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唐太宗的幽冥之旅

第18章 唐太宗的幽冥之旅

在那繁榮昌盛的大唐盛世,巍峨莊嚴的皇宮之中,兩位威風凜凜的將軍猶如兩座不可撼動的山嶽,堅定地鎮守着宮門。他們身上所披的鎧甲,在陽光的映照下鋥亮奪目,折射出令人敬畏的光芒。手中緊握的兵刃鋒利無比,寒芒閃爍,彷彿能將一切來犯之敵瞬間斬於劍下。他們的眼神堅毅而果敢,透露出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彷彿能夠阻擋世間一切邪惡的力量。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祥和、固若金湯的皇宮深處,卻即將掀起一場驚心動魄、足以撼動整個王朝根基的巨大變故。

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之名的帝王,近些日子以來,總是被一些詭異離奇、令人毛骨悚然的夢境所深深困擾。在那如夢魘般的睡夢中,他彷彿置身於一片黑暗混沌的世界,無數面目猙獰的冤魂惡鬼張牙舞爪地向他撲來,那凄厲絕望的呼喊聲如同一把把尖銳的利刃,直直地刺入他的心房,讓他從夢中驚醒,心驚膽戰,冷汗淋漓。李世民深知,這般頻繁而恐怖的夢境絕非尋常之事,此事必定非同小可,一顆憂慮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逐漸蔓延開來。

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李世民在深沉的睡夢中,突然被一股神秘莫測、無法抗拒的強大力量無情地牽引着,他的靈魂竟不由自主地脫離了自己的身體,恍恍惚惚間,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而又陰森恐怖的所在。這裏瀰漫著濃稠如墨的霧氣,四周漆黑如墨,伸手不見五指,唯有隱隱約約傳來的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在這死寂的黑暗中回蕩。李世民驚恐萬分地環顧四周,眼中滿是慌亂與迷茫,當他逐漸看清周圍的景象時,才驚覺自己竟然置身於令人談之色變的地府之中。

地府之內,陰氣森然,寒冷徹骨,各種恐怖至極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慄。他看到無數的鬼魂在無盡的痛苦中拚命掙扎,那一張張扭曲變形、猙獰可怖的面孔,以及那一聲聲撕心裂肺、凄慘無比的叫聲,猶如一記記重鎚,狠狠地砸在他的心頭,讓他的靈魂都為之顫抖。李世民的心中此刻充滿了無盡的悔恨和深深的恐懼,他全然不知自己為何會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可怕的地方,更不知道究竟該採取何種方法,才能重新回到人間那溫暖而熟悉的世界。

就在李世民陷入無盡的絕望,幾乎要被恐懼和悔恨徹底吞噬之時,一位神秘莫測的使者宛如一道曙光,驟然出現在他的面前。這位使者面容慈祥溫和,周身散發著柔和而溫暖的光芒,彷彿能驅散這地府中所有的黑暗與陰冷。使者語重心長地告訴李世民,他之所以會來到這地府,乃是因為他在人間的某些行為引起了無數冤魂的強烈不滿和怨恨,因而需要他在地府之中經歷一場艱難困苦的自我救贖之旅。

李世民聽聞使者之言,猶如在黑暗中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他虔誠地聽從使者的指引,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在地府中的這段充滿艱辛與挑戰的旅程。他步履蹣跚地走過了那座令人膽戰心驚的奈何橋,橋下忘川河中,無數靈魂在痛苦地翻滾掙扎,那場景令人觸目驚心;他戰戰兢兢地進入了那莊嚴肅穆的閻羅殿,面對着十殿閻王那冷峻威嚴的審判。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李世民深刻地反思着自己過往的種種過錯,內心充滿了自責與愧疚。他暗暗下定決心,一旦回到人間,必定改過自新,勵精圖治,做一個真正賢明仁德的君主,造福天下蒼生。

經過一番艱苦卓絕、九死一生的艱難考驗,李世民終於獲得了重返人間、重獲新生的寶貴機會。他的靈魂緩緩地回到了自己的身體,當他緩緩睜開雙眼,發現自己正安然無恙地躺在皇宮那奢華舒適的龍床上。李世民感慨萬千,心中五味雜陳,他深深地明白,這次地府之旅乃是上天對他的一次嚴厲警示。從此往後,他更加兢兢業業、勤勉不輟地治理國家,全心全意地關愛黎民百姓,以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誓言,最終成為了一位備受萬民敬仰、名垂青史的偉大帝王。而那兩位忠心耿耿、堅守宮門的將軍,也一如既往地忠誠守護着皇宮的安寧,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奉獻着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成為了大唐盛世中不朽的傳奇。唐太宗入夢,以此闡明陰陽感應之道,也就是男女之間贈答之理;有感應必然有回應,有結果必然有報應,絲毫不差。唐高祖曾夢見自己身死,墜落在床下,被群蛆所吞食。智蒲禪師將此解夢為億兆民眾趨附之象。

太宗的這個夢,此前未曾聽聞過。然而白天之所作所為,即是夜晚之所夢。地府之游,難道不正是“貞觀”時期那些幽隱之事的反映嗎?幽隱之惡,產生於心中而在夢中顯現,此處正應該提出“心”字作為主旨,以此可見人心之險惡,便成就了地獄之險惡。如影隨形,不可泯滅。

“太宗在一片渺渺茫茫之中,獨自一個人,驚慌失措,難以尋找到道路;急忙寫下私書尋求庇護;見到鬼門關便有先主李淵以及兄弟前來索命;為鬼龍公案進行辯解;在生死簿上添注內容;游觀地府,心中充滿悚懼;經過十八層地獄,心中驚恐慘然;親眼目睹奈河橋,心中又驚惶不安;來到枉死城,心驚膽戰;看見一夥鬼魅攔住去路,慌得無處躲藏,向崔判官求救,借相良的金銀賄賂以求免罪;看到六道輪迴,判官叫太宗明心見性;直到陰司里沒有冤恨之聲,陽世間方能享受太平之福;凡是各種不善之處,都可以一一改過。”這才歸結出正旨。可見在陽世間不做不善之事,那麼在陰司里自然就沒有地獄之險惡了。處處都是從心上進行描寫,而所呈現的都是太宗平日裏的所作所為、那些問心有愧難以心安之事。陰陽之間的感應之道,恰如男女之間的贈答之理。只要有所感,必然會有應;只要有結果,必然會有回報,絲毫不差。唐高祖曾夢到自己身死,墜落在床下,被一群蛆蟲所吞食。智蒲禪師將此解夢為億兆百姓趨附之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最具提醒之處在於,“眾多冤魂索命,判官道:‘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救得你。’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那得有錢鈔?’”這正所謂“萬兩黃金將不去,一生惟有孽隨身”啊。判官說得到些錢鈔就可以救,難道真的能救嗎?正說明此處錢鈔不可到達,用不上,又如何能救得了你呢?下面借相良的金銀,難道真的可以借嗎?正說明在陽間作惡就會有惡報,作善就會有善報,一到陰司,帝王的十三年,反而不如匹夫的十三庫;帝治的十五道,反而不如匹夫所寄存的一庫。精妙之意都在反面,讀者千萬不要拘泥於文字表面!就會知道相良夫婦所積累的,是齋僧布施的善果,並非全是金銀紙鈔,自然就可以明白。

太宗因為老龍的緣故而陷入大夢之中,一到鬼門關,理應撞見老龍索命。為何卻劈頭撞見先主李淵以及兄弟等人,而沒有見到老龍呢?

隋朝綱紀不振,天下之人共同追逐政權。高舉義旗剷除殘暴,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名正言順。奈何採用裴寂的詭謀,派遣隋朝宮女去侍奉高祖?以逼迫之勢讓高祖順從,使父親陷入不義之地,違背了不犯上的本分,有干犯皇綱之嫌。冥冥之中的懲罰,那些謀臣輔佐之人,實際上是相互促成了此事。高祖廣施恩澤,卻在行為上失於檢點,這就如同老龍被鰣軍師所誤導。而違背天時剋扣雨量,雲雨之差失了時機,懼怕天刑而遭到慧劍之斬,豈不是理所當然!

涇河之龍,實際上就是李淵,所以稱之為“老”。“雨水共得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隱括了“李淵”二字。解析這兩個字:三橫為三尺,三直為三寸,“四”與“三氵十八子”合起來為零四十八點。又合併湊用,像“四”字的形狀,分並各算,成四六二十四之數;合之“三氵八字”,為三八二十四數;共同組成四十八點。去掉“李”字的“八、子”,為克八點;去掉“淵”字的三直,為克三寸。所剩餘的“李”字的“一”和“淵”字的通而用之,得到“涇”字。忌諱“李淵”,所以用“涇”來代替。龍潛於深淵,老處於濁世,涇河,正是其所應在之處。

只是太宗化家為國,錯誤地聲稱是拯救父親之危,卻無法拯救天理的懲罰。在玄武門埋伏甲兵,密言淫亂後宮,卻自稱功高不賞,不得已而有六月四日之舉,實際上是劫父殺兄奪得天下,與楊廣如出一轍,這也是隋朝滅亡的延續罷了。

楊廣以十三年而亡,世民以十三年而死,也是理所當然。他收納巢刺王妃而矯誣續嗣,夫婦、父子、兄弟之倫常,幾乎淪喪殆盡。實在是不如李氏捐生投環,為婦道沒有虧欠;劉全拚死進瓜,為夫綱沒有缺失。難怪會奪走王姬之魄,生死之間讓骨肉重逢,使得夫婦、父子、兄妹如同蓮蒂重開,團聚一室。

至於太宗舉刀相向,兄弟之間的情誼,已然消失殆盡,甚至波及到妹妹。這陰陽果報,絲毫不差。所以借太宗之口,發出這樣的旨意,說:“朕回陽世,惟答瓜果而已。”南瓜,南屬離,離屬心。意思是只要心地光明,就會有結果作為回報。《詩經》中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李。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李氏投環,劉全頂瓜,就是投以木瓜;翠蓮借屍,玉英下降,就是報以瓊李。男女,即陰陽之道;贈答,即果報之理;永以為好,即使死了也可以重生。與那些私自增添二壽,假借一庫的行為相比,雖然回生卻仍然如同大夢一場,相差何其之大啊!

然而太宗畢竟只是一場夢,並非真的死亡,一切地獄的景象,都是他心中自己所設想的,所以諸位大臣在他回陽之際,問道:“陛下有甚放心不下?”這是真實的記錄。讀到東西將相一齊啟奏道:“陛下前朝一夢,如何許久方覺?”“一夢”二字,顯着明白。按:太宗二十九歲登基,改元貞觀,享年五十三歲。實際上在位二十四年,起初並非三十三年。如今稱貞觀一十三年,上面加二,事情似乎有些錯誤,卻不知其中原有妙義。因為高祖李淵在位九年,實際上是太宗通過宮掖詐謀,劫制竊踞。所以武德年間雖然擁有虛位,而貞觀年間已經預先擅掌神器了。把武德的九年移過來,加在貞觀的二十四年上,豈不是三十三年嗎?一加一為二,二加一為三,三三正好得九,所以加二畫,就已經得到加九年的意義,這也是仙師加筆的精妙之處。取十三年作為地府之游,是為了模擬隋朝滅亡的延續;加二畫以顯示暗中竊取的權力,是為了表明無父之隱。等到後來玄奘歷經十四年而返回,已經在虛加之外,太宗應該來不及見到他,所以以三十三年的在位時間,結束自西返東,以序經度世之局。

德明山居圖雲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談論治國之道的人,推崇唐朝的貞觀之治,幾乎達到了刑罰廢棄不用的地步,然而根本既已虧損,一切枝葉都是虛假的,修道之人,要修心煉己,以求大道。倘若欺罔詐偽,寸心難安,那就是自己製造地獄。所以老龍聽從鰣軍師,放心無忌,而難逃一劍;唐王求崔判官,放心不下,而虛添二畫。與那悟空放下心,打入森羅殿,自己勾去死籍,併除掉十類的情況相比,雖然同樣是夢卻有不同的覺悟。如果能夠了道而放下心,就必然如同悟空那樣明確消除死籍,進而竟然可以登天;如果不能了道而放心不下,就想要如同太宗那樣暗中增添生期,而難免陷入地府。天堂地獄,全憑心所在。從丹道視角來看,這段內容寓意深刻,充滿了對修行的啟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首先,文中所講陰陽感應之道如男女贈答之理,強調了陰陽平衡與相互作用在修行中的重要性。陰陽和諧對應着修行中的平衡狀態,只有保持這種平衡,才能實現修行的進展和成果的回報,正如有感必應、有果必報一般。

唐太宗的地府之游,可視為修行者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地府中的種種景象,皆是太宗平日所為在心中的投射,反映出內心的善惡和不安。這提醒修行者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行為,避免陷入惡念和不善之舉,以免自造地獄。修行者應每日進行自我反省,回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規範,是否有違背修行原則之處。若發現不當之處,要及時糾正,以保持內心的純凈。

老龍因放心無忌而遭難,唐王因放心不下而虛添二畫,與悟空放下心而有所成就形成鮮明對比。這凸顯了在修行中放下執念、保持內心清凈的關鍵。只有放下心中的憂慮、恐懼和慾望,才能真正實現心靈的解脫和境界的提升。修行者可以通過冥想、禪定等方式,訓練自己的內心,學會放下不必要的負擔,專註於修行的核心目標。

文中對太宗行為的批判,也暗示着修行者不能以不正當的手段追求權力和利益。如太宗劫父殺兄得天下,與楊廣同轍,這種行為違背了道德倫理,必然會受到因果報應。修行者應秉持正道,以善良、誠實和無私的心態追求修行的目標。在面對誘惑和挑戰時,要堅守原則,不為私利所動。

此外,南瓜寓意心地光明、結果為報,以及男女贈答象徵陰陽果報,都傳達了修行中善有善報的道理。修行者要通過修心煉己,培養光明正大的內心,以積極的行動積累善果,才能在修行之路上獲得真正的成就。具體而言,修行者可以多參與公益活動,幫助他人,傳播正能量,以此來積累善緣和福報。

總之,從丹道視角看,這段內容通過歷史故事和寓意深刻的描寫,為修行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強調了陰陽平衡、內心審視、放下執念、秉持正道和積累善果等重要原則。修行者應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修行中,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心靈的解脫和成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悟空修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悟空修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章 唐太宗的幽冥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