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總論:中華民族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間(9)
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結論是:大企業和大工業,形成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可以技術升級,增強其國際競爭力,主要功能是強國;而小企業和服務業,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提高勞動在gdp中的分配比率,減少因失業而貧困的人口,主要功能是富民,並且縮小城鄉和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實現共同富裕。
從中國每千人口擁有企業數量少,服務業展緩慢問題的原因看,中國各地在展戰略上重視大企業和特大企業,忽視小企業的展;並且,中國創業、投資、經營的體制環境,與全世界各國各地區相比,也實在是太差。
前許多年,中國政府,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展經濟,在產業上,主要是抓工業,不知道怎麼抓服務業;在企業規模上,搞大項目、大資本、大企業,輕視展小企業,而且,沒有特別的戰略和政策促進小企業的展。
從體制和政策環境來看,一是政府各部門和行政**業機構林立,各部門和單位對個體和小企業准入等管理和審批也太多;二是政府各部門和各行政**業機構的執法和監督重複、繁雜、交叉;三是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從正規體制中融資的渠道,如銀行信貸主要貸款給大企業和特大型企業,小企業幾乎貸不到款;四是與東亞模式和歐美一些達國家相比,對於中小企業在法律和政策上,沒有實際管用的促進法律和政策。
雖然近幾年,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中央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小企業的展。但是到目前,註冊登記審批方面放寬的力度不大,各種監督執法繁雜、重複和交叉的總是沒有得到解決,小企業融資難仍然依舊。如果不進行政府管理和金融體制改革,小企業展艱難,將會給中國未來城市化帶來的就業相當困難和收入分配嚴重不公的後果。
七、供養和稅費負擔沉重積重難返
供養規模太大、稅費負擔太重,已經成為抑制中國社會創業、企業和就業的最大的體制性障礙。一個國家,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需要在城市中有大量的創業、投資和企業,使活躍的經濟有足夠的吸收轉移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就業,包括吸收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上面已述,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缺陷是,每千人口小企業展不足,服務業展嚴重滯后,不能提供足夠的吸收勞動力就業的容量。除了結構上城市化滯后,體制上註冊准入管理審批、執法監督、金融融資方面的障礙問題外,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政府、政府各部門,以及行政**業機構,向創業、投資和企業收取的稅費太多太雜,而過多的收費罰款又源自於政府供養的規模太大和不菲的黨政公務支出。
國民經濟的稅費負擔太重。筆者在第八章中進行了大量數據的計算,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政府實際的全部收入要大於每年公佈的預算收入,比如,2007年,預算公佈的政府收入為51549億元,但是,加上土地出讓金、收費罰款、社保繳費等沒有進入預算的預算外收入項目,實際政府全部收入最保守為85223億,為當年gdp的33%以上。這個比例遠高於一般研究認為的展中國家gdp稅費負擔率18%~25%為宜的範圍。那麼,為什麼收這樣多的稅費?原因在於沒有控制住黨政事業供養的機構和人員規模,黨政公務支出的比例較大。
供養的規模越來越大。從1978年以來,全國總人口增長37。26%,但是,事業機構公職人員從149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2874。2萬人,增長了92%;黨政等機構公職人員從467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1291。2萬人,增長了176。5%,其中還不包括協編和臨時編製人員。考慮黨政事業單位退休的人員估計1500萬人左右,這部分人員的工資福利,也需要繳稅繳費供養,再加上政府及行政事業機構中的臨編和協編人員,總的供養人員規模達6700萬人,佔總人口比為5。07%,而2007年,實際上全國每18。72人就繳稅繳費供養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