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督的抉擇(5)(1)

1.總督的抉擇(5)(1)

6月28日,即“東南互保”的《章程》簽訂兩天後,朝廷的“宣戰”諭旨才在上海公佈,張之洞、劉坤一向盛宣懷等保證,一切責任都由他們兩人承擔。但慈禧在“宣戰”后給他們的上諭中,對他們的違旨不但沒有責備,反而稱讚他們的“互保”是“老成謀國之道”,並且朝廷“與該督等意見正復相同”。經過一番串聯,廣東、山東、浙江、福建、四川、陝西、河南等省份也先後參加“互保”。

8月15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后,慈禧攜光緒倉皇出逃,張之洞、劉坤一在8月17日忙致電各國駐上海總領事,為慈禧開脫,說“東南互保”“各督撫均系奉旨辦理”,所以請求聯軍“萬萬不可震驚我皇太后、皇上”。引電雖短,卻用意殊深。慈禧此時最怕被列強作為“禍”嚴懲,為其開脫正中下懷;為其開脫而將“東南互保”說成是按照慈禧旨意辦理,慈禧根本不敢也不願否認。所以,此電在討好慈禧的同時,又使她不能否認“東南互保”是“奉旨辦理”,因此更具“合法性”。

於是,中國大地出現了奇怪的一幕:華北地區清軍和義和團奉旨與八國聯軍浴血奮戰,烽火連天、血雨腥風、生靈塗炭,東南地區卻與“敵國”簽約兩不侵犯,互保平安。如此“怪象”充分說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已迅速減弱,因此在如此重大問題上,地方大臣竟敢並且能夠聯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為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抗衡朝廷幾近瘋狂的決策而“東南互保”,才使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之區局面大體穩定,免於被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從清廷的角度來看,“東南互保”的確為朝廷後來“轉圜”、與列強議和、慈禧被免於懲罰作了重要鋪墊。所以,當朝廷與列強“議和”成功,當初強烈主戰的頑固派大臣如載漪、毓賢等受到嚴懲,而“東南互保”的核心人物張之洞、劉坤一大受表彰。張賞加太子少保銜,劉賞加太子太保銜。1909年張之洞病故,清廷在褒獎上諭中還不忘提此一筆:“庚子之變,顧全大局,保障東南,厥功甚偉。”

*自立軍

就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運作“東南互保”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使張之洞緊張萬分,一時竟不知應如何處理是好。

原來,戊戌政變后康、梁亡命日本,一直積極從事力促慈禧歸政光緒的“保皇”活動;此時,孫中山正在海外推行革命,雙方在反對慈禧集團方面有一定共識。北方義和團運動進入**,清王朝政治頓時一片混亂。康有為、梁啟超認為時機已到,決定“武裝勤王”,即用武力救護光緒皇帝,使其重新執掌大權。年輕的維新志士唐才常,主動承擔了這個危險而艱巨的任務。

1867年出生的唐才常是湖南瀏陽人,是張之洞創辦的武昌兩湖書院的學生,因學習成績優秀,很得張之洞器重。而張在甲午之後痛責李鴻章賣國之舉,則使唐對張之洞欽佩異常。由於思想觀點一致,性相投,又是湖南瀏陽同鄉,因此唐與譚嗣同更是刎頸之交。維新運動**時,譚曾從北京致電已回湖南的唐才常,要他迅速來京,共襄維新之事。就在唐才常滿懷希望進京、途經漢口時,傳來戊戌政變生、譚嗣同被殺的消息。唐才常失聲痛哭,準備赴京為譚收葬,後知譚的屍骸已經南運,於是折回家鄉,不久輾轉到日本。在日本,他不僅積极參加康有為、梁啟超的各種“保皇”活動,還經人介紹結識了孫中山及一大批中國留學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總督的抉擇(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