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刨根問底(15)

15.刨根問底(15)

自身地位的不確定性。***蜀漢政權建立后,劉備做了皇帝,諸葛亮做了丞相,表面上諸葛亮是實現平生抱負了,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劉備在許多國事上都聽法正的,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卻只能做做“足食足兵”的後勤工作。諸葛亮是有自知之明的,劉備敗退永安時,諸葛亮就曾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遠在諸葛亮之上。隨着關羽、張飛、法正的去世,諸葛亮在朝廷的權位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但劉備的威望依然存在,朝廷里還有李嚴等人的掣肘,要想建立丞相的威信,誅殺謀反者正是“殺雞給猴看”的好辦法。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信奉的是法家思想,亂世當用重典的道理,他不會不懂。諸葛亮對常房是熟悉、了解和信任的,按他的一貫謹慎,若在平時或者地位穩固時,是不可能冤殺常房諸子的。

人都有無奈的時候,諸葛亮也一樣,有苦衷還找不到人說。殺常房諸子,換取朱褒暫時沒有公開造反,穩定了大後方,震懾了企圖謀反者,鞏固了自己的相權,所得大於所失,不能說是諸葛亮的失察。

蜀漢南疆的“鋼鐵長城”

諸葛亮平南之戰,通過《三國演義》的精彩描繪和廣為傳播,使得“七擒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由此不少讀者產生了這樣的錯覺:平南之戰平的就是孟獲,諸葛亮北歸后,孟獲成為蜀漢南方第一人。那麼,歷史真相是什麼呢?根據《三國志》和其他相關史料記載,在整個平南之戰中,“七擒孟獲”僅僅是戰爭後期的一個小插曲,真正成為蜀漢南疆“鋼鐵長城”者是此戰的大功臣李恢。

目光遠大,平步青雲。李恢早年屬於劉璋的部下,在貴州的一個小地方當督郵。公元213年,他在去成都述職途中,聽說劉備即將開始進攻劉璋,李恢認為劉璋必敗,於是在綿竹投靠了劉備。第二年,又順利說服馬超來降,從此受到劉備的信任和賞識,做了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駐紮在平夷縣(今貴州畢節)。轄區包括今天的兩廣、貴州和越南北部地區。也就是說,劉備在世時,李恢就已經是蜀漢南方第一重臣了。

公元223年,劉備因夷陵之戰的失敗,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今雲南晉寧東)統帥雍闓聽到劉備逝世的消息,心生叛意。不久,雍闓殺死太守正昂,縛走繼任太守張裔到東吳,正式與蜀漢決裂。越巂(今四川西昌)酋長高定、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太守朱褒隨即響應,三人成犄角之勢,蜀漢南方一時岌岌可危。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同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公元225年春,蜀漢軍隊休整、補充完畢,諸葛亮親自挂帥,踏上南征之旅。

備受重用,軍功卓著。諸葛亮南征,共有三路大軍。西路軍由諸葛亮自己率領攻擊越巂的高定,之後進擊益州郡。東路軍由門下督馬忠率領,其戰役目標為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朱褒。而李恢率領的中路軍最為關鍵,是一支奇兵,由平夷縣翻山越嶺、長途奔襲迂迴到益州郡,以期實現與諸葛亮的勝利會師,對雍闓叛軍形成最後的戰略合圍。

李恢軍在攻入益州郡一帶時,雍闓已被高定部將所殺,孟獲做了實際上的領。孟獲,是益州郡當地彝族土人中的豪強,為各部族領所信服。雍闓等人謀反,為壯大實力,乃出重金收買孟獲,讓他煽動各部族一起對抗蜀漢。由於叛軍之間生內訌,雍闓被殺,群龍無,孟獲毫無懸念地當了老大。

這裏要交代一下孟獲這個人的背景。關於孟獲其人,學界一直是有爭議的,民國時雲南地方史志專家張華爛先生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他認為孟獲是虛構的人物:“陳壽志(指陳著《三國志》)於南中叛黨雍闓、高定之徒,大書特書,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為‘獲’,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但是,明朝學者黃承宗則認為:“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是實有其人的”。根據筆者對漢代“孟孝琚碑”的考證,漢代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而孟獲的籍貫和家世,多與南中大姓有關,黃承宗的說法值得相信,《資治通鑒》則從歷史的角度給予了肯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Q版三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Q版三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刨根問底(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