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記(1)
這本書第一版是在出版社催稿下,用四個月寫成的,其中還包括鑽圖書館、跑採訪。***在匆忙“交卷”時,心中不免有些恍惚。
作為本書這樣一個大題目,至少應該有四五十萬字的分量。“文革”中最具特色的政論文、小品文、雜文因材料不足,只是一筆帶過,是一樁憾事。特別是,本書內容多集中在都,外省市材料有限,可謂掛一漏萬。以現在這樣菲薄的成績交卷,實在有些汗顏。希望它能為“文革”文學十年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筆者採訪當年的當事人,一般迴避詢問——“文革”仍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即使提供材料的人,也吩咐不要挂名,包括提及的人名也請筆者在書上免提。萬不得已,有時只好化名。
對於書中收入的作品,筆者試圖避免下過多結論,只作了必要評點、提示。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深感具體歷史問題實在不易置喙。部分也出於對提供材料人的尊重。總之,本書材料比重偏大,而理論歸納、總結不夠展開,我想,只要材料在,過若干年會有公正、明確的定評。當然,凡是本書疏漏和錯誤之處,筆者當文責自負。
本書大量引用了“文革”后公開的諸多材料和他人的文字。這些作者的名字及書目、文章列於書末,可供進一步查閱。
本書寫作中受到不少朋友的關心、幫助,特別是一些以往並不相識的同志,承蒙他們熱接待。他們是張淑文、李家平、李曉龍、郭小林、楊桂香、郭赤嬰、林證、徐曉、張揚、邢奇、朱宗強、董蘭娣、楊軍等同志。
楊長征同志曾為本書提供詩歌材料。姚莽老師、郭赤嬰同志曾通閱全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在此衷心向他們致謝。
在編寫此書時,筆者力圖加強它的資料性。希望此書不僅使讀者了解“文革”地下文學10年的概貌,也能成為理論工作者的一本資料集、工具書,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本書存在的諸多不足和錯誤,請讀者、專家加以指正,並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本書再版時加以修正、補充。
一九九二年十月於北京虎坊橋取靜樓
參考書目
1。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編寫:《**黨史講義》,1983年12月
2。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楊匡滿、郭寶臣:《命運》,《當代》1979年2月
4。童懷周:《丙辰清明見聞錄》,工人出版社1979年版
5。《當代古典詩詞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6。《草原啟示錄》,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
7。《青春無悔》,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8。《北大荒風雲錄》,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9。第四次文代會籌備組、起草組、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理論研究會:《六十年文藝大事記1919-1979》,1979年10月
10。李英儒:《上一代人》後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女游擊隊長》後記,解放軍出版社1979年;《女兒家》後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年
11。郭小林:《對床夜雨——回憶父親郭小川》,《中國作家》1991年3月
12。鐵竹偉:《霜重色愈濃——陳毅元帥在“文化大革命”中》,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13。葉子銘:《十年浩劫中的茅盾》,《鐘山》1986年2期
14。陳明遠:《詩歌——我生命的翅膀》,《人物》1986年5、6期
15。文過:《訪詩人流沙河》,《詩刊》1980年9期
16。肖朋:《訪“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海南紀實》1989年
17。任毅:《我的被捕入獄》,《海南紀實》1989年
18。黃堯:《緬共游擊戰中的中國知青》,《海南紀實》1989年
19。張揚:《一次文字獄》,《藍盾》198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