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情人節的疑惑(1)
若問2月14日是什麼日子,不僅孤陋寡聞者如我,就是現今多數中年以上的國人,恐一時也難以作答。但倘若你此時或隨便何時就問於中學生或大學生,相當的人能脫口而出:人節。
這些年,有關節慶及習俗的西風東浙之勢,的確讓人生出“這世界變化快”的感覺。過生日吹蠟燭吃蛋糕早已普及為大眾時尚,那綴着星星點燈的聖誕樹,一到時間,已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矗立閃爍起來。有熟知世風者,現今最新潮、國人最熱衷的已是人節了。
對於類似的西風東漸或是東風西漸,確實不能一概簡單否定或盲目喝彩。有些東西,能夠在本土以外的地方移植、流行自有它的道理。比如,過生日吃蛋糕糧油比我們傳統的吃長在壽麵或大操大辦生日宴來得雅緻、簡約,且顯出儀式化的正兒八經。但是,對人節正流行的說法,卻難免存有一些疑惑。
先,對西式人節的內涵、過去以及國人是否在依樣畫葫蘆,實在不甚了了。其次,何謂“人”或者說哪些人過這個節,也弄不太明白。依國常理,婚前的男友或婦友才算“人”。翻看辭典,“人”的正規定義是“相愛中的男女的一方”。但你若這樣去釋義,定會立即遭到譏諷,說你書獃子氣,落伍了潮流。
細一想,如此解說“人節”是有些迂腐且遠離現代。比如,時下許多彼此以“人”相稱或以“避孕藥人”身份相廝混的男女,似乎並非皆為“未婚”或“婚前”之男士女士。這檔人是否真的在“相愛”或“相戀”,也只有天曉得。又如,在一些暢銷小說中,人故事或人生活場景等等,已成為必有、充斥而近於泛濫的內容,而且,這其中的“人”概念,幾乎一律地限定為“夫”與“婦”。相當數量的所謂愛題材作品,實已演變為人題材或徑直叫“婚外戀”、“多角戀”故事。
人節是否已引進流行且不管它,“人”一詞的流行卻是無疑的。想想看,打開電話或音響,“夢中人”、“靚麗人”立時衝擊視聽;影院、卡拉ok廳有人包廂;酒樓、餐廳有人雅座;商店裏賣人手錶、人套裝,一臨2月14日,更有種種花樣的人節購物大派送活動……在一些經營者眼裏,恨不得天地皆為“人”一統,因為,無論哪類消費者,很多人一遇“”便立時變得手腳大方起來。於是,“人”和“人節”的“價值空間”被得到全方位和多元化的開。
另一個無疑,如上述將“人”這定義為“婦”、“夫”的流行。這種概念融通或置換式的流行,在創作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已由隱性走向顯性。未婚戀人有被逐出“人”範疇的趨勢,“人”一詞有了專門而特定的指歸,兼具挑色的艷麗和感觀的浪漫。不創作,報載,在上面那些屬於“人”的場所,擁坐的並非都是相愛中的男女,且有的人只是在這裏面做“遊戲”和“交易”,其過程和實質往往與“”無涉。更有一些錢包暖和、“感豐富”的男士,居然把擁有多少婚外戀“人”,作為炫耀於人的資本了。
大約有干涉**之嫌,世人對此類“人話題”似乎多不置可否。然而不少與上述“流行”相關聯的人與事,已涉及到世風和倫理價值觀念,並不全然屬於私生活的範疇,何況它對社會和青少年已產生的某些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既如此,我們怎能視而不見、不予理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