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天下英雄齊來聚,徐帥搬請東正王

第434章 天下英雄齊來聚,徐帥搬請東正王

“厲害。”

對這劉元祺,狄泉只有這兩個字來評價,所謂大隱隱於市,中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他可真是位大隱之人啊,此時又年輕,今後前途無量,不是只怕說說的。

至於體力,他個子是幾人之中最高的一個,力氣也不錯,是個良將的坯子。

這剛剛開了武學,就至少得到了兩個人才,狄泉也是非常滿意的,而且這些人並不都是山東齊魯大地本鄉本土的,很多都是外地人,這也證明了目前狄泉政權的吸引力。

接着又來了幾個當地的子弟,還有部分軍中士卒,不過都是平平無奇,無甚麼出彩之處,到了正午該吃晌午飯時,“笑面虎”朱富排擺酒菜,叫狄泉與張叔夜吃飯之時,聽得今日負責守城的“白花蛇”楊春來報,說是城外來了一支民團隊伍,兵力至少有三千多人,指名道姓要見狄泉。

狄泉這邊剛夾起一筷子腰花,還沒等吃就撂下直奔城牆了,一邊走一邊問楊春道,“他們說沒說什麼?”

“只說是慕名前來,要見寨主,他們口稱是攸縣鄉團,但是足有三千餘眾,且至少有三五百騎兵在其中,不少兵士披甲,隊列也算整齊,不像是尋常民兵。”

楊春跟着梁山也見識了祝家莊、曾頭市等地的民兵是個什麼狀態,這群人的裝備和訓練程度,完全不像是地方民團。

而且,攸縣遠在湖南,他們千里迢迢跑到這山東來幹什麼?難不成又是來投奔梁山的?

眼看到了城牆上,狄泉向下一看,這支隊伍果真有三千接近四千多人的規模,人數確實不少,而且裝備也和普通的庄丁不同,似乎是得到了正規宋軍的裝備,身上雖然沒帶軍衣號坎,但是盔甲型號和兵器樣式都是宋軍制式的。

“下面的朋友,我便是狄泉,遠道來此何干?”

“狄寨主,久聞大名!在下攸縣艾文長,有禮了!在下是前來投奔狄寨主的!”

“原來如此,開城門,叫他們進來。”

狄泉剛一下令,旁邊的“跳澗虎”陳達和“白花蛇”楊春就立刻阻止,焦急開口,“寨主,不知真假,萬一有詐……”

“無妨,不過三千人而已,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城門打開后,這支隊伍直接進城,被狄泉安排在了大校場暫時駐紮,並擺酒給其接風。

在這期間,狄泉也了解到了這支隊伍的具體情況。

原來,這個叫艾文長的年輕人,雖然他帶着的這隻隊伍說是民團,實際上是湘地的一支起義軍。

他自幼是家境貧寒,念私塾五年,便輟學務家,宋朝在地方收取苛捐雜稅過重,他十六歲那年,鄉中百姓不滿官府,揭竿而起,因為他當時是十里八村文化最高的一個人,於是便被推舉為首領。

眾所周知,交通不行,地方經濟絕對發展不起來。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地方經濟無法發展,百姓生活困苦,自然不通教化,當用言語無法去解決問題時就會動用武力,長此以往自然民風彪悍。

其次,湘西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是多民族混合居住的,本來民族與民族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加上當地資源有限,各種由於利益糾葛而聚集在一起的群體往往會為了爭奪本來就不多的資源而產生廝殺,殺的多了,殺出快感了,就會選擇落草為寇,只有這樣,這些殺人無數者才能活下去。

湘西地區自古就是匪患叢生,民族林立的地方,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拉杆子造反基本上年年都有。

不過艾文長明白,拉着同夥上山做土匪這是沒有什麼前途的,也改變不了鄉親們的命運。

他準備反抗宋朝,直接奪取湘地,廢除各種朝廷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攤派,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惠及民眾。

這是直接和朝廷開戰,而不是上山去當打家劫舍,同樣是禍害百姓的土匪,有着高下之別。

而他也確實有膽色,首戰就展現了天賦,派遣起義軍化整為零進入縣城之中,又想辦法灌醉了城內軍械庫的兵丁,當夜在城中放火,他親自手持雙刀,襲擊軍械庫,順便奪取了縣城。

他們鬧起來之後,當時朝廷派了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前去征討,由於雙方實力懸殊較大,所以他孤身前往楊溫大營,請求投降,楊溫見他頗有膽色,再加上當時朝廷有招安政策,就把這些起義軍收編為了當地民團。

當然,艾文長和這些人自然沒有就此罷休,如此行徑不過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騙取朝廷的錢糧兵器,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實則在秘密發展。

待到兩年之後,湘水暴漲,由於當地官員貪污,導致堤壩被毀,湘地百姓受水患而民不聊生,艾文長又看到了機會,直接率領舊部,揭竿而起,又吸納了不少百姓,直接拉杆子上了羅霄山,和朝廷官軍周旋。

由於這些起義軍在山中游擊,神出鬼沒,朝廷屢次圍剿不得,而當時狄泉反對朝廷改道黃河的檄文發到了大江南北,艾文長也得到了這一消息,當即決定率部去投奔狄泉。

他在當地已經發展出來了六千人的部隊,他帶來了三千多人,另外還留了兩千多人在羅霄山繼續打游擊,只因為他們在,還能護當地一方百姓,要是全走光了,官府回來,又得連累當地百姓受苦。

狄泉聽完了,對這艾文長是刮目相看啊,這小子年紀不大,二十齣頭,居然有能力在敵占區打游擊,而且拉起來了六千多人的隊伍。

這軍事組織能力簡直逆天,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啊!

“賢弟有此才學,日後必當為一代名將!”

狄泉的誇讚,讓艾文長是分尷尬,直說道,“謬讚,謬讚,狄寨主用兵如神,我如何能望之項背?狄寨主,我這些兄弟就交給狄寨主了,另外在城外聽聞狄寨主創立武學,不知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若是你軍中有能人,可以引薦進來,來軍校學習。”

“狄寨主,我不通兵法,還真想入您這軍校學學,還有我這幫兄弟,您看能進去一起學學嗎?”

艾文長非常渴望的說道。

“我們目前軍校只收識字的,若是有識字,粗通文墨的,倒是可以收進來,不過賢弟用兵,如今已經不亞於普通戰將水平了,為何還要入武學?”

狄泉雖然嘴上這麼說,但是內心裏對於此人的這個想法還是十分認可的,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啊,任何一個敢與不斷超越自己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我幼時讀私塾時記得先生說過,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我這點水平,那是狗肚子裏的二兩香油,沒什麼大本事,若是一如既往,保不齊就把弟兄們都害了,不如跟您多學用兵之道,到時候戰場上也不辜負手下兄弟啊!”

艾文長一邊說,一邊撓了撓腦殼,顯得憨厚之中又透露了些狡黠。

“好好好,艾老弟所言有理,艾老弟想去,我便收了,若是你部下之中有識字的,體力過關,也可進入軍校。”

在安排好了艾文長的部隊之後,狄泉繼續去處理招生事宜。

而在永濟渠運河前線方向,被監軍太監逼迫無奈的徐徽言只能放棄後撤的打算,但是也退兵二十里地作為緩衝,先是去附近收集回來了跑掉的戰馬,然後準備再等一個雨天,等着梁山的火器啞火之後,再騎兵衝鋒打過去。

現在的梁山遵循着“敵退我進”的原則,兵馬已經開過了永濟渠運河,逼迫着徐徽言進攻的空間,而且,後面的梁山水軍部隊也趕到了,耿明初和耿明達兄弟率水軍在永濟渠運河上下守衛。

局勢再一次惡化,也就是說,徐徽言現在不把過河的梁山軍打垮,他都根本不可能渡河,更別提去援救大名府了。

並且,徐徽言發現,梁山軍還在西北平恩方向大規模渡河,似乎是想要來個迂迴,包抄他們的後路。

如果這個情況成真,他們這幾萬人都得完蛋!

所以,為了不受那個只會添亂的監軍太監影響,在夜深人靜之際,徐徽言秘密把其餘的將領聚在了一起,商議對策。

在大帳之中,大夥是說也沒第一個開口,一片死寂。

因為他們知道,現在這個情況,要是還無腦進攻,這仗可是八成打不贏。

可是你不進攻,這個閹貨回去一稟報童貫,那可完了!

童貫他們這些奸臣,要的是有能力嗎?要的是打勝仗嗎?要的是忠心的狗,你只要忠心,打得贏就打,打不贏也無所謂。

你要是不忠心,就是打贏了,你早晚也得誤入白虎節堂。

“乾脆,老夫豁出去了,宰了那個閹貨,你們就上報朝廷,監軍大人英勇殉國了!”

王煥打破了沉寂,但是他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因為奸臣也不傻,這在奸臣眼裏,這不是和造反一樣了嗎?

“我是沒什麼辦法,但是我認識一位英雄,就在附近居住,也許能助我們一臂之力,要不要去請來?”

御前銀槍班教頭王岩保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是何許人也?”

“他乃是居住在此地不遠處的邯鄲,乃是東正王張光遠之後,張平義,使得一手好槍法。”

這東正王張光遠當年可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結義兄弟,當初張光遠、趙匡胤、羅彥威三人,是一同長大的發小。這三人少年之時最喜歡打抱不平,每天在汴梁城中惹是生非,一起大鬧過勾欄,可謂是生死至交。後來,在禪州大結義時,柴榮、趙匡胤、鄭恩、張光遠、羅彥威、趙匡義一起結拜為兄弟,開始了亂世爭雄,後來還有老七史魁史彥升,老八石弘石守信,老九史衡史彥超。

趙匡胤即位后,很是擔心兄弟們也奪了皇位,就玩了一手杯酒釋兵權。再加上趙匡胤醉酒斬殺鄭子明,醒來逼走軍師苗光義,兄弟們人心失散。張光遠、羅彥威兩人與趙匡胤關係最近,依然給他幫忙維持着與眾人的情義,並在三下南唐時衝鋒陷陣賣命於陣前。

到歐陽方掃北時,是宋朝初年,因劉鈞割據河東,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以歐陽方挂帥,呼延壽廷為先鋒,二人夙有嫌隙。呼延壽廷在陣前勇創劉鈞,並發現元帥歐陽方通敵事實。歐陽方先發制人,蒙蔽趙匡胤。反誣呼延壽廷造反,殺人滅口。趙匡胤因此被困河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呼延壽廷有子呼延贊,天生喑啞,夢中得神靈治癒,並授以鞭法。呼延贊遂招兵買馬,隨母統兵至河東,攻克白龍關,一戰而誅劉鈞,並直逼御營,必欲鞭殺趙匡胤,以報父仇,由於呼延壽廷鬼魂出現,說明自己是被歐陽方殺害,呼延贊方才罷手。

但是,在歐陽通敵害了先鋒官呼延延壽這期間,張光遠為了調查實情,前去查探,卻又被歐陽方設計絆倒在陷坑給活埋,可謂凄涼。

不過,正因為他當初和趙匡胤的關係很好,所以他的子孫後代也都過的不錯,世襲王爵。

在後周時期,張光遠就是趙匡胤麾下的一員猛將,槍法很好,甚至到了《說岳全傳》裏面還有張家後人張奎出現。

張奎是藩王之後,祖上是東正王張光遠,只因看不慣奸臣弄權,馬流落山中為寇。他頭戴一頂銀盔,身着白袍銀甲,手持一桿銀槍,胯下騎着一匹白馬,是一位英俊瀟洒、武藝高強的少年勇將。

論張奎的實力,他能和鄭懷展開了一番單獨較量。二人舞動槍棒各顯手段,大戰三十多個回合難分高下。由此可以看出,張奎和鄭懷的實力相當,也基本上等同於金兀朮的戰力,雖然打不過高寵,但是也能看得出來,東正王一脈的家傳武學還是比較厲害的。

“原來是東正王之後,如今能多一人相助自然是最好,你既然與他有交情,我便寫一封親筆書信,你親自去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水滸之狄家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水滸之狄家將
上一章下一章

第434章 天下英雄齊來聚,徐帥搬請東正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