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31)
印度模式——(1)城市化方式:戶籍放開,人口轉移的速度非常緩慢,至今城市化水平在30%多一些;30%~40%的城市人口在貧民窟之中居住,居住成本較低,家庭團圓,人口城鄉、代際間流動不如中國劇烈。(2)產業和就業結構:農業的增加值在下降,但是農業就業比率下降速度較慢,較多的農業人口分配越來越少的農業增加值,實際是印度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的深層次原因;除了軟件業展較快外,基礎和體系性的加工工業展較慢,服務業比例較高,但是層次較低;農業中就業的比例較高;農業生產條件比中國優越,但是,與拉美和美國等相比,經營的規模還是要小得多,農業在國際市場上,也沒有競爭優勢。(3)對外經濟展戰略: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沒有實行出口導向和對外開放的戰略,而且進口替代戰略又受到外匯短缺和政府集中資源能力太弱的限制,借債和引進外資都規模不大。(4)企業規模結構:企業集中度不夠,特大型企業展不足,骨幹性的大企業數量不多;從其失業率高和收入差距較大的況來看,小企業也展不足。(5)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西方民主式的政治與政府管理較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相結合;民主政治使得重大決策效率較低,而計劃經濟使政府對經濟的審批事項太多;形成既沒有活力,也沒有集中資源優勢的體制組合,加上其傳統種姓制度和部族宗教衝突,使經濟展受到嚴重影響。(6)結果評價:在獨立后的40年,經濟增長特別緩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初,雖然印度的經濟展水平要比中國高,但是,今天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農村和農業中剩餘勞動力數量太大,實際失業率較高,貧富差距較大。其獨立后40年的現代化,在四種模式中,是最不成功的。
中國模式——(1)城市化方式:戶籍管制,人口遷移受到戶籍限制,但是,實行了臨時居住制度;對推進城市化方面有猶豫,甚至限制;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速度還算較快;由於政府太強和城管制度,貧民窟較難存在,低價小產權房不容許存在,大產權房價格很高,城市中居住成本太高,農村向城市的大部分轉移人口不能留在城市中;人口在城鄉間和地區間劇烈流動,家庭不能團圓,農村老齡化速度快於城市,未來社會不穩定的隱患較大。(2)產業和就業結構:農業增加值下降較快,但是,農業中就業比率下降速度較慢,實際是中國城鄉差距較大的一個深層次和最基礎的原因;出口加工型和國內消費型工業展,吸收了農業中轉移的勞動力,形成比較優勢;國內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就業比率都較低,導致就業困難,gdp能耗較高,污染物和炭排放量較大;由於1978年後,土地承包經營,人多地少,家庭經營平均規模比印度還要小,由於種種原因,土地集中速度較慢,加上農村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中國農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3)對外經濟展戰略:實施了出口導向的展戰略;採取了引進外資和建立對外開放特區和經濟技術開區的重大措施;出口拉動對經濟的成長貢獻很大,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4)企業規模結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重視大企業、大項目對經濟展的帶動,企業的集中度逐步提高;忽視小企業展,每千人口擁有小企業數量,遠遠低於達國家,甚至低於展中國家;導致剩餘勞動力不能充分轉移到城市,城鎮中就業困難,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仍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5)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領導下的集中的政治體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保持了30年經濟增長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既通過改革調動了經濟的活力,又有政府推動和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越性;重大事項決策的效率較高;但是,政府各部門對經濟的審批管理仍然很多,經濟展的民間活力還是受到影響;政府各部門和行政**業機構分配財力的權力太亂和太強,機構和編製沒有從經費預算制度上得到控制,國民經濟的稅費負擔越來越重。(6)結果評價:經濟高速增長,總量規模較大;工業體系形成,工業、城市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人民富裕的速度不如東亞模式快,國強民不富;實際的失業率較高,城鄉收入差距和居民間收入分配差距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控制,還在繼續拉大。如果打分,四種模式中國排名第二,基本成功,但與東亞模式相比,有重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