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陶瓷(1)
陶瓷展史是民族文化展史的一部分。
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由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併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於用泥捏成,做法還十分簡單。後來才加印上些繩子紋,並且起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
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為便於研究,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製造照例反映民族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便可明白,我們祖先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
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1921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現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才燒成。黑陶的特徵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同時還現過一個舊窟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畫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最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
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最重要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里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系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別具有展性。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二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里,還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的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由此展,兩千年來,中國馳名於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別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
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產。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
至於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佔據了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型,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複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兩千年,還是由它展而來。
另外重要的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前,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別有展性的技術加工。這種陶器的特徵,胎質比其他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
隨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
第一類是翠綠釉陶器,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樽和羽觴,近於死人玩具的雜器,在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灶有種種不同的陶俑。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做成的。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別處傳來的。在先或只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才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