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雲收雨歇回家轉
一個月過去,庇護所里的糧食都快發霉了,這天半夜,七夕的半夜,天空突然放晴,大人們聽到外面的雨歇了,全都跑出來,高興得大喊大叫。
星星出來了,月亮出來了。
“祖宗保佑啊!”
所有的唯心主義者都點香敬神,嘴裏念着祖宗八代,還有傳說中的各路神仙,虔誠的祈禱,很多人淚流滿面。
李阿寶一家人卻平靜得出奇,既沒有手舞足蹈,也沒有燒香敬神明,而是忙着收東西,準備天一亮就遷到大塘去。
大塘可不光有個蓄糧洞,還有幾個牧羊人經常光顧的另三個小一點的石洞。
每個洞都有十來個平方,不平整但因上方有巨石為頂,也不潮濕。
李洪濤去換地契時還觀察了一下,那三個洞並無人家搬進去。
只因下來半里路的地方叫高石頭,高石頭附近自然山洞如蜂巢一般密集,那裏現在住滿了人家。
李光平家的竹林就在高石頭下方的一條大山溝里。
像大塘這種離高石頭較遠的地方,太孤寂了,沒人願意過去。
再說,鄉下人家哪家沒有地,有地的人家地邊都有庇護所,都要帶娃上山種地收糧,小娃兒得有個放處。
比如李阿寶家,她們住了近一個月的山洞,就在她家半坡地的下方。
雖說這是牧羊少年挖的,但有時候他們一家人也會在裏頭吃晌午,休息一下,再修挖一下,搞舒適一點。
李老太看着一頭挑着阿寶一頭挑着米糧的李洪濤,撇着嘴嘲笑了一頓:“怎麼?想逼你父母現在下山?這就等不及了?”
李洪濤心情很不錯的道:“當然沒有,我們先在小洞裏住一下,主要地里的苞谷要熟了,所以當時沒有上來,那個小洞當真不好住人的。”
旁李洪基的媳婦笑嘻嘻道:“怎麼?你還想收坡地的苞谷?地都換掉了,現在那裏是爹娘的養老地了,怎麼也輪不到你們去收,天晴了,正好我們收了莊稼,等水退了再下山。”
四月份補種的山地苞谷沒有受乾旱和洪水的太大影響,因半坡上有點溪水,李洪濤天天泡在山地里,澆着水養着苗,所以是有收成的。
現在地也換出去了,大哥家要收那些糧,阿寶爹也無可奈何。
一頓眉眼官司后,阿寶一家在一眼看上去比較平整的小山洞裏安頓下來。
之後天徹底放晴,但村子裏水位只在慢慢的下降,看起來不過個十來天是降不下去的。
李洪濤帶着大兒子,到高石頭那裏去借牛,家家的牛都閑着,出來好幾家問他要不要借。借牛得連人一起,每天一百顆銅錢,還得給牛吃兩頓四個牛鹽團。
牛鹽團是用苞谷面蒸熟了再加鹽捏成成人拳頭大小給牛吃的,牛吃了鹽和面才有力氣耕地。
春耕時誰家借牛都要這樣準備。
如果不準備牛鹽團,就要多給二十顆銅錢。
現在鎮上一升米才九顆銅錢,一升米有一斤半,二十顆銅錢抵牛鹽團很不划算。
但阿寶她阿娘在這件事上沒商量,從來都是只給銅錢,不肯蒸牛鹽團,她怕麻煩,蒸牛鹽團的功夫,她能縫一件衣裳,能賺至少五十顆銅錢。
李洪濤借牛,那是人沒到有牛的人家就把牛拉出來了。
加上現在在山裏,有牛無處使,本來只想借兩條牛,才說要借牛,有牛的奔走相告,嘩啦啦來了五條牛。
拒絕准都不好,而且要供飯,還要供酒,不醉不歸的。
犁地屬於技工,重勞力,要供酒肉。
爺倆對了對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天把三十畝地幹完。
五家的牛全部進地,邊犁邊下種子,於是又請了那些牛的女主人來播種。
要不是天晴了,怕是連吃飯處都沒有。
幾個牛人一商量,現在是適合種秋蕎麥的季節,而且要快點在七月中旬播種完畢,再晚霜降影響蕎麥收成。
李洪基本意是將地犁過曬死蒿子,然後等九十月份種冬小麥。
花子大聲武氣道:“二叔,這地閑兩年了,休養夠了,又不積水,趁着這時間,種滿甜蕎,沒糧了還能打葉子吃,葉子吃過了就收蕎仔,甜蕎餅不是一般好吃,沒種子我們借給你,我家還有將近一斗甜蕎仔。
蕎麥一百天可以收,接着種上冬小麥,是最好不過了。要是怕沒肥力,買點羊糞,或者將大塘周邊的青蒿割了堆肥,聽我的不會錯,保證二叔家一年到頭糧滿倉。”
阿寶爹娘都覺得這主意好,特好。
香軟的大饅頭剛出鍋,阿寶就幹了一隻。
孔雪兒準備了兩隻臘雞,兩條臘魚,兩隻臘鴨,一天吃得乾乾淨淨。
還有花生,地蛋(也就是土豆),以及地里搶收的薺菜。
阿寶拼了命的撥薺菜,撥了二十多斤。
孔雪兒是有些後悔的:“我們應該過幾天再請人來犁地,不是說十月種麥來年收么?這要多種一季蕎麥,太快了,薺菜都忙不得撥,不然兩三百斤沒問題。”
撥來的薺菜吃不完,第二天李光正帶到靖州城外,賣到十顆銅錢一斤,他自己都嚇得發抖,回來一家人後悔不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原來靖州城還在水中,平海海的近郊菜地和遠郊田地也還泡着。
山裡又都是樹,連個野菜都沒有,也就心驚肉跳的撿了些蘑菇,很多也不能吃,城裏人在辨識蘑菇上都是些半瓶子水,撿些扔些,吃菜艱難。
李光正的薺菜還沒下山,才到半路就被人高價搶光,都願意多給錢要一點。
城裏的水消下去也要十來天,就算水下去了,光禿禿的菜地起碼要個把月才能出菜,所以現在的菜是有史以來最高價,把李光正歡喜壞了。
他和父親連夜打了一條柚木獨木舟,用早些年買來一次沒用過的撒網,天未亮就在大塘里連撒三網,父子二人用挑糧的籮筐挑了兩擔魚下山,一個時辰后迴轉,捏銀子的手發著抖。
李老太一家除了幾個小的到林子裏撿蘑菇來吃,並沒有注意到二兒子家夜裏造船捕魚的事。
就算注意到了,也只會去當面嘲笑一頓。
要是捕魚能賺錢,那阿寶家當初蓋新房也不用借銀子了。
李光正一年四季的在河裏田裏轉悠着,黃鱔倒是賣了不少,也沒見發家致富,連書都讀不上了。
從這天起李光正天天夜裏撒網捕魚,天不亮父子倆已下山,大陽出來不多會兩人邊采蘑菇邊回大塘。
吃了晌午大睡一覺,傍晚又去撿蘑菇。
這樣子在李老太一家看來,這二兒子一家也就天天撿點蘑菇,和他家一樣。
十多天後,在阿寶家已經攢夠欠債銀子時,村裏的洪水終於退完了。
到處都是稀泥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