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洪武大帝的大手筆
看到朱樉緊緊抿住嘴唇,像雕塑般低着頭,半天都沒有說一句話。他的臉色凝重得彷彿能擰出水來,完全沒有立了大功以後應有的喜悅之情。
沐英作為朱樉的兄長之一,看見自己的小老弟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悶悶不樂,他忍不住關心了起來。
“小弟,你怎麼像個悶葫蘆似的不說話了?要是有什麼心結,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說出來,為兄可以為你疏導一下。”
朱樉是他從小看着長大的,在沐英的心中,朱樉就跟他的親弟弟一樣。大帳前,朱樉瀟洒地一擺手,屏退了眾人。
只留下了他跟沐英兩個人,朱樉望着眼前這個中年將領,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歷史上的沐英,正是用他的一生完美詮釋了忠誠這兩個字的含義,他忠誠的對象不僅是自己的養父朱元璋,更是整個大明王朝。
朱樉望着沐英,發現此時此刻,對方正用關懷的目光看向自己,那目光猶如冬日裏的暖陽,溫暖着他的心房。
朱樉站在陰影里,向沐英問道:“英哥,小弟心裏一直有句話想當面問你。”
沐英大步走了過來拍着朱樉的肩頭說道:“你和我與親兄弟無異,我們之間還有什麼話是不能當面交心的呢?”
有了沐英的鼓勵,朱樉難得鼓起勇氣開口,向沐英說出了實情。
“如果有一天,小弟也想爭奪那太子之位,英哥,你會站在我這一邊嗎?”
聽到這句話,沐英的嘴角露出了笑容,他摟着朱樉的肩膀說道:“原來你一直在苦惱的是這件小事啊,在我跟驢兒哥還有保兒哥的眼裏,你朱樉就是我們哥仨的親弟弟。”
沐英望着他認真的說:“前方無論是什麼刀山火海,你儘管放心大膽的去闖。我們哥仨永遠都會站在你的背後,為你撐腰的。”
有了沐英的這個表態,原本懸在朱樉心頭上的那塊大石頭終於落了下來。有朱文正、李文忠、沐英這三位兄長充當自己的堅實後盾,朱樉對自己的未來之路更加充滿了信心。
……
南京,紫禁城,華蓋殿內。
朱元璋正像往常一樣舉行着朝會,自從上一次好不容易解決了備倭軍的問題以後,朱元璋現在又開始為接下來的移民問題發愁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手指很有節奏的敲擊着龍椅上的扶手。他的目光來回巡視着台下的諸位大臣,朱元璋輕輕咳嗽了一聲,對着台下眾人說道:“茹愛卿,你來說說如今山西的人口增長到了什麼地步?”
茹太素聽到皇上點了自己的名,他那枯瘦的身子忍不住發顫,身後的戶部右侍郎郭桓悄悄將一張小紙條塞進了茹太素的手中。
茹太素拿到了小紙條彷彿拿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顫顫巍巍走到了前面,對着金台上的御座俯身拜倒在地。
茹太素將紙條隱藏在了笏板後面,照着上面念道:“啟奏陛下,經過戶部的清查,山西一共有九十三萬戶,一共是四百一十萬三千四百五十人。”
聽到這話,朱元璋的眉頭一擰,他對着台下眾人問道:“大明的北方人口不過千萬,僅山西一地的人口幾乎要佔了北方人口一半之多。諸位愛卿何人來為朕解答一下,為何會變成了這般模樣?”
對於這個原因,台下的大臣們都心知肚明。元末,北方的紅巾軍勢如破竹,在中原大地肆掠。而山西正好是察罕帖木兒跟王保保的老巢,有那兩個猛人坐鎮在山西。
大量中原的百姓就攜家帶口逃亡了山西一地避亂,可是這個原因不能拿出來明說,因為當今陛下朱元璋起家時,正是紅巾軍的一支。
跟北方紅巾軍有一絲剪不斷,理還亂的香火情,大臣們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當起了泥塑木雕,這讓洪武皇帝朱元璋感到很不高興。
他迫於無奈,只好又開始點名了。朱元璋的目光望向了徐達,他開口說道:“親家公,你來告訴咱山西一地為何會多了這麼多的人口?”
徐達自從箭瘡好了以後,重新出山的他有事沒事總會被當今皇上拖出來當擋箭牌。
聽到皇帝點了自己的名,徐達用笏板擋住臉,悄悄給了自己一個嘴巴子。他小聲罵道:“我當初怎麼那麼眼饞那幾隻燒鵝?跟天家結了親以後,倒霉事老是輪到我頭上。”
徐達越出了眾人,出班奏對道:“啟奏陛下,元廷無道,天災頻發,黃河泛濫,山西一地不再黃河黃泛區,一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以中原的百姓大多背井離鄉,逃亡了山西避難。”
徐達沒有提半句紅巾軍,直接將鍋甩給了大元朝跟天災。他這一番操作,看的台下的諸位大臣目瞪口呆,他們在心中忍不住暗罵一聲:老狐狸。
聽了徐達的這個解釋,朱元璋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每逢朝廷的大政方針實施以前,最重要的就是定調子。
雖然他朱元璋本人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以及在開國以前,寫給元帝的信中不止一次跟紅巾軍劃開過界限。
但是移民的事涉及到了元末的歷史遺留問題,這個黑鍋必須牢牢的扣在大元朝還有天災的頭上。
朱元璋請了清嗓子,說道:“天德說的沒錯,北方人煙稀少、民生凋敝皆因元廷無道、天災不斷之過,但是現在九州合一,天下歸於我大明一統。作為九州萬方之主,朕朕絕不能坐視北方再沉淪下去了。”
他頓了頓,又接著說道:“如今中原人煙稀少,山西人滿為患。朕決定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那裏設立移民點,遷山西之民充實整個北方的人口。”
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大手筆一出直接震驚了在場的眾人,只有徐達等少數幾人知道朱元璋為了這一刻謀劃了足足有十多年了。
從大明朝平定北方開始,朱元璋就發現山東、河北、河南、皖北幾個地方因為年年戰亂還有天災不斷,已經到了十戶九空,白骨露於野,百里人煙荒蕪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