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降火得助,闖過難關

第16章 降火得助,闖過難關

踏天修行路的啟程

在那遙遠的混沌之初,天地初開,萬物萌發生機。有一石猴橫空出世,於花果山佔山為王,后又歷經千難萬險,拜得名師,學得一身通天徹地之本領,他便是孫悟空。

五行山,那片蔥鬱的山林中,孫悟空的身影在晨曦中顯得格外孤獨。他被壓在在山腳,凝望着東方漸漸升起的朝陽,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五百年的囚禁,五百年的反思,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凈化。

他記得那日,觀音菩薩的話語如同晨鐘暮鼓,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你若願意保東土大唐高僧前往西天取經,修成正果,便可重獲自由。”這不僅是重獲自由的機會,更是一次心靈的救贖。

孫悟空深吸一口氣,感受着山風帶來的清新空氣,他知道,自己的修行之路並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他要踏上一條全新的旅程,一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踏天修行路。

西天靈山,佛光普照,祥瑞萬千。如來佛祖端坐於蓮台之上,周身散發著無盡的智慧與慈悲之光。他凝望着世間眾生,心中感慨萬千。眾生在塵世中沉浮,被貪嗔痴慢疑所困擾,飽受苦難。為解眾生之苦,如來佛祖決定造經傳極樂。

如來佛祖廣召諸佛菩薩,商議造經之事。眾佛菩薩皆讚歎如來的慈悲與智慧,紛紛表示願為造經之事貢獻力量。於是,如來佛祖命座下弟子阿儺、伽葉等精心編纂真經,務必使其完美無缺,能夠真正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之路。

真經編纂完成後,如來佛祖又思及如何將真經傳於世間。此時,觀音菩薩挺身而出,向如來佛祖請旨前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之人。如來佛祖微微頷首,對觀音菩薩的勇氣和擔當深感欣慰。於是,觀音菩薩奉旨上長安。禪心如同明亮的月亮,真性能夠涵蓋天空,這就是天、地、鬼三藏的真經。總的來說:三藏可以歸結為三五,三五又可以歸結為一五,一五最終歸結為一而已。這個“一”,乃是修真的途徑,正善的大門。這部真經出自西方,必須等待東土之人來求取,沒有像觀音菩薩那樣能夠靜心觀察、仔細審察的人,是不可能得到的。

如來佛祖說:“這一去,要仔細查看道路,不許在雲霄中飛行,必須是半雲半霧,一定要牢記路程的遠近之數。”這句話是說修行之人務必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懸空虛想,越級妄為。又必須機智靈活、神思圓滿,毫無執着和停滯。其中有火候、功程的先後順序,一定要牢記,不可違背錯亂。

五件寶貝之中,有“錦襴袈裟一領”。袈裟是遠離污染的服飾。錦是由五色的深絲織成。在五色中是青、黃、赤、白、黑,在五德中是仁、義、禮、智、信,在五行中是金、木、水、火、土,在五倫中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五方中是東、西、南、北、中央,在五音中是宮、商、角、徵、羽,在五味中是咸、苦、酸、辛、甘,在五季中是春、夏、秋、冬四季,至於五官、五穀之類,不可一一詳述,總之都是一個“五”,都包含在“錦襴袈裟一領”這件寶貝之中。“九環錫杖一根”,環是圓成無端的象徵。在理數上是循環,在陰陽上是往還,在火候上是九環,在體用上是連環,在四隅上是圍環,在鬼神上是屈伸,在天地上是功用,在死生上是終始,在四通上是無礙,在隱顯莫測上是智慧,在因事制宜、隨機應變上是權變,總之也都在一個“五”之中,都包含在“九環錫杖一根”這件寶貝之中。這兩件寶貝,一個是本體具備,一個是功用體現,所以取經之人堅定決心來到這裏,穿上袈裟就能免於墮入輪迴,拿着錫杖就能免遭毒害。

三個箍兒,“喚做‘緊箍兒’,雖然一樣三個,然而用途卻各不相同”。此外,又有“‘金、緊、禁’咒語三篇”。其中,“金”的含義乃是禁止,它代表着進退的節奏與節度。憑藉“金”來進行禁制,可以使得事物沒有任何逃脫的可能與情況。其一,用於收伏大聖,是以“用”作為禁止的方式。大聖神通廣大、本領非凡,難以輕易收服,唯有以巧妙的“用”來施展“金”咒,方能將其約束,使其為取經大業發揮作用,以“用”來禁止大聖的肆意妄為,使其在正道上前行。其二,用於收伏黑熊,是以“不貪”作為禁止的方式。黑熊精貪念深重,對錦襴袈裟垂涎欲滴,通過“金”咒對其貪念加以禁制,讓它領悟不貪之道理,摒棄貪婪之心,回歸正途,不再為慾望所驅使。其三,用於收伏善財,是以“善舍”作為禁止的方式。善財龍女或許起初存有不舍之意,“金”咒的作用便是讓她明白善舍的真諦,放下執着與不舍,以“善舍”來禁止其貪戀,共同為弘揚佛法貢獻力量。這三個箍兒的用途各不相同,充分展現了大士運用金銀的奇妙之處。

此乃修鍊金丹的秘密要訣,那些下等根器之人聽聞之後,沒有不大笑的。所以只是隱晦地暗示而不明確地言說。這是為什麼呢?對於修道之人來說,要將物質的牽累完全清除乾淨,做到一塵不染,而“金”首先要禁止的就是這些物慾。從常理來理解,人們必然會信以為然。只是人們不知道“金”首先被運用的原因在於,倘若有一刻暫時離開“金”的禁制,那麼就會放縱而無可約束,也就不能使那些需要被引導的事物進入我們所期望的正道之門。所以只有首先運用“金”,並且緊緊地進行禁制,才能夠避免出現逾越規矩、狂妄悖逆的禍患。觀音菩薩腳踏祥雲,手持羊脂玉凈瓶,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她一路行來,觀察着世間眾生的疾苦。只見那人間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觀音菩薩心中悲憫,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一位有大毅力、大勇氣之人,將真經取回東土,拯救眾生。

歷經漫長的旅程,觀音菩薩終於來到了長安。長安乃是東土大唐的都城,繁華昌盛,人傑地靈。觀音菩薩化作一位普通的僧人,在長安城中四處遊歷,尋找着取經之人。

此時的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這五百年間,他日夜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心中漸漸生出了悔意。他渴望自由,渴望再次踏上修行之路,以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

一日,觀音菩薩路過五行山,感受到了孫悟空身上那股強大的靈力。她停下腳步,仔細觀察着孫悟空。只見孫悟空雖然被壓在山下,但眼神中依然充滿着不屈與倔強。觀音菩薩心中一動,她知道,眼前的這隻猴子或許就是她要尋找的取經之人。

觀音菩薩來到孫悟空面前,輕聲說道:“你這猴子,因何被壓在此處?”孫悟空抬頭看着觀音菩薩,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沒想到在這荒山野嶺之中,竟然會遇到一位如此不凡的僧人。孫悟空回答道:“俺老孫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此處。菩薩,你可有辦法救俺老孫出去?”觀音菩薩微微一笑,說道:“你若願意保東土大唐高僧前往西天取經,修成正果,便可重獲自由。”孫悟空心中一動,他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觀音菩薩的要求。

就這樣,孫悟空準備踏上了他的取經之路。在這條充滿艱險與挑戰的道路上,他將與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一起,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傳揚極樂,拯救眾生。而他自己,也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實現自我救贖,成為一位真正的英雄。金丹大道是通過修鍊先天真一之氣來成就的,其丹法、根源、火候、始終以及下手秘訣等方面都涵蓋無遺。學道之人若能靜心觀察、仔細審察,得到師父的指點,就可以共同證得菩提,立刻躋身仙位。師父擔心世人愚昧,有的人認為仙是天生的,不是凡人可以通過學習達到的;有的人認為參悟只在於自己的內心,靠自己就可以求得。所以下文以玄奘為例,做個榜樣;又提出悟空、悟凈、悟能、龍馬,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見,仙並非天生性成,而是人人有份;修鍊也不是一己孤修,而是彼此共同努力。

悟空修鍊取經各種魔難,歷經十萬八千里之遠,八十一難之多,長達十四年之久,這又難免讓人產生驚駭、疑惑、畏懼和退縮之心,認為那是不可能到達的地方,不可能擺脫的困境,不可能成就的功業。

如果說:有了這部經,就可以免除十萬八千里的遙遠路程、八十一難的險阻以及十四年的漫長時間。“西遊釋厄”四個字,就可以明白西遊原本是為了解除災難,而不是製造困難。那麼,製造魔難是因為玄奘沒有得到真傳而設置的,似乎應該在到大雷音見到佛祖傳經之後才得道,為什麼到凌雲渡就已經脫殼成真了呢?這是因為不知道觀音菩薩奉佛祖旨意尋找取經人時,已經傳給了他五樣寶貝,讓他收伏三個徒弟,準備好腳力,玄奘也已經秘密接受了《緊箍》口訣。真經的傳授,其實在觀音菩薩去長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所以不一定非要到西天才能得道。只是藉助必須前往西天取經,來指明大道的根源之處;藉助十萬八千里的遙遠路程、八十一難的痛苦以及十四年的漫長時間,來指明防範危險、考慮風險、掌握功程火候的至關重要之處。實際上路程並不遙遠,遙遠是因為承擔不起、選擇淺近便捷之路造成的;如果知道十萬八千里並不遙遠,就會明白道就在眼前;頓悟的人,一個筋斗就可以到達。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困難,困難是因為被塵緣迷惑、有偏僻疏漏之處造成的;如果認識到八十一難容易解決,就會有無窮的快樂;有大勇氣的人,一根金箍棒就可以解決問題。實際上也用不了那麼久的時間,時間長是因為不懂得藥物的火候和細微之處;如果知道十四年並不久,真經就可以立刻得到;有善知識的人,一個“緊”字就可以讓自己進入正確的軌道。只是如果不能經歷極度痛苦的假象,就不知道極樂的真實;不經歷極度痛苦的痛苦,就不知道極樂的快樂;不經歷十萬八千里、八十一難、十四年的遙遠、艱險而且漫長的過程,就不知道九九歸一九,兩藏經只取一藏,五千四十八日只是一個火候的道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悟空修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悟空修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章 降火得助,闖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