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與民為善,關心群眾暖民心(1)

6.與民為善,關心群眾暖民心(1)

**同志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曾說,我們對於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呢?當然不能。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鬥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同志指出了關心群眾的重要切入點,那就是關心群眾的一點一滴,從群眾最關心的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小孩上學等問題入手,既把工作做大,又把工作做小、做細,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如春雨潤物,化入人們心中。楊善洲在這方面給我們作出了榜樣,楊善洲一向秉持與人為善,關心群眾,寬以待人的理念。他自己住油毛氈房,把磚瓦房讓給新來的技術員;他悄悄把工資拿出來給炊事員為大家改善伙食,自己卻吃粗茶淡飯;他不肯為自己的家人農轉非,卻主動把科技幹部家屬轉為城鎮戶口;他自己生病只捨得去小診所開便宜的葯,職工生病,他卻非常慷慨,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救治。臨終前還反覆叮囑,一定要把林場的收益按比例分給群眾,不能讓群眾吃虧。當年胡耀邦到保山考察,送給楊善洲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楊善洲將這副對聯當做自己的座右銘,他也是這麼做的。楊善洲最喜歡到農村下鄉,看到群眾挖地,他就舉起鋤頭跟他們幹上一會兒;看到群眾在插秧,他就捲起袖子,挽起褲腿和他們栽幾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鏨子、鐵鎚敲打起來,與群眾同吃喝、同勞動。

楊善洲說:“群眾思變,群眾想富,我們還能拖後腿嗎?如果想什麼吃虧、烏紗帽之類的事,那絕不是**的幹部。”黨員幹部就應當像楊善洲那樣,關心群眾的想法和需要,把為政做人與老百姓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工作才有生命力,才有旺盛的展前景。要真正把老百姓裝在心中,寬以待人,與民為善。

周總理的一生就是關心群眾,與民為善的典範,其中有兩個細節感人至深。一個是周總理有定期查看家庭開支的習慣,一天晚上,他現鹽的價格比以前漲了一分錢,就連夜召集有關部門的領導追查原因,原來是商店在進貨的渠道中增加了損耗,便私自漲了一分錢,結果,有關部門受到了嚴肅批評,鹽價也恢復到了原來價格。另一個是周總理到河北邢台看望地震災區的群眾,在對群眾表講話前,正刮著凜冽的寒風,周總理現群眾迎風而立,就繞到人群的後面,自己迎風,讓群眾背風聽他講話。從這兩件小事可以看出,周總理雖然身居顯赫地位,但他始終是一個關心群眾的有心人。

黨員幹部要做一個關心群眾的有心人,是踐行黨的宗旨對每一個黨員幹部的必然要求。群眾的實際問題、實際困難,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眼前的,又有長遠的,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領導幹部如果不能做關心群眾的有心人,沒有把心思放在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上,就不可能準確地掌握民,不可能廣泛深入地集中民智,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化解民憂,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贏得民心。做關心群眾的有心人,對黨員領導幹部而,不是苛刻的標準,而是起碼的要求。

有心人實為有人。領導幹部只有對群眾懷着真摯的感,才能想群眾所想,憂群眾所憂,急群眾所急。孔繁森之所以每次下基層都要隨身攜帶一個藥品箱,是因為他知道藏民吃藥困難。鄭培民每次出差歸來趕上飯點,之所以要到路邊一個小飯店付錢吃頓飯,是因為他知道這家飯店的主人是一對下崗夫妻。然而也有的黨員領導幹部,對群眾缺乏真實感,即使到群眾中間去,也了解不到群眾的實際困難,更不用說想方設法去解決了;有的因為沒有深厚的感作基礎,所作所為不是群眾所盼的,雖然做得轟轟烈烈,但照樣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將心比心才能得人心。那些對個人利益有心、對群眾利益無心,把關心群眾當樣子做、當政績謀的人,逃不過群眾雪亮的眼睛;只有設身處地為群眾着想的人,不辭辛苦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殫精竭慮地為群眾辦實事,排憂解難。這樣的黨員領導幹部,才會成為關心群眾的有心人,也自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永遠被人民群眾記在心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政幹事做人:向楊善洲學什麼(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為政幹事做人:向楊善洲學什麼(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與民為善,關心群眾暖民心(1)

%