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為什麼而活着?(1)

4.為什麼而活着?(1)

天氣凜冽,大有每下愈況之勢。窗外寒風蕭木,嗚嗚哀哀,入耳慘切。每到這樣的境況我是無法靜心寫作的。稍晚的時候,文友約我溫酒,正中下懷。寫作很辛苦,每隔半月我會約朋友去飲酒,這不但成我休息放鬆的最佳方式,也漸漸成了習慣。到了文友家,才現還有四個人,三個作家一個詩人。相較之下我年齡小,處於禮貌,我就坐在依窗的角落,窗下有一盆栽,鬱鬱蔥蔥,一枝葉子長長地探上了窗玻璃,春意盎然,我將雙手伸進袖子裏,凝望那一點綠色。

邊飲酒邊說話,從文章說到天下,從天下說到房價,空氣似乎漸入凝結。文友的緒有點激動,獨自豪飲,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我有點鬱悶,文友在省委工作,夫人從事教育工作,按說日子還算寬裕,怎麼還不舒心?其他文友都在頻頻舉杯,敬酒安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他是苦於生活壓力,他的兒子找了對象,就缺一套房子。文友說,老子省吃儉用一輩子,按揭買了房,可到現在還沒有解脫,還得為兒子買房。我想,為兒子買了房也未必就能解脫,倘若有了孫子,一樣還要操心。生了兒子要撫養,要供給上學,這也罷了,關鍵是很多父母放不下心來,愛子心切,買房子,娶媳婦,然後還要給兒子當保姆,洗衣服、打掃、買菜、做法、抱孩子……如果人要長生不老,那就有操不完的心,就算長生的人早晚也會被累死。

《孟子-離婁上》有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話,所以中國人求子心切是一種傳統,同樣,溺愛孩子也是一種傳統。有個做館長的朋友酒後對我說,他就是沒有兒子,如果有兒子,哪怕兒子是個賊他也樂意。起初以為是醉話,並不當真,但後來我才明白,他的那種感受是真切的,其實道出了中國大多數人的心思。溺愛孩子就不是真的愛孩子了,如果要真的愛孩子,要為他好,那就不要溺愛孩子。其實這個道理知道的人多,真正能做到的人少。我小時侯就聽過長輩們說過很多“慣壞孩子”的事。有個父母,溺愛孩子到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程度,孩子要錢就給,要什麼父母就想盡辦法滿足他什麼,後來孩子長大了,好吃懶做,沒錢就問父母要,父母實在沒錢再給他了,孩子就大打出手,飽以老拳。據長輩們說,這卻是一件真事。後來聽到的就無法考證真假了,有兒子要錢不成改搶錢,喪心病狂到弒父弒母。

到家已是深夜,恍惚欲寐間,突然想起我的父親。剛參加工作時,我的父親就對我說,聽說西方國家的父母撫養孩子滿十八歲就不管了,你現在工作了,已到自立的時候,做父母的沒有義務再管你。當時聽了這句話,覺得父親很冷酷,但是後來覺得父親的做法非常明智。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我二十二歲,在晚報做編輯,我給父親打電話說,我現在有工資了,一個人也花不完,想給父母寄錢。本想父親聽了一定很高興,想不到父親卻說,你別給我們寄錢,你只要不問父母要錢,就是做父母的最大的幸福了。聽到這句話,又覺得後背涼,後來才明白,父親這句話也非常有道理。

父母何必為孩子做這麼多,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去創造、去奮鬥?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父母典型的“愛操心”。南朝梁中書令徐勉官做的夠大,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官,但他在我們這個時代人看來未必就是個好父親,別人都為自己的孩子置家業,留家財,他卻好,一個子也不留,並且說得振振有詞:“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這話要現在來說,有人可能會說,清白有個屁用。但是這句話里有深刻的教子方略,人還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要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創造財富、創造生活。如果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祖先留下來的腐朽思想,不足為信,不足為取,那麼“子不教,父之過”,卻是祖先留下來的至理名,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班固曰:“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行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心靈真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心靈真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為什麼而活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