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衛兵文藝浪潮的興起(1)
一個長期缺乏文學藝術,甚至沒有正常娛樂生活的漫長時代開始了。
“文化大革命”掃蕩了“舊文化”,開創了無產階級“新文化”的紀元,沖在最前面的是“紅衛兵文藝”和“紅衛兵文學”。
這種“新文化”出現時,也有片刻的新鮮感,但最終掩蓋不了自身的貧乏和蒼白。
“紅衛兵歌謠”折射出“文革”時代的審美標準,最常用的詞彙是:老子、殺、砸……橫蠻、粗野是美,典雅、溫文是丑,稚氣未脫,又霸氣十足。
無產階級新文化紀元
在
“文化大革命”爆前的1965年,《人民日報》轉載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人民日報》、《文藝報》點名批判了陳翔鶴的歷史小說《廣陵散》、《輓歌》,孟超新編《李慧娘》,電影《林家鋪子》等作品。在“左”的思潮下,文學藝術界仍然創作出了一批作品。
當年攝製成的故事片24部,主要有《烈火中永生》、《年青的一代》、《苦菜花》、《舞台姐妹》等。還有舞台藝術片《東方紅》、《椰林怒火》、《上海之春》等,以及京劇《節振國》、歌劇《紅梅嶺》、錫劇《農家寶、兩壟地》、楚劇《雙教子》等。
《戲劇報》資料室統計了1965年各大區戲劇觀摩演出或調演節目。這些劇目以及其他創作劇目總共計327個。其中話劇112個,歌劇33個,京劇76個,地方戲96個,其他10個。327個劇目中,大戲137個,中小型戲190個。
在這些劇目中包括京劇現代戲:《蘆盪火種》、《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以及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在小說界,梁斌在抓緊修改《紅旗譜》的第三卷——《戰寇圖》。李英儒已完成第三部長篇小說《還我河山》徵求意見稿。整個出版界屆於《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兩部小說的暢銷和電影改編的成功,對這兩部長篇的成功寄以很大期望。
魏巍從1954年以來就埋頭創作反映抗美援朝的多卷長篇小說《東方》,已寫出1-4部初稿。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捲成功后,趕寫第二卷。
在上海,作家峻青在趕寫他的第一部長篇《決戰》。此時《決戰》初稿已基本完成,他在創作歇息的片斷時間,又匆忙草擬醞釀多年的山東抗戰題材長篇《海嘯》,制訂寫作提綱。
幾乎是所有的人,不僅是藝術家,包括中央領導層的政治家,都沒有意識到1965年11月對吳晗《海瑞罷官》的批判,已經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2月,《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了新中國成立l7年黨領導文藝所取得一切成果。
同年6月20日,《文化部為徹底乾淨搞掉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思想的黑線而鬥爭的請示報告》以中央(66號)文件批轉全國。提出文藝界有一條“又長又粗又深又黑反**思想的黑線”,要對文藝隊伍實行“犁庭掃院”,“徹底清洗”。
報紙點名批判“三家村”(鄧拓、吳晗、廖沫沙)的《燕山夜話》,批電影《兵臨城下》、《舞台姐妹》、《紅日》、《抓壯丁》,批田漢的《謝瑤環》、《賽金花》,批“清官戲”,批“形象思維”,批“中間人物論”……
全國上下各式各樣的“大字報”鋪天蓋地而來,人人口誅筆伐。六億中國人民還有誰在“文革”中沒寫過大字報、貼過大字報、看過大字報呢?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嬉笑怒罵,旁敲側擊;或斬釘截鐵,或雲山霧罩,令人嘆為觀止,望而生畏。
隨着中央“5·16通知”的下和8月5日**寫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以及8月18日**在**廣場檢閱紅衛兵,一場“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烈火迅速燃向全國。
狂熱的紅衛兵砸爛了教室、學校,放火焚燒了教科書和一切中外文學書籍,毆打、監禁教師和出身“黑五類”的學生。在都鬧市區王府井,8月開始“玻璃之夜”,霓虹燈化為濃煙、火光爆裂開來,玻璃片像雨一樣噴射到電車、馬路上。紅衛兵沖入東安市場搗毀商店(罪名:出售資產階級服飾用品),用氣槍對化妝品肆意射擊。街頭穿瘦腿褲、尖皮鞋的人,這些穿着被施以刀剪破除,甚至長也被強行剪短。成群的紅衛兵沖入“黑五類”的民宅,進行抄家、刑訊。一本書、一張唱片都會惹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