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流勇退(1)

1.激流勇退(1)

1990年11月22日,戴卓爾夫人突然辭去了相職務,在世界各國的政界和新聞界引起了一陣轟動。***這一年,她才65歲,無論在東方國家還是在西方國家的政壇上,這個年齡都不算老,甚至可謂是年富力強。而且她的聲望正在頂峰時期,隨着蘇聯東歐的劇變,社會民主黨在西歐處於政治低谷,戴卓爾主義已成了西方世界正高奏凱歌的保守主義的像征。戴卓爾夫人的突然辭職使這位“鐵女人”又一次成了輿論界關注的熱點,使這位傳奇式的人物又多了一份傳奇色彩。

戴卓爾夫人的辭職有她比較識時務、開明的一面,但也有迫不得已的一面。她本人並不覺得她的辭職是有失臉面的事。她辯解道:“1975年,我是保守黨領袖競選中向現任領袖提出挑戰的第一候選人。開始我還是個局外人,但通過公開競爭,我贏得了領袖職位。所以,我對有人向我的領袖職位提出挑戰是最沒有意見的人。然而,1990年,當赫塞爾廷向我挑戰時,況已有很大不同。我已贏得了3次大選,沒有輸掉一次,而希思則輸掉了4次大選中的3次。我是連續執政11年半的在任相。而希思則是剛剛在大選中失敗的反對黨領袖。我在英國所倡導的信念和所推行的政策正在改變世界的面貌。我們的國家正處在捲入海灣戰爭的邊緣。”她還將自己與丘吉爾做了比較,然後說“民主對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我偉大的前任”丘吉爾在經歷親身體驗之後才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945年的大選中被意外地擊敗。不管怎樣,至少是英國人民拋棄了他。而我沒有給予面對選民的機會。”

戴卓爾夫人沒有被給予面對選民的機會,對她來講或許是不公平的,因為她有可能領導保守黨贏得四連冠。但這更有可能是件好事,使她免除了背上使黨在大選中失敗的壞名聲。因為當時,她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的聲望已開始下降,黨內的許多人把這歸咎於戴卓爾夫人的領導,開始向她的領袖地位出挑戰。

保守黨本來是個非常集權的黨,黨內民主很有限。1965年以前,在選擇領袖問題上,只是由黨的幾個元老秘密決定,特別是黨的現任領袖起着很大作用。因此有人說,在保守黨領袖選擇上,存在着一個“神秘的怪圈”。正是由於這種不民主的制度,導致了1963年的領袖危機。這一年麥克米倫因身體狀況不佳決定辭去領袖和相職務,但隨後的整個新領袖的選擇過程都被他操縱,結果選出了能力和威望在黨內都排不上前幾名的霍姆勛爵。第二年大選,保守黨敗給工黨。1965年,保守黨以此為契機對領袖選擇制度進行了改革,在霍姆本人的親自領導和參與下,保守黨制定了一套由議會黨團選舉領袖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從理論上講,保守黨領袖需要每年重選一次,儘管有時只是一種形式,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向現任領袖挑戰,這種選舉沒有什麼意義。直到1986年,戴卓爾夫人還沒有遇到任何挑戰。然而,自從1986年1月赫塞爾廷猝然離開內閣后,遇到挑戰的威脅就越來越逼近了。這件事起因子戴卓爾夫人的歐洲政策。在歐洲問題上,戴卓爾夫人一直持僵硬的態度,強調英國的主權不能喪失,過分考慮英國的利益,擔心歐洲一體化會使英國的國家主權受到削弱,英國在經濟上會變成歐洲大陸經濟的附庸,外交上失去獨立自主性,而且還有可能損害英美特殊關係。基於這種考慮,她堅決反對建立歐洲中央銀行,實行統一貨幣。然而,戴卓爾夫人的立場只代表了黨內少數人的意見。多數人都持有與領袖不同的觀點,但並不一致。其中佔主流的是以赫德和梅傑為代表的人,他們在歐洲問題上的態度比較靈活,贊成英國完全加入歐洲貨幣機制,可以有條件地實行統一歐洲貨幣、建立中央銀行。但在談判過程中要求歐共體其他國家更多地考慮英國的利益,但不像戴卓爾夫人那樣強硬。另一部分人則與戴卓爾夫人的觀點針鋒相對,被稱為歐洲派。他們以赫塞爾廷為,認為,英國的出路在歐洲,英國只有通過歐共體才能在國際事務中揮更大的作用。他們積極推動歐洲聯合,強烈要求戴卓爾夫人改變歐洲政策,儘快完全加入歐洲貨幣機制,建立歐洲統一中央銀行,實行統一貨幣。他們在歐洲問題上與戴卓爾夫人的分歧終而導致1986年1月赫塞爾廷憤而辭去國防大臣職務。此後,赫塞爾廷便得到了一直對戴卓爾夫人不滿、在政策上與她有分歧的前相希思的支持。赫塞爾廷四處活動、多方遊說,積累力量,準備向戴卓爾夫人的領袖地位出挑戰。赫塞爾廷成了各種對戴卓爾夫人不滿的力量的總代表。但開始他還只是一隻潛伏着的黑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戴卓爾夫人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戴卓爾夫人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激流勇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