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金蟬啟程:新鼎爐,新征程

第20章 金蟬啟程:新鼎爐,新征程

金蟬啟程

長安城內,佛法大會的消息如同春風一般,迅速傳遍了每一個角落。唐王李世民的支持下,高僧玄奘決定舉辦這場盛大的佛法大會,以弘揚佛法,普渡眾生。消息一出,四方的高僧大德、信徒百姓紛紛啟程,不遠千里趕來參加這場精神的盛宴。

大會當日,長安城外的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玄奘身着袈裟,站在高台之上,他的身影在朝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莊嚴。他口誦真經,聲音洪亮而悠揚,穿透了廣場上空,回蕩在每個人的耳邊。台下的眾人,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還是稚氣未脫的孩童,都靜靜地聆聽着,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動。

玄奘的講解深入淺出,他用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佛理娓娓道來,讓眾人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眼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開口,都像是在播撒着智慧的種子,讓這些種子在眾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數日的佛法大會,不僅讓參與者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更讓玄奘的名聲遠播。他的講解,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讓人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就在佛法大會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天空中突然傳來了悠揚的梵音,伴隨着陣陣花香,一股祥和的氣息瀰漫開來。眾人抬頭望去,只見觀音菩薩顯象降臨,她腳踏祥雲,周身散發著聖潔的光芒,如同一輪明月懸挂在天際。

眾人見狀,紛紛跪地膜拜,心中充滿了虔誠。觀音菩薩的目光落在了玄奘的身上,她微微點頭,似乎在讚許他的努力與成就。隨後,觀音菩薩化作一隻金蟬,這金蟬通體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它振翅飛翔,環繞在玄奘的周圍,彷彿在為他指引着前進的方向。

玄奘凝視着金蟬,他的心中湧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決心。他明白,這是觀音菩薩對他的指引,是時候踏上西天取經之路,為大唐眾生求取真經。他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開口,向眾人宣佈了他的決定。

“諸位,佛法無邊,我玄奘今日得觀音菩薩指引,將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此行艱難險阻,但我心志堅定,必將不辱使命,為眾生求得真經。”

他的話語鏗鏘有力,充滿了決心與信念。台下的眾人被他的話語所感動,紛紛為他送上祝福,希望他能夠一路平安,早日取得真經。

玄奘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的心中充滿了期待與不安。但他知道,這是一條充滿考驗的道路,只有通過這些考驗,才能真正領悟佛法的精髓,為眾生帶來光明。

神秘老僧的指引

玄奘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的心中充滿了對佛法的虔誠與對未知的敬畏。他知道,這條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但他的意志堅定,決心不辱使命。在他的行囊中,除了必需的乾糧和水,還有一本經書和一盞油燈,這些都是他在旅途中的伴侶。

一日,玄奘穿越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夕陽的餘暉透過樹梢,灑在蜿蜒的小路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的腳步雖然疲憊,但內心卻異常平靜。就在這時,他聽到了前方傳來的誦經聲,聲音低沉而有力,似乎蘊含著某種神秘的力量。

玄奘加快了步伐,不久便來到了一處幽靜的山谷。在那裏,他看到了一位老僧,正坐在一塊岩石上,閉目誦經。老僧的面容慈祥,白髮如雪,他的身邊放着一根拐杖,拐杖頂端鑲嵌着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

玄奘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問道:“請問大師,您在此誦經,可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緣嗎?”老僧緩緩睜開眼睛,他的目光深邃而寧靜,彷彿能洞察世間一切。

“玄奘法師,你的到來,正是我在此等候的因緣。”老僧的聲音溫和而有力,他似乎早已知曉玄奘的身份和使命。

玄奘心中一驚,他不解地問道:“大師如何知道我的名字和來意?”老僧微微一笑,指了指天空中的金蟬,那金蟬正在陽光下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觀音菩薩已經告知了我你的使命,法師。你的西行之路雖然充滿艱難,但也是一條通往智慧與解脫的道路。我在此,是為了給你一個指引。”

玄奘聽后,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再次行禮,表示感激。老僧從懷中取出一本破舊的經卷,遞給了玄奘。

“這是一本古老的經卷,記載了一些已經失傳的佛法和修鍊法門。它將在你的旅途中,成為你的指引和護佑。”

玄奘接過經卷,他能感受到經卷中蘊含的強大力量。他知道,這將是他在西行路上的重要法寶。

“大師,我該如何感謝您?”玄奘誠懇地問道。

老僧搖了搖頭,微笑着說:“你只需記住,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不要放棄。佛法的力量,將永遠與你同在。”

說完,老僧的身影漸漸變得模糊,最終化作一道金光,消散在空氣中。玄奘知道,這是一位得道高僧的化身,特意來助他一臂之力。

玄奘繼續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激和力量。他知道,有了這本經卷的指引,他的旅途將不再孤單,佛法的智慧將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

玄奘帶着唐王的囑託和眾人的期望,毅然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他孤身一人,行走在荒山野嶺之間,心中卻充滿了堅定的信念。

然而,前路艱險,玄奘很快便陷入了困境。他來到一處虎穴附近,被一群兇猛的老虎圍困。玄奘心中驚恐,但他依然保持着鎮定,口誦佛經,祈求佛祖的庇佑。

就在危急時刻,太白金星現身解厄。他手持拂塵,輕輕一揮,那些老虎便紛紛逃竄。太白金星看着玄奘,微笑着說道:“高僧莫怕,你身負重任,必有神靈護佑。”說完,太白金星便消失不見。

醯雞謂瓮大,井蛙謂天小。實則非瓮果大,天果小也,乃局於其自身之狹隘觀瞻罷了。復又提及“貞觀”二字,以此來銘記建會之起始。此乃女子之貞觀,絕非大士之大觀。就如同太宗之治績,呈現貞觀之象時,玄奘得以進取;傅奕之奏議,合乎貞觀之時,蕭瑀亦能進升。總之,皆為貞觀之態。例如太宗賜予玄奘五彩織錦袈裟,眾人皆以為這是極其華麗且備受恩寵之物。然而豈知有佛所賜予之錦襴袈裟、九環錫杖,那才是巍巍絢艷之至為寶貴之物。經菩薩一番讚美之後,太宗先前賜予之袈裟,未免顯得黯然失色。又如太宗命玄奘召集諸多僧人參禪講法,大開方便之門,此可謂之建大會。“菩薩拍着寶台,厲聲高叫:‘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教法么?’”待菩薩將大乘三藏法指示出來,能使亡者升天,能讓度難之人脫體,能修成無量壽身,能做到無去無來。而玄奘平素所擅長且得力參講之教法,此時已然只能渾俗和光。為何如此呢?蓋因觀覽至美之物后,原本之美者便失去其美;觀覽至大之物后,原本之大者便失去其大。

菩薩顯出救苦真身,呈現莊嚴色相。半空中落下簡帖,其中寫道“西方有妙文”,“求正裹金身”。此西方之妙文,即金丹之正道。玄奘願往西天,號稱“三藏”,已然將三藏之真經包納於一體,合三家之五行於一號。“三藏”二字,本就已是大乘之象徵。那麼何謂三藏呢?以經數而言:五千零四十八卷為一藏,共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以五行而言:金水一家為一藏,木火一家為一藏,土一家為一藏。以陰陽而言:天為一藏,地為一藏,鬼為一藏。鬼,即二氣之良能,盈滿天地之間,皆是如此。

此時雖已得三藏之名,卻尚未得三藏之實,故謂之“金蟬”。蟬者,鳴不以口,飲而不食,處卑而趨高,乃是物中最清高之品,以此來比喻清凈無為、其性涵空之意。金乃百鍊不磨、光明融結之體,用以比喻性體之虛靈。然而性體雖已具備,而命根卻未堅固,正所謂“巍巍佛堂,其中無佛”。故而玄奘得小乘之法門,僅僅如同金蟬之空殼而已。必須等到三家相見之後,方能充實命基,成就真金不壞之體,從而得見如來,此乃大乘教法。

觀音奉佛旨而來,已於五色錦襴袈裟、九環寶杖二物,顯示出佛旨。玄奘受賜,已然接得佛旨,再無剩餘之義。袈裟,象徵著五行之攢簇;九環,象徵著九轉之返還,故曰顯像化金蟬。不曰度,而曰化,恰似及時之雨施降於一時,種子破土萌發,勃然生髮。

下文之三徒,即三家相見,乃是藥物;八十一難,即九九返還,乃是火候。夫五行之情狀,九轉之神靈,原本就變幻無定,不可測度。俱是真實妙相,庸常至理,其中勇猛精進、防危慮險,以及一切法度細微之旨,無不完備具備。夙有仙骨者,若能熟讀此書,察識其中之奧妙,即如真人之親授的旨,而錦襴袈裟、九環寶杖之至寶,可當身披手執。

然而玄奘必得三徒,而後方能拜見如來,其義理易於明白。三徒已然了悟長生之道,命根堅固,自是萬劫不壞,何以反而以玄奘為師呢?此說甚難理解通曉。蓋因仙佛同道:佛曰“丈六金身”,仙曰“修成二人”,俱是從有為而至於無為。了命而不了性,就如寶鏡不磨而無光,並非有為之真空;了性而不了命,就如築室無基而安柱,乃是無為之空寂。故而有為者,必見性明心,而後方能超脫五行,此乃三徒之皈依佛法之緣由。

無為者,必攢簇五行,而後方能超凡入聖,此乃玄奘之收伏三徒之意義。三徒尚未盡得無為之妙,而玄奘有之,故以玄奘為師。玄奘尚未盡得有為之妙,而三徒有之,故教三徒以為徒。師徒合為一體,便是金丹大道,無上至真之大乘教法。直到登上無底船脫殼之後。

唐僧出現,悟空修鍊過程中再次更換鼎爐為唐僧,意義重大。唐僧作為新鼎爐,為後續的修鍊提供了關鍵的場所。在這個鼎爐中,可實現龍虎交媾、金木交媾,進而三家相會結嬰兒。

豬八戒被稱作水,水生木,為木母。沙僧為土,稱刀圭和黃婆。唐僧的鼎爐作用如同反應器皿,為修鍊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沙僧在此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調和八戒和悟空。八戒、猴子和小白龍在沙僧的調配下,於唐僧這個反應器皿中進行修鍊,最終結丹。

這一過程體現了丹道修鍊中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和配合。水、木、土等元素在特定的環境下,通過合理的調配和互動,實現了修鍊的目標。唐僧的鼎爐象徵著穩定的修鍊基礎,而沙僧的催化劑作用則促使各個元素之間更好地融合與反應。八戒、悟空和小白龍分別代表着不同的修鍊力量,在這個體系中共同作用,為結丹創造了條件。整個過程充滿了象徵意義,展示了丹道修鍊的複雜性和精妙之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悟空修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悟空修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章 金蟬啟程:新鼎爐,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