓這些妖怪得逞!”於是,他搖身一變,化為一隻毫不起眼的小飛蟲,悄悄地朝着洞府飛去。

進入洞府後,孫悟空小心翼翼地在陰暗的角落裏爬行着,他豎起耳朵仔細聽着三魔的談話。只聽青獅怪哈哈大笑道:“這次抓住的唐僧,可是世間少有的寶貝,吃了他的肉,定能長生不老。”白象怪也跟着附和道:“沒錯,大哥,我們可要好好享受這頓美餐。”大鵬怪則在一旁扇動着翅膀,眼中閃爍着貪婪的光芒:“我們得想個萬全之策,可不能讓那孫悟空壞了我們的好事。”孫悟空聽在耳中,恨在心裏,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這些妖怪付出代價。

接着,孫悟空靈機一動,施展變化之術,搖身變成了青獅怪的模樣,大搖大擺地走到白象怪和大鵬怪的面前。他模仿着青獅怪的語氣說道:“二位賢弟,那孫悟空神通廣大,我們不可掉以輕心。我有一計,可先將唐僧藏於密室之中,待那孫悟空放鬆警惕之時,再將其一舉擒獲。”白象怪和大鵬怪聽了,都覺得此計甚妙,連連點頭。孫悟空心中暗喜,他盤算着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將師父和師弟們安全救出。

在這危機四伏的獅駝嶺洞府中,孫悟空與三魔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智斗。而這一場劫難,也讓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之路上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們的命運彷彿在這獅駝嶺的黑暗中飄搖不定。最終,孫悟空歷經波折,還是無法獨自戰勝三魔,只得前往西天,拜見如來佛祖。如來佛祖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帶着文殊、普賢二位菩薩親臨獅駝嶺。那三魔見到如來佛祖以及諸位菩薩,心中雖有不甘,但在佛光的籠罩之下,也不得不現出原形,皈依佛門。

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這場生死考驗后,對佛法的領悟又深了一層。他們感激地望着如來佛祖,然後繼續踏上了那充滿艱辛與未知的取經之路。這一段經歷,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鑲嵌在他們取經的漫長旅程之中,時刻提醒着他們前路的艱難與佛法的高深。此乃煉神還虛的奇妙作用,是施展變化的上乘境界。先前降伏獅魔之心,從而達到初乘境界;降伏象魔之性,進而達到中乘境界;最後降伏鵬魔之氣,於是達到了上乘境界。這才領悟到真正的大道,雖說心神安定、魔性歸正,但神氣並未完全合一且達到渾然忘我的狀態、回歸到太虛之境,那麼此心性終究還是滯留於有形之物上,無法超脫塵世的牢籠。所以大鵬之氣不降伏,獅、象之魔也會再度出現,這便是“魔群欺本性”的道理。先師曾說:“伏氣不能只是表面服氣,真服氣必須要能降伏氣。單純服氣並不能長生,要想長生必須降伏氣。”大鵬不善於駕馭氣,任由真乙之氣在天地間縱橫卻不能使其歸伏,導致魔性越發滋長。

“獅”,可用來比喻心,屬火,多有猜疑,所以呈現青色。火還未燃起就有煙冒出,這是火中帶有木的特性,它是修道的引領者,是行道的起始,所以稱為老魔。其名號為“獅駝嶺獅駝洞”。“象”,用來比喻性,屬土,土能生金,所以顏色為白。其寄居於身體且方位在西,具有土兼金的屬性,是承載道的大力,是體悟道的靈明所在,因此被稱為二魔。能夠降伏這二魔,便能進入二乘法門,這是修性的奇妙作用。大鵬,就是《莊子》中所說的北溟之鯤,鯤化為鵬后,飛到九萬里的高空然後往南飛。北溟是水,“至陰肅肅,其中有陽”。水中的鯤屬陽,化為鵬后,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往南飛,這是達到了陽九之數。而“至陽赫赫,遂乎大明之上”。鵬屬於鳳類,是南方的朱雀。《石函記》說:“朱雀炎空飛下來”,丹經中所說的“赤鳳”與此意思相同,都是指真陽之氣,說的是修命的奇妙作用。讀《南華經》的人,只知道這是莊子的自我言說,卻不知道它實際上闡釋大道的關鍵和精妙到如此地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如來說出“混沌初分,天開地辟,萬物皆生。鳳凰又得交感之氣,育生孔雀、大鵬”以及“封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這些話,表明此氣確實是生成仙、佛、聖人、萬物的根源,絕不是荒誕無稽的,所以稱其為“佛母”。獅、象都在佛之下,唯有鵬在佛頂,這是先天至清之氣。它的封號“大明王”,也是依據“遂乎大明之上”的含義,所以能夠將獅駝洞擴大並獨稱為“獅駝國”。後人讀到這些言論,不理解其中的妙處,都驚訝地認為這不合常理,難免像鷃鵾那樣嘲笑。實在可悲啊!

“老魔咬去八戒”,這是木火遭遇木火之魔;“二魔捲去沙僧”,是土金遭遇土金之魔;“三魔撾去行者”,是水金遭遇水金之魔。將他們捆在一起,是因為未能降伏、融合歸一,也就是本性被魔所侵,而魔又欺辱本性。

“一翅九萬”,就是“鵬摶九萬”的含義,前面已經解釋清楚了。只是看到九十九回中敘述劫難內提到“怪分三色”,這是“六十二難”,那麼鵬怪是赤色且有金翅,從北溟飛到南方,融合了獅、象二色,這是五行先天真乙之氣,不顯現其顏色,也不專門有其名稱,這就是它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出世之道,必須修鍊降伏此氣。倘若只專註於心性而認為這就是真諦,那麼我們身後天之氣,都在它的吞啖循環、反覆消化之中,絕對無法脫離根源,逃出它的牢籠。所以前面小鑽風說:“我大王一口能吞十萬天兵。”又說:“我大王意欲爭天。”還說:“五百年前吃盡了獅駝國,奪了江山。”就已經蘊含了這個意思。

“老魔稱讚其力量智謀,命令小妖打水刷鍋,抬出鐵籠,燒火蒸僧,每人分一塊。”還說:“捆在籠中,應該很難逃脫。”幾個小妖輪流燒火,等着肚子餓了享用。這是說無法逃脫五行輪流的蒸氣之中,骨肉必然會分散。“長老哭着對行者說:‘怎麼才能活命?’二僧也一起痛哭。”這是說人們都不知道有獲得生命之道是可悲的。“行者笑道:‘師父放心,兄弟莫哭。不管他怎樣,我們肯定不會有損傷。’然後將自己的身形脫出,跳到半空。”這是說對事物理解透徹、運用自如,全在於人自身,人想要獲得生命,自然有跳出自身困境的方法。

人生於五行之中,就如同進入鐵籠中受蒸,火候到了,沒有不肉爛骨碎的。所以人的死亡,就像白天之後必有黑夜,沒有人可以倖免。獲得生命之道,首先在於降伏龍、節制慾望、控制情感,採取灶底抽薪的方法,使火性不升騰。大聖派遣北海龍王進入鍋底守護,這就是伏龍抽薪。其次在於戒除意氣、怡養性情、養護心神,敞開坦蕩舒暢的胸懷,使氣性不鬱結。八戒發表“悶氣”、“出氣”的言論,因為行者蓋上而說“今夜必死”。“長老嚶嚶啼哭”,說明悶氣成為魔障是最令人痛心的。八戒說:“咦!燒火的長官,添上些柴怎麼了,要了你的命啦!”妙啊!天蓬元帥身遭鐵籠的悲慘遭遇,處於危急的境地,卻能瀟洒自在、輕鬆玩耍如同沒事人一樣,由此可知他俯瞰一切,不被魔所困擾,他的胸懷是多麼寬廣啊!難怪燒火小妖都瞌睡睡著了。

“行者現身來救,八戒說:‘救就要徹底救,不要再被關進蒸籠。’”這是說能夠逃脫五行蒸氣之外就是脫根,不能逃脫五行蒸氣之外就是再次被關進蒸籠。倘若修行之人不能超凡出世,即使德行沒有欠缺,仍然在輪迴之內,終究是凡體生根,難以避免再次進入蒸籠受蒸的禍患。所以行者說:“如果師父不是凡體,我們三人不管怎樣都能逃走了。”但是這種脫根出世之道,是劈開鴻蒙、鑿開混沌的大超脫,不是不顧行為操守、算計着爬牆之類的小法門。

師徒爬牆,而魔頭突然出現,紛紛將他們抓住,必然會再次被蒸,卻不反省自己而抱怨別人,這到底有什麼好處呢?然而為什麼不再蒸他們,而是把唐僧抱住不放,放進錦香鐵櫃之中,設計出一個生吃的謠言?這是表明世間一切旁門左道的小法術,都是像爬牆這樣的行為,必然會導致進入柜子這樣的結果。如果想要藉此逃命,反而會加速自己的死亡,不必等到五行之氣達到極致使骨肉腐爛,就已經自己遭受戾氣而成為魔口之食了。可悲啊!世人大多遭受魔口的夾生咀嚼,三藏也是如此,大聖聽到這些,怎能不心如刀絞,淚如泉湧而放聲大哭呢?說:“努力修行共煉魔”,“氣散心傷可奈何”,這大哭是因為大哭世人應當在此時困心衡慮、砥礪自我的時候,所以現身設法,急忙回頭,掃蕩獅駝洞而猛然醒悟,見到如來念《松箍咒》,以謀求超脫。你看他“徑上靈山”,“哮吼如雷”,是多麼勇往直前、積極進取啊!

如來指出老魔二怪的主人,說出大鵬是鳳凰所生,與孔雀同母同氣,這也是佛母。所說的孔雀出世之時,一口能吸四十五里內的人,如來也被吸進去了,這就是“一口能吞十萬天兵”的意思。但如來已經修成丈六金身,所以能夠進入魔口並剖開魔的脊樑。三藏沒有修成金身,未免會被魔口所吞而無法超脫。所以必須降伏此魔,然後才能成就丈六金身。既然如此,凡是魔捆綁我、蒸煮我、吞吃我、關我於櫃中,都是魔在愛惜我、養育我、陶冶我、造化我,並非只有大仇,而是還有大恩。孔雀、大鵬,都是大慈大悲而真正的佛母,這還有什麼疑問呢?後人看到孔雀被封為佛母,以佛法中冤親無別為痛,大概是沒有深刻理解孟子“動心忍性,生於憂患”的含義;也沒有深刻認識到大鵬比喻真乙之氣,實際上是生成仙、佛、聖人的根源。美麗的珍珠沉於海底,堅硬的金子在烈火中錘鍊,至真的東西出自大魔,極致珍貴的東西,沒有不是從艱難險阻中獲得的。學道如果不遭遇大鵬並勇猛降伏它,終究不能成仙作佛,這是不變的定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來帶着文殊、普賢來到獅駝國,命令行者與妖怪交戰,把妖怪引到佛前。那妖怪看到過去、未來、現在三尊佛像以及羅漢、揭諦,認出了主人公。”這並不是認得心是主人公,為什麼這麼說呢?“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獅、象兩怪,是心性之魔,認識到並非心性,才能獲得真心而勝出。歸正現相,泯耳皈依,這是心性歸於一氣。

“只有三魔不伏,扶搖直上,如來用手往上一指,那怪飛不去,只在佛頂上,現出了本相,原來是一個大鵬金翅鵲。”這一個,就是一粒金丹真乙之氣,如來已經明確地指示了降伏的方法。“對如來叫道:‘你怎麼用大法力捆住我?’”大法力,就是佛門正法眼。教外別傳,言語無法表達。“想要逃脫卻難以逃脫,只能皈依。”“佛祖不敢放鬆,只叫它在光焰上做護法。”這就是所謂的“得其一,萬事畢”。煉神還虛,脫根救度的無上乘境界。從丹道視角來看,《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可能有以下解讀:

-群魔象徵內心的雜念和慾望:在丹道修行中,強調要去除內心的雜念和慾望,以達到純凈的修行狀態。獅駝嶺的三個毒魔(獅王、象王、大鵬)可以被視為唐僧師徒內心深處各種慾望、恐懼、煩惱等的具象化表現。這些“魔性”阻礙了他們的修行之路,如同在丹道修鍊中,各種不良情緒和雜念會幹擾修鍊者的心神,影響其達到更高的境界。例如,大鵬精吃人且對唐僧肉有諸多講究,這可能象徵著修行者對慾望的過度追求和執着,這種執着會阻礙修行的進展。

-唐僧師徒被擒與困境象徵修行的磨難:唐僧師徒都被妖怪捉去,面臨被蒸吃的災難,這象徵著修行者在修鍊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和嚴峻考驗。修行並非一帆風順,會有各種外在的困難和內在的掙扎,就像師徒四人在此回中遭遇的絕境一般。只有經歷並克服這些磨難,修行者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孫悟空的應對象徵著智慧和力量的運用:孫悟空在面對群魔時,積極想辦法應對,他去搬救兵、用瞌睡蟲迷倒小妖等行為,象徵著修行者內心的智慧和力量。在丹道修鍊中,需要運用智慧去識別和應對各種魔性的干擾,同時也需要憑藉自身的力量(精神力量或修行功力)去戰勝困難。孫悟空就是憑藉著他的神通和機智,一次次地試圖解救師父和師弟們,這體現了智慧和力量在修行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體拜真如意味着回歸修行的正道:最終,唐僧師徒在如來佛祖等的幫助下,戰勝了群魔,“一體拜真如”。這裏的“真如”可以理解為修行的最終目標或真理、本性。這意味着他們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和與魔性的鬥爭后,能夠克服內心的弱點和外界的干擾,回歸到純凈、本真的修行狀態,實現了對自我本性的認知和回歸,也體現了丹道中追求的通過修鍊和內心的磨練,達到與道合一、回歸本心的境界。

-如來佛祖的角色象徵著更高的智慧和指引:如來佛祖在這一回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不僅收服了妖怪,還為孫悟空等指明了方向。從丹道角度看,如來佛祖可以象徵著更高層次的智慧和修行的指引。在修行過程中,修行者可能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難題,需要藉助更高層次的智慧和力量來引導,如同唐僧師徒在困境中求助於如來佛祖一樣,這也暗示着修行者在追求丹道的過程中,要尊重和尋求更高的智慧和指導。

-此回故事整體體現修行的階段和過程:展示了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可能經歷的一個階段,即遭遇強大的外部誘惑(群魔)和內部困境(被擒與面臨生死考驗),通過運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以及藉助外部的幫助(如來佛祖等),最終戰勝困難,回歸到修行的正道。這一回也提醒修行者,修行之路充滿挑戰,需要堅定信念、保持智慧和勇氣,不斷克服各種魔性的干擾,才能逐步走向修行的成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悟空修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悟空修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86章 上乘練神 一體拜真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