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總論:中華民族又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間(4)
我在書中預計,如果沒有特殊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如果未來30年中,全球中國以外的經濟每年平均增長4%,中國gdp年平均增長7%,中國gdp規模將從目前佔世界gdp總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0%,2040年時,將會恢復到1700年時中國經濟展佔世界gdp總量1/4的水平,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時,恢復到1820年時中國gdp佔世界總量1/3的水平,中華民族經過近20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實現在21世紀中葉的偉大復興。
三、30年經濟高速增長之謎的解釋
本書的第二篇用了3章的篇幅,探討了中國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能取得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迹。
政治集中體制的經濟增長優勢。展中國家,特別是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的結構變動過程中,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究竟如何搭配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按照一般的設想,只有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儘快推進民主化進程,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展。但是,從中國的經驗看,改革開放的30年,先,是政治轉型,即中國**的工作以階級鬥爭為中心,轉向團結一致向前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且意識形態方面從無私奉獻,轉向務實地承認人的物質利益,調動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使經濟展有了內生的動力和活力。其次,集中的政治體制,在重大事項決策方面,有其效率;在辦大事方面,有集中資源的能力;在展規劃、征地拆遷、投資建設等方面,政府有較強的推動力;各地方政府競相展的積極性,也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成長。再次,中國高層領導政治交替平穩,雖然有過1989年的動蕩,但是,社會基本上長期穩定,創造了經濟展的政治穩定條件和社會安寧環境。政治上這樣三個方面的優勢,是前蘇聯、印度、拉美、菲律賓等轉型和展模式無法比擬的。
資源配置方式和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是30年來經濟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來源。計劃經濟模式,是一個理論上的設想,由於實際社會經濟生活中信息成本不為零、計劃制定執行監督需要成本、執行計劃的各個層級之間利益不一致、計劃人員不能預期中遠期的供給與需求等等,實踐上是行不通的。並且帶來浪費大、效率低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傳統的“一大二公”的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由於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績效與分配不對等、撥改貸后資本金無注入來源,以及工資等成本上升對資本密集型企業利潤的擠壓,導致勞動和工作效率低、廠長不負責任、負債特別高危及金融體系的安全、冗員多和工資的增長使企業虧損和破產,也難以生存和展。傳統的計劃經濟與單一的公有制需要徹底轉型。
在資源配置方式上,我們從有計劃的產品經濟,先轉向了計劃為主和市場調節為輔的商品經濟,又進一步轉向了市場經濟;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我們從“一大二公”的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轉向了多種所有制共同展的格局。產權的明晰,使投資人、技術明者和提供人員、勞動提供人等各自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對等,各種要素在法律的保護下,投入得到各自的利益,調動了經濟展的投入、經營、工作動力,使經濟展充滿活力;而市場供需和價格機制,則調節要素在企業、產品和產業間的合理配置,並促進競爭,劣汰優勝;臨時居住和能在城市裏工作制度的形成,對於農業中剩餘的勞動力在出口加工領域中,在城市的建築業和服務業中,在城市內向的加工工業中,得到了利用,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所有制結構的調整,使個體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蓬勃展,利用了70%的勞動力資源,整合了大量的民間資金,成為出口和創造gdp的骨幹力量;而市場經濟和多種所有制共同展,又在分工的深化、促進專業化、調節資本集中和集聚、展規模經營、積累人力資本、提高人力素質等等方面創造了機制和條件,這些因素也成為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重要因素。簡之,沒有對傳統計劃經濟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的改革,就沒有中國經濟展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