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印度有哪些經典名着

第189章 印度有哪些經典名着

印度自古代文明以來,歷史漫長悠久,文學發展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文學作品更是豐富多彩、數目繁多。最具有代表性和廣泛影響力的經典作品主要有:

1.《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詩歌集。它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繪與解釋,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內容,是印度現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詩集,也最有文學價值。它在世界文學中放射着光輝,好像我國上古詩歌的總集《詩經》一樣。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複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還包括有強烈生活氣息的對話體詩,分為對白和獨白,可以在祭祀、巫術儀式或者節日集會上表演,有一定的戲劇性,有人認為是印度戲曲的起源。

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西方學者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后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2.《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歷時800年編輯而成(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4世紀),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已由季羨林先生翻譯完成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摩訶婆羅多》的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

全書共分十八篇,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兩兄弟。持國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繼承王位。持國生有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有五子,長子堅戰。這便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前者被稱作俱盧族,後者被稱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國攝政。堅戰成年後,理應繼承父親般度的王位。但難敵不答應,企圖霸佔王位,糾紛從此開始。

難敵設計了一座易燃的紫膠宮,讓般度族五兄弟去住,準備縱火燒死他們。般度族五兄弟幸免於難,流亡森林。其間,般遮羅國王的女兒黑公主舉行選婚大典,般度族五兄弟喬裝婆羅門前往應試。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選婿要求,挽開大鐵弓,射箭命中目標,贏得了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於是,持國召回他們,分給他們一半國土。

般度族在分給他們的國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績輝煌。難敵心生妒忌,又設計擲骰子賭博的騙局。堅戰並不願意參加賭博,但出於禮節,還是接受了難敵的邀請。在擲骰子中,堅戰輸掉一切財產和王國,又輸掉四個弟弟和自己,最後輸掉他們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於是,難敵命令自己的弟弟難降將黑公主強行拽來,在賭博大廳當眾橫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軍怒不可遏,發誓要報仇雪恨。持國預感惡兆,不得不出面干預,答應黑公主的要求,釋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難敵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賭一次,講定輸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還要在第十三年過隱匿的生活,如被發現,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這次賭博的結果自然又是堅戰輸掉。這樣,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國土,流亡森林十二年,並在第十三年裏隱姓埋名,在摩差國毗羅吒王宮廷里充當僕役。

十三年期滿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歸還失去的國土,難敵堅決不允。於是,雙方各自爭取盟友,準備戰爭。般度族獲得多門城黑天(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使者來回談判。難敵一意孤行,拒絕講和。堅戰為了避免流血戰爭,作出最大讓步,提出只要歸還五個村莊就行,而難敵宣稱連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最後,雙方在俱盧之野開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戰進行了十八天,經過反覆的激烈較量,俱盧族全軍覆滅。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沒有料到俱盧族剩下的三員大將竟在夜間偷襲酣睡的般度族軍營,殺死般度族全部將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軍營而倖免。面對如此悲慘的結局,堅戰精神沮喪,但在眾人的勸說下,終於登基為王。堅戰統治了三十六年後,得知黑天逝世升天。於是,他指定般度族的惟一後嗣——阿周那的孫子為王位繼承人,然後與自己的四個弟弟和黑公主一起遠行登山升天。

這部史詩內容龐雜,包含長篇英雄史詩、大量的傳說故事、宗教哲學、法典着作等,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

3.《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印度古代史詩。原為民間口頭創作,在長期流傳中屢經增潤,相傳由印度詩人蟻垤編寫定本,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全文共分為7章,個對句。

《羅摩衍那》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表現了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鬥爭。其間穿插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小故事及描繪自然景色、戰鬥場面等花費了較多筆墨。

情節大體如下:阿逾陀城國王十車王有3個王后,生有四個兒子,長子羅摩。羅摩通過比武獲勝,娶了彌提羅國公主悉多。十車王年邁,決定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但他的第二個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慫恿,竟提出流放羅摩十四年和立她的親生兒子婆羅多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於十車王有諾言在先,必須應允王后的要求。羅摩為使父王不失信義,甘願流放。悉多為了夫妻之情,十車王的小王后親生子羅什曼那為了兄弟之誼,都甘願隨同流放。他們三人離開都城不久,十車王即抑鬱而死。當時,婆羅多不了解內情,被召回舉行父葬和繼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痛斥母親,舉行完父親葬禮后,親自去森林尋找羅摩,讓他繼位。但羅摩堅決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滿再回去。婆羅多隻得帶回羅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為攝政。

羅摩三人在森林中歷盡艱險。楞伽島十首魔王羅波那劫走悉多,羅摩與猴國結盟,猴王坐下有一神猴哈奴曼神勇異常,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終於戰勝魔王,救回悉多。但羅摩懷疑悉多的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從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證明了她的貞潔。夫妻團圓,流放亦期滿。羅摩回國登基為王,阿逾陀城出現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羅摩聽到民間又傳悉多不算貞女,為不違民意,忍痛把懷孕在身的悉多遺棄在恆河岸邊。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凈修林里,生下一對孿生子。后羅摩舉行馬祭,蟻垤安排孿生子與羅摩相會,並向羅摩辯明悉多的貞節,但羅摩仍認為無法取信於民。悉多無奈,向大地母親呼救,說如果自己貞潔無瑕,請大地收容她。頓時大地裂開。悉多縱身投入大地懷抱。最後羅摩兄弟都升入天國,復化為毗濕奴神。

《羅摩衍那》是印度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為印地語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羅摩衍那》在印度一直被奉為敘事詩的典範,其影響早已遠超出印度,特別是在亞洲廣泛流傳,而被列入人類文化遺產,被印度人民稱為“最初的詩”。羅摩與悉多的故事在印度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影響了人們的道德、宗教和審美觀念。

4.《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是古印度着名詩人和戲劇家迦梨陀娑的創作的七幕詩劇,迦梨陀娑的傑作,約成書於公元4至5世紀。

《沙恭達羅》全劇7幕,故事梗概:國王豆扇陀外出行獵,和凈修女沙恭達羅一見傾心,兩人遂以干闥婆的方式(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國王離開凈修林時留給她一隻戒指作為信物。分別後,沙恭達羅思夫情切,無意中怠慢了仙人達羅婆娑。仙人大怒,詛咒國王喪失記憶,直到見到信物時方能相認。日後,已有身孕的沙恭達羅進城尋夫,國王果然拒認。她想拿出信物卻無法找到,原來途中不慎失落河中。她呼天喊地,求告無門,被她母親、天女尼諾伽救到天上。後來一漁夫從捕獲的魚腹中發現戒指,送交國王。國王恢復記憶后,深為自己的拒妻行為懊悔。這時,天帝因陀羅請豆扇陀出戰,去征服惡魔阿修羅。得勝后,豆扇陀飛往仙境,在那裏和妻兒合家團圓。

《沙恭達羅》展現了自然世界、身體和精神之美,以及責任與愛的主題。在古代印度廣泛流傳,版本很多。在中世紀,又被大量譯成各種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達羅》首先為迦梨陀娑贏得世界聲譽。1789年英國梵文學者威廉·瓊斯率先將《沙恭達羅》譯成英文出版,並稱頌迦梨陀娑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5.《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爾創作的詩集。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泰戈爾憑藉該作獲得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吉檀迦利》共103首,單看均可獨立成篇。第1—7首為序曲,說明作歌緣由,表現神與人的親密關係,表現詩人對人神結合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第8—35首為第一樂章,主題是對神的思念與渴慕;第36—56首為第二樂章,主題是與神的會見;第57—85首為第三樂章,主題是歡樂頌,歌頌神給世界帶來的歡樂和光明;第86—100首是第四樂章,主題是死亡頌。詩人渴望通過死亡獲得永生,真正達到人與神合一的境界;第101—103首是尾聲,概括詩集的內容和意義。

?詩集表達了對神靈的虔誠和熱愛,以及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泰戈爾以清新脫俗的語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現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魅力。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發表之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6.《奧義書》

《奧義書》是印度最經典的古老哲學着作,用散文或韻文闡發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獻的思辨着作。已知的奧義書約有108種之多,記載印度教歷代導師和聖人的觀點。奧義書在很大程度上為後來印度哲學的基礎。《奧義書》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左右,較晚產生於公元後。

奧義書”是具有深刻含義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聖書。不僅是古代印度聖賢對弟子進行傳道授業的秘傳,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學多是從奧義書發展而來,千百年來對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產生了巨大影響,因而有印度的《論語》和東方的《沉思錄》之譽。是婆羅門教的經典書籍之一。

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

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迴業報。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當然,從無盡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極力宣揚的“梵我同一”。

奧義書探索宇宙奧秘和吠陀啟示的精華,關於自然現象與事物的神學推理,以及至上靈魂(梵天)的性質的推理,為後來印度哲學奠定了基礎。本書是繼《沉思錄》《道德情操論》和《塔木德》之後,“領袖必讀的100部名着”和“影響人類的十本書”之一,是千年不衰的印度聖書。

7、《戈丹》

《戈丹》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着長篇小說。“戈丹”一詞為印地語的中文音譯,意譯為“獻牛”或“犧牲”。該小說寫於1934—1935年,首次出版於1936年。

《戈丹》描寫主人公何利一直想買一頭奶牛,因為奶牛是當地吉祥,富裕的象徵。何利從牧人薄拉那裏賒到一頭奶牛。何利的弟弟希拉妒忌哥哥一家的歡樂,毒死牛後,遠走高飛。何利怕面子難堪,騙了警察和頭人,還借用高利貸買通他們。何利的兒子與寡婦裘妮婭相好,裘妮婭孕后,戈巴爾將其帶回家。何利夫婦好心收留了裘妮亞,卻因此違反教規。何利又借高利貸來交罰款,以求得不被開除教籍,最後,他不僅欠了許多錢,連耕牛也拉去抵債。何利只得靠幫工過日子。儘管如此,他還不改初衷,為買牛而奮鬥,不久,他因勞累過度而死去。依照印度教的習俗,臨死前要行“戈丹”的儀式,即請婆羅門祭司來“凈化靈魂”,並以一頭牛做為謝禮,於是他生前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二十個安那,也作為牛的代價落入祭司之手。

小說揭示了印度農村階級壓迫和剝削。是一部號召印度勞動人民反對地主、高利貸者的長篇史詩。這本書無論從思想性或藝術性來說,都是普列姆昌德一生創作的高峰。小說以印度北方的農村生活為背景,展示了農村尖銳的階級矛盾,控訴了殖民主義、封建制度和宗教習俗的罪惡,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婪、掠奪的本性和兇殘的嘴臉,指出了廣大農民貧困破產的社會根源,多方面地探討了農民的出路及民族的未來,真實地描繪出印度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面貌,反映了農業自然經濟日趨破產的歷史進程。

《戈丹》問世后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產生了廣泛的世界聲譽。該小說揭露了農村中尖銳的階級矛盾,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普列姆昌德也被稱為“印度的魯迅”。不管是自身的經歷,還是文字風格。普列姆昌德和魯迅都有着相似的地方。或許,這就是曾經東方世界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和悲劇吧。

綜上所述,由於印度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着作值得一讀。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印度文學的璀璨星河,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就是印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這就是印度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9章 印度有哪些經典名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