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陪葬寶物:歷代帝王陵墓中的鎮墓文物(15)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以金絲翼善冠和鳳冠最為精美。
翼善冠是冠的一種,是明代皇帝、藩王、親王、郡王等所着之服,也是朝鮮王朝國王及王世子的服。翼善冠展自唐代的襆頭,唐代男子時興頭戴軟腳襆頭身穿圓領袍服,襆頭專門用以纏裹頭及髻。而唐代的襆頭展到宋代出現了官員公服的展腳襆頭,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朱元璋極力恢復唐宋時期漢人的服制。明代官員所着公服便沿襲宋代。而常服則是圓領袍搭配展翅的襆頭,俗稱烏紗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紙,兩片展開的帽翅則是薄黑紗。因而君與王所戴的則是兩翅向上折的,故稱“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朝鮮國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顏色上有所區別,不得僭越。
明神宗金絲翼善冠出土時放置在萬曆帝棺內頭部北側一個圓形木盒內。金絲翼善冠用極其纖細的金絲編結,重一斤六兩。下緣內外鑲有金口,冠的後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於頂部匯合,龍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
此冠雖屬於皇帝常服冠戴,但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此金絲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於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猶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後山與折角也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然後碼焊成形。由於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複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迹。這樣絕妙的技藝的確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鳳冠是古代女子最為華麗的頭飾。它是一種以金屬絲網或者漆竹絲網為胎,上面點綴有大量珠寶裝飾品的冠狀頭飾,一般是貴族婦女們參加重要典禮時所佩戴的。明定陵中除了現金絲翼善冠外,還現了四件鳳冠,它們屬於萬曆皇帝的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它們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
雖然稱為“鳳冠”,但四頂鳳冠的前部最上方都飾有金龍,數量不等。正中間的一條龍均面向前方,口中銜着珠寶;兩側的金龍則一般是側身飛騰的形象,龍口中垂下長長的珠寶串飾,對稱地裝飾於鳳冠兩側,十分華麗。除了金龍,鳳冠上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翠鳳”的形象。鳳凰一般位於鳳冠的中間部位,位置一定在金龍的下面,這是為了突出真龍天子的崇高地位。鳳冠上的鳳凰採用點翠(以翠鳥羽毛貼飾)工藝製成,中間一般有一隻正面的鳳凰形象,美麗的翅膀和尾羽均大幅度展開,十分醒目;其他鳳凰形象則多為側面,環繞在鳳冠周圍,姿態異常優美。鳳冠的下半部分則綴滿了大大小小的珠花,用大小不等、色彩各異的珍珠和寶石串綴而成,周圍還襯托着很多翠雲和翠葉,真的是花團錦簇、美不勝收!在鳳冠的背後,―般左右各有三扇博鬢(彎月形的翅狀裝飾),上面飾有金龍、翠葉和珠花。博鬢的周圍點綴有左右相連的細小珠串,搖曳多姿,更增添了鳳冠的美感。這幾頂鳳冠的造型都十分端莊典雅,金光閃閃的游龍騰飛於翠雲之上,寶藍色的翠鳳飛翔於璀璨奪目的珠花之中,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封建時代的皇室貴族們希望通過珠環翠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高貴和富有,因此在每頂鳳冠上面都裝飾有幾千顆珍珠,鑲嵌着上百塊紅藍寶石,實在是極盡奢華之能事。
幾百年過去了,雖然身處地下玄宮,但是金絲翼善冠和鳳冠卻和其他陪葬寶物一樣熠熠生輝,彷彿又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奢華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