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境界和合

第15章 境界和合

我見他聽得如此的用心,也生出起了興趣,繼續對他說著,我了義的佛法知識:

若這十種行為將發生時,眾生不生起那些虛妄的顛倒見,那就不會成就惡行,就不會有苦受了,因無苦受反而成就了樂受了。這樣的行為佛稱名為善不惡行,也叫善行。

佛又稱名出了十種善行:盡行壽(此世肉身身命終結前的行為。有兩層意思,一是、死亡,二是、有餘涅盤,也就是生時得了佛果,並繼續生着。)不行殺生、不行欲邪、不行不與取、不行惡口、不說污穢語、不行兩舌(說離間語)、不說虛妄語,不行貪着、不行嗔恚(怨恨、嫉妒、呵責、計較、輕慢、陷曲、誹謗等)、不信受邪見(親近惡友、伴惡友行、信邪不正見、盲目信受等)。並且知道,眾生生時行如此善不惡道時,會於苦實無所得,於樂實有所得。

佛又由此諦觀到,貪(貪着心)、嗔(嗔心)、痴(愚痴心)如三種毒藥一樣,一直在成就着我們生成着顛倒夢想。由此眾生取外境虛妄而住於其中,成就了着於外境虛妄,再由怖畏、掛礙着對外境虛妄的得失,而自己行因,令自己受苦果。

佛依前所諦觀,把惡行得苦稱名為行惡業所得的苦果,稱名為業報,也就是行惡業得了報應的意思。行善不惡行,稱名為善道。行善道得的業報,是無苦常樂的,稱名為善果。

這時,佛為我們找到了苦受、煩惱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所行的惡業,成就了我們所受的苦受的果,也就是惡業成報,所以我們才會受苦。而我們盡行善不惡道,才會於此世無苦而樂,於苦中解脫出來,自在的生活,佛稱名為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清醒覺悟能於苦厄中解脫自在的意思。而菩提是我們自己通過覺悟、行善不惡道所成就的,所以並非是從外而得,所以菩提就在我們的心中,不從外求。

而能成就菩提的人,就以菩薩代稱。但這和佛法中的菩薩還不同,佛法中的菩薩是果位,指的是眾生通過修行得菩提的程度,並非此菩薩。一個是名,一個是程度,是不同的。

羅漢、菩薩、菩薩摩訶薩、佛、世尊,是指眾生修行達到的境界,也是個相。這些相卻是為了分別眾生得菩提的程度,而分別稱名而成就的。

由前所得,佛又通過反覆諦觀、思惟、論證,稱名了指導眾生及自己修行解脫的根性六根。由六根觸六境成就六處、六識(六根所觸成處的六個界)、六塵(六個處界有染虛妄成就的貪着外境虛妄的法識)。這樣眾生在修行時,可以更直觀的來觀照自己,也就是唯心識觀的一部分,成就自己的菩提,於苦厄中真正的解脫出來。佛對這個眾生通過觀照自己善惡行,不去行惡不善道,令眾生自己從苦厄中解脫出來的方法,稱名為佛法。

佛對眾生對外能處境的器官,進行了甄別後,將這些器官都稱名為了根,一共有六處根:色根是眼根(眼睛)能看、耳根(耳朵)能聽、鼻根(鼻子)能察、舌根(舌頭)能覺、身根(身體,一切根生成的基礎)能觸、意根(意識、想法生成的地方)能識。

六根能感知到六種事物的過程稱名是處,這六處對應六根分別是:眼觀色、耳聞聲、鼻察香、舌覺味、身成觸、識成法。六根與這六處可以相互作用,加在一起就叫十二處。

六根是界、六根所觸六處的境也是界,六根觸六處,可以生成六種對事物的分別,成就六種識,也稱名為界,六根加上六處再加上這六種識總稱十八界。這六識分別是:眼識(色)、聲識(音)、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法識(法)。

而六根觸境六處成就的六識,有兩個不同的體性。如果不是貪着虛妄,不是由顛倒見形成的六識,就名六識,是六種真正的識受。但對於由着於虛妄,顛倒夢想所成就的六識,對外境虛妄有貪着性,就稱名為六塵。

但這六塵卻不是簡單的對應六識成就的,是因為貪着了虛妄,顛倒夢想而成就的。並且還不是在六根中直接成就的,是由六根觸境后成就處后,再在意根里和合而成就的。

也就是說在貪着了外境的虛妄性,顛倒夢想時,眼處色成就了眼識后,於意根中和合生成了色塵住於意根。耳根成聲處時,於意根中和合成就了聲塵,住於意根。鼻根成香處時,於意根中成就了香塵住於意根。舌根成味處時,於意根中和合成就了味塵,住於意根。身根成觸處時,於意根中成就了觸塵,住於意根。意根使其它五根成觸處時,成就了法塵,住於意根。

而這些法塵在意根中,都對應自己的根處成就了一個法塵。若是這六處不是對虛妄的貪着,色、聲、香、味、觸、法,就真正的在意根中和合成就了對應的法識。

而相就是境界和合而成,只有使界觸境,才能成就一個境界相和,由此境界相和,才會在意根中成就一個相。

說完這些時,他的臉上現出了驚訝來。他對我說道:“師傅,我這些年也喜歡去聽聽佛法,自己也在悟一些佛法。可是這是我第一次,聽見一個人說這樣的,讓我一下子就能聽懂的佛法。真誠的希望您能再給我多說說,我希望我能從你的表法中,真正的領悟到佛的法義。你很不同,你的境界在我看來,已經不是那些出家修行的人可以比的了。現在的出家人,我真不敢說……”

我聽完后,笑着對他說道:“既然是緣,我卻樂於將我所解的,對有緣的人說說。我就是一個在家默默修行的人,一點見而已。你若覺得對你有用,你就悟悟我所說,要是覺得沒用,你也可隨緣一聽。但是有些事兒不要去謗,這個我想你能知道。對於那些慚愧僧來說,我們修行好自己就好了。佛不是說過,那些無慚愧僧縱使有錯,也不要以普通眾生的身份去指責。因為他們出了家,就代表了佛的相法,亂說一樣會成謗的罪的。雖然無心所使此罪不重,也對你不好。”

他聽后笑着對我說:“師傅,放心吧,這個我當然懂,你就快再授點兒吧。”我聽完后,笑了起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堂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堂域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境界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