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爾皮茨海軍戰略與海軍發展(1)

1.提爾皮茨海軍戰略與海軍發展(1)

德國的海軍建設必須以英國為對手,但如此一來,英國也必將以德國為敵,由此就形成了一條“危險地帶”:英國人一定會猜測德國人的企圖,並且很可能會在德國海軍尚不足以自保的時候加以摧毀。

19世紀末柏林大學歷史學教授德爾布呂克在其所著《為什麼德國建造軍艦》一書中說:“德國的目標是求得這樣一個地位——在那些歐洲文明範圍之外的國家,在他們的人民中間,德國的影響、德國的資本、德國的商業、德國的工程業和德國的聰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強國在平等條件上進行競爭……”很明顯,德國在統一后,已經成為歐洲陸地軍事大國,但在海外的空間擴展不足,海軍力量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德國夢想建立一支能與英國匹敵的艦隊。

在德國統一前,在德意志各諸侯國中,只有普魯士擁有海軍。但是在普丹戰爭時期,普魯士海軍實際上也僅僅就是個名義——海軍軍官大多時候只是在普魯士但澤商船學院教書;海軍的巡防艦指揮官是荷蘭人,24名主要船員也都是從平民中雇傭來的。普魯士一向輕視航海及海上利益,甚至很少與其他大型海上港口城市來往。普魯士海軍在歷史上也乏善可陳,也許值得一提的是,1813年在反法戰爭期間,普魯士武裝了3艘商船以及5艘被法國丟棄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高桅帆船;普魯士也通過戰後的維也納會議得到了呂根島以及瑞典的波美拉尼亞,算是向海岸線邁了一小步。

不過,普丹戰爭對於促進普魯士海軍也有不小的作用。戰爭爆后,德意志北部的一些諸侯國便開始組建一支自己的海軍,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臨時政府成立了一個海軍委員會,由阿德爾伯特親王擔任普魯士沿海防禦的委員會主席。1848年5至6月,漢堡又組建了由4艘商船改建的小型艦隊。

德國統一后,海軍有了不小的展,但是仍遠遠稱不上海軍大國。1889年8月,威廉二世受到英國的邀請,以海軍名譽元帥身份率領一支德國艦艇分隊,出席了盛大的英國皇家閱艦式。這次閱艦式在英格蘭南部懷特島外斯皮特海德海面,規模宏大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給威廉二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隨威廉二世來訪的“德國海軍最好的”戰艦在英國戰艦面前彷彿低矮的小人,脆弱無力。這次訪英之後,威廉二世下決心展德國海軍,全面放棄俾斯麥的“仁慈的和平”,不再躲躲閃閃、暗中展海上力量,轉而讓德國成為一個公開擴張海外空間的“陽光下的帝國”。因此,1890年3月俾斯麥被迫離職,5月起德國就先後開工建造4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

展戰列艦,意味着德國開始以放棄近岸防禦,轉向建造遠洋艦隊;而且,與英國劃時代的“皇權”級戰列艦相似,“勃蘭登堡”級戰列艦是全新海上戰艦設計思想下的鐵甲艦,突出了公海決戰的作戰性能要求,直到“無畏”級之前,德國戰列艦均以此為標準。

也就是在德國正式轉向打造遠洋艦隊的1890年,馬漢的“制海權理論”也新鮮出爐,這一年其部《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出版,迅速轟動了世界;2年後,第二部《制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出版;之後,又出版了《制海權與1812戰爭的聯繫》。馬漢先後出版多部海權方面的著作,但以這三部最為著名,成為其海權論的三部曲。馬漢海權論以英國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總結海軍史上大量的戰例,着重研究了制海權對歷史和帝國形成的影響,並提出了他對於國家政策、海洋戰略以及海軍戰術的見解,由此形成了海權論。儘管馬漢並不是海權論的第一個提出者,在同時代也有許多海權論者,但以其最為典型,因此影響最為廣泛。

對海軍痴迷的威廉二世看到馬漢著作之後,極其興奮,如饑似渴地讀完了他所有的著作,並聲稱要把馬漢著作全部背下來。至於威廉二世是否背下了馬漢的海權論,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給德國海軍下了一道命令:每一個人都必須讀馬漢海權論,每艘戰艦的指揮官都必須深刻領會海權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挑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挑戰
上一章下一章

1.提爾皮茨海軍戰略與海軍發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