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宋燾榮當城隍神 《考城隍》

第3章 宋燾榮當城隍神 《考城隍》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尊號宋燾,乃是我們縣中一顆璀璨的星辰,其才情橫溢,學富五車,深受眾人敬仰。

命運多舛,一日,他因病纏綿於床榻之上,臉色蒼白如紙,氣息奄奄。

正當眾人憂心忡忡之際,宋公忽見門外一陣馬蹄聲急促,伴隨着衙役的吆喝聲。

一名身着官服的衙役手持公文,牽着一匹神駿非凡的白額馬踏入了門庭。

那衙役上前一步,對宋公拱手道:

“宋先生,主考官大人有令,請您速速前去赴考。”

宋公聞言,眉頭緊鎖,疑惑道:

“主考官大人尚未親臨,何以突然考試?”

那衙役卻是不答,只是催促他快快上馬。

宋公雖病體沉重,但心中卻有一股不屈的傲氣。

他掙扎着坐起身來,在眾人的攙扶下,勉強爬上了那匹白額馬。

馬兒嘶鳴一聲,便載着宋公與衙役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一路上,夜色如墨,星光黯淡。

宋公只覺得四周景物越來越陌生,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不久,他們來到了一座巍峨壯觀的城郭前,那城郭高聳入雲,金碧輝煌,宛如帝王之都。

宋公心中暗自驚嘆,不知此行將去往何方。

進入城郭后,他們來到了一座府衙前。

那府衙宮室壯麗,氣勢恢宏。大堂之上坐着十多個官員,個個威嚴肅穆,不怒自威。

宋公環顧四周,卻發現自己一個都不認識,唯有那關公神像矗立在大堂中央,顯得格外醒目。

大堂的檐下擺放着兩個几案和兩個坐墩,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了最末的一個坐墩上。

宋公走上前去,與他並肩而坐。只見几案上都放着筆和紙,二人皆低頭沉思。

忽然,一張題紙從天而降,落在了二人面前。

宋公拿起題紙一看,只見上面赫然寫着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宋公心中一動,頓時明白了這題目的深意。

他提筆蘸墨,揮毫潑墨間,一篇錦繡文章便躍然紙上。

宋公的答卷中寫道: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那文章言辭犀利,見解獨到,令人拍案叫絕。

而那位秀才也是才思敏捷,不一會兒便完成了答卷。

二人將答卷呈上大殿後,便靜待結果。

不久,大殿之上傳來了一陣議論聲。

諸神紛紛傳頌着宋公的才思和見解,對他的文章讚不絕口。

冥王使者更是親自下到大堂之上,對宋公說道:

“河南缺一城隍之職,你德才兼備,正是合適的人選。”

宋公聞言大驚失色,連忙叩頭道:

“承蒙冥王大人厚愛,小人感激不盡。”

“但家母年事已高,無人奉養,小人實在難以從命。”

使者聞言沉默片刻后說道:

“你且放心去吧,我會派人照顧好你母親的。”

宋公心中仍是不安,他再次叩頭道:

“小人斗膽請求冥王大人再給我一個機會,待家母百年之後再行上任如何?”

使者見狀也不好再強求他當即上任了。

這時主座上那位像帝王的人,便是冥王。

他命令身旁的長須官吏查閱宋母的壽命。

官吏翻開簿冊仔細查閱后回稟道:

“宋母還有九年陽壽。”

正當眾人躊躇之際,關公突然開口道:

“不妨讓張生暫代九年,期滿后再由宋公接任如何?”

冥王聞言點頭稱是,便對宋公說道:

“你且先回家去吧九年後再來上任便是了。”

宋公聞言大喜連忙叩頭謝恩。

兩位考生叩頭退下,張秀才緊緊握住宋公的手,一路送他到了郊外。

他自稱是長山的張某,並贈給宋公一首詩作為告別。

那首詩詞意境深遠,宋公雖然忘記了大部分內容,只記得其中兩句:

有花有酒春常在,

無燭無燈夜自明。

宋公上馬後與張秀才依依惜別,獨自踏上了歸途。

回到家中時彷彿從夢中醒來,因為他已經死了三天。

他的母親聽到棺材裏有呻吟聲,便扶他到床上。

宋公半天才能說話。

只見自己依然躺在床上,身邊則圍滿了關切的親人和朋友。

他們見宋公醒來無不歡呼雀躍,紛紛詢問他去了哪裏。

宋公將自己遇到的一切,細細講述了一遍,眾人無不嘖嘖稱奇。

當問及長山的張某,果然有位張秀才在這一天去世了。

九年後宋母果然去世了。

辦完喪事後,宋公洗凈身體穿好衣服,便靜靜地躺在了床上。

他閉上眼睛,彷彿又看到了那座巍峨壯觀的城郭,和那座氣勢恢宏的府衙,以及那些威嚴肅穆的官員們。

他知道自己即將離開這個世界,前往那個神秘而又陌生的地方,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了。

就在這一夜宋公悄然離世了。

他的岳父家住在城裏的西門裏,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宋公騎着高頭大馬,帶着眾多隨從前來。

他進了岳父家的大堂拜了一拜便轉身離去了。

家人見狀無不驚訝,紛紛議論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們不知道宋公已經成了城隍神。

他們跑去詢問鄉里,才知道宋公已經去世了。

宋公生前曾寫過一篇自傳,可惜戰亂后已經遺失了。

如今我們只能根據這些零星的記載,來拼湊出他生平事迹的簡略輪廓了。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那顆不屈不撓、仁愛孝順的心,以及他那份對知識的執着追求和熱愛之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白話連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白話連篇
上一章下一章

第3章 宋燾榮當城隍神 《考城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